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12月15日證實,中國就美國的芯片出口限制提出申訴。但專家認為,美國打壓中國芯片的陣營日益龐大,日本可能也將加入。不過,中國在高階芯片技術上將受到禁令衝擊,日本會面臨操作美中戰略下有限選項的挑戰。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日本加入對中禁令有戰略意義
世界貿易組織12月15日證實,中國就美國的芯片出口限制提出申訴,指控美方威脅到全球供應鏈穩定。對此,美方堅稱,其出口限制符合國家安全的利益。
拜登政府今年10月初宣布對中國實施歷年來最全面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並積極拉攏台灣、日本、荷蘭、韓國一同加入抗中陣營。
《共同社》12月10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12月9日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進行電話會談時,已要求日本響應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管制措施。據悉,這是日美部長級官員間首度直接提出合作的要求。
《彭博社》12月12日報導,美國已經成功說服日本和荷蘭,共同對中國半導體進行出口管制。據悉,日荷2國將在未來幾週內宣布,實行美國10月份所祭出的部分芯片禁令,美日荷3國聯盟可望全面封鎖中國購買製造尖端芯片所需設備的能力。
前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法國動力系統製造商SAFT市場顧問許文輔博士指出,從2021年至2023年之間,全球將興建84座晶圓新廠,投資額高達5千億美元,其中美國佔有18座,中國佔有20座,但中國的晶圓廠與美國等國所投資的20奈米以下高階技術不同。
他告訴美國之音:“全世界的半導體晶圓廠的生產設備主要是來自三個國家,第一個是美國,第二個是荷蘭,第三個是日本。目前從美國投下這個禁令,將他們國家的半導體設備禁止到中國,接著荷蘭也跟進了,日本應該也是會跟進。所以即使中國的半導體廠將興建20座,但是都屬於毛利較低的成熟製程。比較先進的製程都是像在美國、台灣、日本、韓國這些地區。所以日本連手加入禁止先進製程設備輸出到中國,有其極大的戰略意義。”
國際經營管理專家、惠里士日本諮詢公司創辦人立花聰博士認為,在國家的宏觀層次來說,是主觀願望上的政治統率經濟,例如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的大部分國家為了跟隨美國,為了政治正確,不得不犧牲經濟,跟進對俄制裁。
立花聰對美國之音說:“日本半導體產業上已落後台灣和韓國,日本加入制裁,實際上在經濟面受的損失並不大,所以不如順水推舟,在政治上贏多一點得分,何樂而不為 ?同時美國也清楚這一點,美國也是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大,日本是美國西方陣營在東方的老大,所以是一定要加入製裁的,否則美國面子掛不住。”
立花聰表示,即使日本不加入這次的芯片制裁,也不會從中國拿到重要的好處,因此日本是不可能倒向中國而全面反美的。他認為,如果日本這次不加入芯片制裁,結果會是兩面都不討好,弄得裡外不是人。
台灣中興大學日韓總合研究中心執行長盧信吉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日本加入制裁,代表的是由美國所領導的霸權貿易體系下對於美國制裁方針的支持。只要日本在這個產業鏈中具有一定的產業比例,就有它的重要性存在。
他說:“美日重新去佈建日本在他半導體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與過去日本扮演比較不關鍵的角色之間,其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如果外媒的信息正確的話,更重要的是美日荷在未來是不是共同封鎖半導體供應鏈當中他所擁有的佔比、或者是是否擁有關鍵的技術、或者是否具備機密的技術,來得更有關聯,這才是日本加入制裁後具備重要性的關鍵評比的依據。”
日本的政策宣示或為對中談判籌碼
《共同社》12月10日報導指出,如果日本也對中國祭出類似的出口管制措施,勢必引發北京強烈反彈,可能使日中的具體的政策合作難以實現。
台灣中興大學日韓總合研究中心執行長盧信吉表示,北京的強烈反彈必然在日本考慮是否願意配合美國製裁方案的選項中,不可能單純的論斷日本在戰略選擇中靠向哪一方。在動態的國際貿易談判中,日本甚至是可以透過當前的政策宣示,作為與下一方談判的籌碼。
盧信吉說:“整體而言,日本在單純的國際貿易當中,他必然可以估算成本跟所得之間的這個損益比。但如何適當地操作在美中戰略下面的選項,例如政策宣示上面偏向美國的製裁政策,但實際上透過其他補助或者是轉投資政策的這種具體操作,以避免中方去苛責,更甚者在短期的貿易當中損失,進而換取更中長期的這個政治承諾,都是領導人跟領導團隊在面對執政的政策以及國際體系壓力下面必須要去思考的。”
盧信吉指出,倘若日中的政策合作難以實現,能夠換取到的是與美國之間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或將導致日本政府轉向。
