勞改博物館“網開”全球斑斑血淚史警醒世人

  • 雨舟

勞改博物館“網開”全球斑斑血淚史警醒世人。(視頻截圖)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勞改博物館“網開”全球斑斑血淚史警醒世人

美國之音獨家獲悉,由已故著名人權活動家吳弘達創立的“勞改基金會”,經過近年一系列物是人非的震蕩之後,已經重振旗鼓,並前所未有地推出“ 網絡勞改博物館 ”( Online Laogai Museum, https://laogairesearch.org/?lang=zh-hant ),向全球參觀者7天24小時全方位、立體地展覽與“勞改”歷史相關的各種證據。

“網絡勞改博物館”是一個中文英文並行的“一式兩份”的網絡展覽平台。這也是勞改基金會在“後吳弘達時代”的重大成果。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揭露中共罪惡的博物館,”勞改基金會的新一屆理事會說。這個博物館如今超越了時空的局限,以網站形式把實體展覽內容原封不動、甚至是繪聲繪色地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負責項目策劃和編輯的中國當代政治史專家宋永毅也是勞改基金會的新一屆三人理事會成員之一。

他告訴美國之音,包括他在內的不到10人,親手把勞改基金會這個勞改博物館搬上了互聯網;網絡勞改博物館( https://laogairesearch.org/ )是原版實體“勞改紀念館”( Laogai Museum)在時空上的延申,並挖掘和拓展實體版的潛力,通過文字、聲音和畫面,向全球參觀者有深度地展示中國“勞改”的前前後後。

“它不僅可以7天24小時開放,而且,從經濟效益上說,這樣的博物館還不需要雇用工作人員值班,可以省下一筆開銷”宋永毅說。

記者瀏覽網絡勞改博物館網頁 ( https://laogairesearch.org/?lang=zh-hant )看到,這個虛擬網絡博物館包含了原實體勞改博物館中所有的數百個展板、展品(照片)和視頻。在這個網站裡,根據原來實體博物館的主題開發的網絡展板/頁面有兩百多個,包括走進勞改、勞改中的酷刑、死刑和器官市場、受害者的故事和電影及視頻等九大部分。每個部分都配有詳實而嚴謹的文字、音頻或視頻內容作為鋪陳和佐證。

宋永毅告訴美國之音:“實體博物館開張幾年中,參觀者的數量一直不理想。我們接手以後,從2018年10月,到今年4月因為疫情被迫臨時閉館,統計的數字顯示,總共僅有296名訪客,平均每個月只有17.4人。而在華盛頓特區繁華的杜邦圓環維持這樣一個博物館的開銷是不小的,稅務、保險、僱傭管理人員的費用還僅僅只是一部分。總之就是效益堪憂。”

宋永毅表示,能親自來參觀的人數很少,但是,通過電子郵件提出希望前來參觀訪問的要求卻很多,甚至包括俄羅斯都有人想前來參觀,大陸和台灣的感興趣人士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如果要這些人專門為此前來華盛頓跑一趟也不可能,因為開銷太大。於是,“覺得應該充分利用網絡的力量”。

負責編輯和網站管理的楊子立告訴美國之音,他在中國曾經是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後來因為政治問題而成了“政治犯”;出獄後致力於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弱勢群體維權,遭到官方“維穩”,被逼遠走美國。

他說:“這是我在美國獲得工作許可之後做的第一份工作。我的任務就是把實體勞改博物館中的展板放到網上;不過,有些受害者的故事是展板中原來沒有的,所以也增添了很多內容;包括語音介紹、圖片集很多都是專門添加的。這樣,網頁上便有比較完整和連續的介紹,便於用戶獲得更加徹底的瀏覽經歷。”

楊子立說,如果他選擇其他工作收入可以更高,但是,他寧可在這個圈子里為網絡勞改博物館服務,為自由和人權效力。

周澤浩是美國賓夕法尼亞約克學院(York College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人員,他是網絡勞改博物館( https://laogairesearch.org/ ) 英文版的全權負責人,包括中文譯成英文,英文解說詞以及英文配音項目。

他告訴美國之音,他經歷過六年的上山下鄉,屬於“被變相勞改”;在美國也參加過吳弘達先生主持的會議,與吳先生有過私人接觸,十分認可吳先生的理念-- “為那些無名無聞無聲的人”發出聲音。

周澤浩稱,“這是一份十分有意義和特別的工作……在翻譯過程中,深感專制社會中一些詞彙的荒唐和難以想像,以及把這些詞彙所包含的感覺恰如其分地傳遞到英文中的難度。由於要把所有受害人的經歷都認真過一遍,所以,對個人而言也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

