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潔芳:編輯叮囑追蹤死傷數字

  • 齊之豐

前《紐約時報》記者伍潔芳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伍潔芳:編輯叮囑追蹤死傷數字

1990年,《紐約時報》記者伍潔芳(Sheryl WuDunn)和她的同事、記者丈夫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因出色報道1989年北京天安門要求民主的抗議示威而獲得美國新聞界享有盛名的普利策國際報道獎。25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現已經轉行從事投資銀行事業的伍潔芳接受美國之音記者齊之豐的專訪,回顧25年前那個可怕的夜晚,探討25年來中國正面和負面的變化,以及當今中國婦女所面臨的挑戰。

記者:“謝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我今天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對25年前的那個可怕的夜晚的最清晰的記憶是什麼?”

伍潔芳:“我記得的東西很多。那天晚上真是可怕。我記得那天白天,我還在街上跟人們交談。他們覺得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但他們都沒想到最後會發生那種可怕的事情。我記得那天夜裡,我腦子想的全是街上的人,他們向天安門方向移動。突然,人們開始從天安門廣場那裡逃開。

我當時不在廣場,我在建國門外大街那邊,在外交公寓。我記得,在中國軍隊開始開槍之後,我的編輯跟我交代的一件要緊的事情是,一定要密切追蹤死亡者人數。我覺得說這種話很是讓人毛骨悚然。但是,他說,這非常重要,你必須要設法保證弄到有多少人被打死的數字,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喪生。

這是我記得當時我必須要做的事情。當時,我還不知道真有人被槍彈打死了。”

*當今中國婦女面臨挑戰*

記者:“在中國做記者報道中國新聞的時候,你對婦女問題非常關注。你覺得如今中國的婦女得到了更公平的機會了嗎?”

伍潔芳:“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婦女在世界各地各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婦女和女童所面臨的各種挑戰,這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在美國非常複雜,在中國也非常複雜。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一度是發展中國家對婦女最好的國家。我們都知道,毛澤東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我确實是認為婦女在中國有公平的機會。比如,婦女在中國可以像男人一樣做公共汽車司機。

奇怪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如今婦女的機會反而有得有失了。一方面婦女可以是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一些最富裕的中國企業家是婦女。這讓人非常吃驚。那都是靠自己的打拼成功的婦女。在美國沒有那麼多的最成功、最富裕的企業家是婦女。

但是,另一方面,部分是由於經濟的壓力,婦女在中國如今的境況更艱難的。例如,大學畢業生如今找工作難,女大學畢業生則超難。許多公司首先是僱用男大學畢業生。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個女大學生畢業的學習成績全系第一,但得到工作的是同系的一個男學生。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由一年百分之十降低到百分之七,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看到更多的這种壓力。就業職位更少了,尤其是現在需要大學教育水平的白領工作職位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