前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許文輔博士認為,日本政府基於政治因素與美國的共同研發計劃,得罪中國是在所難免。
他說:“最大的原因是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即將進行下世代的半導體基礎設備的聯合合作研發,這個計劃將使日本和美國合作展開兩奈米製程的技術研發,這方面的經費據傳可能高達三千五百億日圓。這個部分是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或日本政府需要導向中美半導體競賽的最主要原因。除了這部分之外,美國和日本也將有更多的外交、軍事、甚至在政治上的結合,來因應這次日本加入美國、荷蘭行列的防堵中國半導體產業更先進的計劃之方向。”
許文輔指出,中國已經就美國發出的禁令向世界貿易組織所提出的申訴應該沒有效果,因為美國發出該禁令是基於國安理由,日本必然也將國安問題置於日中經濟合作之上。
國際經營管理專家立花聰博士表示,資本主義是利伯維爾場經濟,所以政治要完全統率經濟有一定的難度。中國是一黨專政,所以“清零”政策能堅持許久,其他民主國家都不行,例如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後面有企業財界的壓力,民主制度國家有選舉,經濟會反制政治。
他說:“美國現在做的是什麼?是用‘看的見的手’去管‘看不見的手’,能不能管住?可能可以管住一部分,但管不住全部;可能可以管住短期,但管不住長期。我們常常說中國大陸‘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其實世界到處都一樣,政治要支配經濟,如果那個是違反經濟原理的,經濟層面就會有反彈。”
立花聰指出,即使是中共,最後還是受不了經濟壓力而放棄了完全“清零”政策,那麼美國的芯片管制能維持多久,就很難預料了。
日本專家懷疑禁令成效
英國《金融時報》12月10日報導,日本高級技術人員認為,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禁令並不會太有效。
據悉,日商索尼(Sony) 技術負責人北野宏明認為,美國的對華芯片制裁,只會短暫地影響中國對於芯片的採購,但不能抑制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增長勢頭。他更認為,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和裝置的出口限制,對中國並不能產生長期的影響。日本電氣的總裁森田隆之也有同樣的質疑,他認為,對華半導體的封鎖或者會在短期內削弱中方的芯片研發能力,並阻止解放軍輕易取得軍用先進半導體。但亦只能做到短期的限制,長期很難持續規限中國的半導體發展。森田隆之表示,中國政府大力發展半導體,讓中國的半導體企業越來越具有競爭力。
法國動力系統製造商SAFT市場顧問許文輔博士表示,中國為了發展其半導體產業,已經投入高達八千五百億人民幣的資金,確實成長率很可觀,但因為高階芯片研發需依賴國外進口,美國所發布的芯片禁令將重挫中國的半導體技術提升。
許文輔說:“的確,中國全力的基金投入也讓中國的半導體從零成長到現在的三分之一,但是如果要往先進的製程走,一定要從美國、荷蘭、日本這幾個國家進口他們一些非常先進的設備。所以中國要在發展先進的製程上,的確面臨到一個無法可以完成的挑戰。即便是傾中國全國之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把這種設備發展出來。”
台灣中興大學日韓總合研究中心執行長盧信吉認為,業界必須衡量的要素與政治外交領域顯有不同,企業領導人投注風險於包含現在與未來的營利。與政治人物必須綜觀全局牽一發於政治生涯的切入點不盡相同。
他說:“業界面對競爭或有搶佔、合併或者競爭等絕對利益的選項,但是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或許只有限制、比較或是競爭等相對利益的選項。因此,業界不能全然配合政府政策的案例時有所聞。反之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如何說服企業執行避免有違國家利益的政策,有賴的是道德規範與勸說、法律限制與執行,或者透過強制力介入等各種比例原則下的作為。”
惠里士日本諮詢公司創辦人立花聰博士認為,在資本主義體制下,國家對於企業的控制有限,企業對個人的控制也有限。他指出,俄烏戰爭糾結在能源產業,石油和天然氣,這基本上是個人層次無法掌控的,企業想要完全掌控也有一定難度。但是半導體芯片完全不同,企業與個人能掌控的程度很大,只要中國提供優越的條件,技術外流在所難免,或許應該考慮改變立足點。
他說:“美國說‘你中國不能這樣不按照遊戲規則辦事’;中國說‘這是你制定的遊戲規則,我有我的一套遊戲規則’。這就是問題的本質所在。所以,美中之爭就是遊戲規則制定權之爭。美國西方是唯一可以製定遊戲規則的,我們往往在這一個前提和框架內就事論事,但是現在問題的本質已經轉移到另外一個層次了。如果我們稍微改變一下立足點,這樣很多問題就有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