周澤浩說,他得以用個人的方式為這個項目組織一個志同道合的小團隊,從事英文網頁的全部翻譯、錄音等具體工作,並且從項目中嘗試出了一個有效的合作模式,認定用自己的專長從事類似的項目讓他其樂無窮。

周澤浩認為,他的技術能力正好契合這項工作的要求;他獲得過英語學士、教育學碩士、圖書館學及信息學碩士,此外還擁有一個歷史學博士學位。

因進行重慶長壽湖右派調查、重慶土改調查,著有相關著作,並因此被從業的大學解僱的重慶人士譚松,負責為網絡勞改博物館所有的介紹解說部分配樂。

譚松告訴美國之音:“我主要從油管的免費音樂區尋找和下載沒有版權的音樂,大概為30多篇解說進行了配樂。這個技能是我當時在重慶秘密調查右派、土改時自己摸索出來的。那時,我一個人要進行採訪,而且不能公開進行,要寫劇本,要錄像,畫面、解說和音樂都要提供。除了最後的視頻合成請人做,具體內容都是自己提供的。 ”

宋永毅說,他最初加入勞改基金會,就是為了幫助基金會做兩個具體項目,一個是建立以文字材料為主的勞改數據庫,共有五百多份勞改檔案文件;不過,最近還要進行一次主要更新,就是再加入五十多個重要檔案文件。第二個項目就是把原來的展覽實物整理成為網上資料,用網絡的方式來表達實體展覽館,這個相對較難,包括聲音、圖像,等等。這些就是現在面世的網絡勞改博物館中的內容。

勞改基金會的現任理事之一陳奎德博士告訴美國之音:“勞改基金會的理事會是宋永毅、夏明和我三人。我和宋先生推舉年輕有為的夏明擔任主席,具體操作方面宋永毅先生做得比較多。由於我們都是不領取薪水的志願人員,因而得以避免薪資問題引發外界爭議。勞改基金會和博物館的日常開銷由掌控資金的'雅虎人權基金會'支付。”

勞改基金會的理事會發表的聲明說,新落成的網絡勞改博物館無論在主題之突出上,還是在內容之厚重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網館裡有60部與主題相關的電影或視頻,其中不少為著名的、甚至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如《尋找林昭的靈魂》(胡杰)、《夾邊溝祭事》 (艾曉明)、《紅日風暴》(彭小蓮,描寫胡風集團事件)、《星火》(胡杰)、《六四事件:廣場備忘錄》(BBC)、《大堡小勞教》(謝貽卉) 、《“活摘十年調查”:一個中國軍醫十年調查出活摘器官的真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生前談中國的言論自由》等等。

其次,它給讀者提供一個了解勞改和中共當代政治運動的網上圖書館。每一個頁面上都提供相關的歷史檔案和中英文書籍,讀者可以線上閱讀或者下載保存。它和已經建成的勞改檔案數據庫連線,可閱讀和下載的檔案文件有500多份、中英文書籍60多本,其中部分是初次上網。比較有名的包括,譚蟬雪的《求索:蘭州大學右派反革命案紀實》、王申酉的《王申酉文集》、遇羅克的《出身論》、鮑若望的《毛澤東的囚徒》、吳弘達的《昨夜雨驟風狂》、徐文立的《徐文立文集》等。

再次,它擴充了原有的博物館展覽內容,尤其是建立了一個由150 個“受害者故事”組成的政治犯網絡群像。網絡博物館在原來50人的基礎上,增加了近100名新的政治犯和宗教犯。這些人不僅有漢族,還有14名少數民族人士;有歷次政治運動的受難者,也有目前正在獄中服刑者(如王怡、黃琦、郭泉等人)。這其中還有將近五分之一是女性政治犯,不少是最近二十年內的受害者,如高瑜、張菁、孫寶強等。關於每一個受害者,不僅有他們的簡單故事,還配有照片、文書和視頻鏈接。訪客不僅容易記得他們的音容笑貌,更會銘記他們沉甸甸的苦難和抗爭。

宋永毅透露,網絡勞改博物館接下來還要做一個項目,就是政治犯數據庫;不過,這個數據庫不是關於歷史上的政治犯,而是當前在押的,尤其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偏遠地區的“政治犯”。

正如周澤浩所說, “為無名無聞無聲的人發聲”是吳弘達留下的精神遺產。

勞改基金會的更新網頁說,“吳宏達1992年創建了勞改研究基金會,蒐集資料並喚起世界關注中共勞改制度的嚴重反人權罪惡;吳宏達對中共勞改暴行的記錄引起了公眾的注意,並受邀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現身其廣受關注的'60分鐘'電視節目;他的不懈努力讓'勞改'一詞2003年被牛津英文詞典編纂入目;2008年,他在首都華盛頓創建了勞改博物館。2016年,吳宏達不幸逝世,勞改基金會的團隊進行了調整與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