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相反對中國武力改變現狀 欲強化國防並爭取民眾支持

日本防衛省正加強對印度洋及周邊國的印太戰略行動 (美國之音歌藍)

日本新任防衛大臣濱田靖一表示,國際社會進入新的危機時代,日本必須徹底強化國防能力。不過,專家對於岸田內閣今後是否延續安倍晉三的對中強硬路線看法不同,指出如何說服民意支持提高防禦能力,將是一大課題。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日本防相反對中國武力改變現狀 欲強化國防並爭取民眾支持

是否延續安倍對中強硬立場

日本岸田內閣本月初改組,防衛大臣被視為指標人事,尤其本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封鎖台灣的實彈演習,提高台海緊張局勢,日本新內閣將有何作為也受到矚目。

新任防衛大臣濱田靖一8月29日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中國持續試圖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絕對不能容許。他認為,既有的秩序受到嚴重的挑戰,目前正進入新的危機時代,國際社會正面臨戰後最大的試煉,日本有必要徹底強化國防能力。

台灣開南大學國家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8月10日進行上任10個月來第二次內閣改組,已很快的速度選擇在安倍晉三遇刺身亡一個月後執行,是對於日本正式進入沒有安倍的“後安倍時代”之宣言。

台灣開南大學國家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

他說:“此次號稱是應對突發事態的‘政策斷行內閣’,內閣人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安倍的胞弟、原防衛大臣岸信夫因為健康因素轉任首相安保輔佐官,由前首相麻生太郎的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回鍋擔任防衛大臣。岸田內閣勢必將延續安倍的路線與隨從美國的意志,繼續推動強化美日同盟,並在國家整體的防衛持續需求上,延續前首相安倍生前拍板定案的計劃。”

陳文甲指出,例如在5年內逐漸增加日本的國防預算達到GDP的2%的計劃,雖然對於日本的防衛預算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但岸田內閣在安倍晉三過世之後仍將徹底執行。他認為,岸信夫是典型的對中鷹派,擔任首相安保輔佐官有監軍的意義,讓無派系也無特殊個人立場的濱田靖一不至於過度與反對聲浪妥協,能在保守派的監視之下持續強化美日同盟的防衛力量,共同對抗中國的威脅。

當被問及在安全問題上更傾向於鷹派或鴿派立場時,濱田靖一表示“平衡非常重要,所以有時我是鷹派,有時我是鴿派。”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黃惠華認為,岸田文雄對中國態度不如安倍晉三強硬,留任的外務大臣林芳正傾向在日本、中國與台灣之間取得平衡,試圖改善中日關係,恢復日中的正常對話與接觸以進行戰爭的風險控管。濱田靖一有時候說自己是鷹派有時候是鴿派,造成準備戰爭與推進和平的兩種不同印象,顯示日本的立場沒有相當的自主性。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黃惠華 (照片提供: 黃惠華)

黃惠華對美國之音表示,日本的外交與防衛政策是由美國的立場決定的,也就是說日本外交與防衛政策只有一派,就是‘美國派’,而這個缺點突顯出日本的對中政策沒有獨立發展的空間,缺乏深謀遠慮的中國戰略。因此,黃惠華認為,美國左右著日本對中國戰略制衡與遏制路線,岸田政府想要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採取平衡策略,恐怕不容易。

說服民意支持提高防禦能力

濱田靖一表示,已接獲首相的指示,年底將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大戰略文件,要在5年之內強化國防能力。他並說,鑒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試圖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朝鮮頻頻發射飛彈等情形,要思考是否能充分做好守護人民生命與生活的準備,不僅是要提升飛彈防禦能力,包含“反擊能力”在內的各種選項都要納入考慮,進行務實的研議。

台灣開南大學國家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認為,加速改良12式反艦導彈將是年底修訂的三大戰略文件中有關“反擊能力”的核心。

他說:“岸田內閣將加快12式反艦導彈改良型的研製,比原訂計劃提前部署,新型導彈的射程從原本的200公里增加到1000公里,並將在測試期間少量生產並配備至第一線部隊,而原本的計劃是從2026財政年度開始,現在已經提前到了2023年。此外,日本也正在研發12式導彈的陸基型、空基型和海基型等三種型號,未來該型導彈將具備陸、海、空等多維立體主動進攻能力,顯示日本面對與日俱增的威脅,尤其是中國近年來在陸、海、空、天、電、網、火箭等方面的軍力壯大、北韓金正恩掌權10年來進行六十幾次的導彈試射威脅,以及俄羅斯恣意的入侵烏克蘭。”

陳文甲認為,日本的防衛需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過去較為重視本土安全,已朝向海上安全及海權的奪取轉變,軍事戰略由本土防衛轉向劍指中國、朝鮮與俄羅斯等三方的“攻防兼備”策略。他表示,在如此大環境下,濱田靖一會以國家安全的需要作為說服民眾支持的理由。

《朝日新聞》7月22日公佈的民調顯示,日本有46% 的人表示應該維持目前的國防開支,34%的人表示應該提高。據報導,防衛省在明年防衛預算的提案中,已開始向5.5萬億日元(410億美元)方向進行協調,而這只是主要預算,如果加上包括導彈研製費等在內的追加預算,日本2023財年的防衛預算,將首次超過6萬億日元,超過GDP的1%,創下紀錄。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黃惠華認為,中日衝突與中國威脅論一直是日本政府推動自衛隊軍事化改革的重要助力,對於爭取民意支持確實有實質效益。

她指出,日本把烏俄衝突當作台海衝突看待,根據2022年2月日經新聞民意調查顯示,已經有77%的受訪者擔心烏克蘭危機對台灣周邊局勢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台海威脅感知顯然深植日本人心中,已經產生了既定印象。

黃惠華認為,一個國家面對惡化的安全局勢,需要更多預算提高防禦能力,因此,岸田文雄宣示要讓防衛預算達到GDP的2%。但是2023年也只有突破1%,實際執行上相當保守。無論是以因應“台灣有事”,或者離島防衛為目的,日本政府需要提出更具的體防衛計劃,否則無法說服民眾支持修憲、調高防衛預算。

日本欲承擔更多區域安全責任

濱田靖一表示,身為和平國家的日本有必要明確展現不動搖的意志與能力,加強國防能力至為重要。他說,一定要進一步思考日本的國防需要什麼、日本能為區域穩定做些什麼。

台灣開南大學國家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表示,隨著美日同盟對中國遏制的白熱化以及俄烏戰爭的發生,世界情勢將逐漸發展為以美日同盟與歐洲組成的自由民主陣營,與中、俄、朝鮮組成的極權專制陣營的對抗狀態,也因此讓日本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陳文甲說:“只要美國軍事介入世界區域戰局,尤其是與日本攸關重大的台海或東海戰事,日本一定會以實際軍事行動鏈結印太盟國協同美國對抗中國、俄羅斯與北韓(朝鮮)三方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各種嚴重事態。尤其是日本最近與韓國有突破性的合作,例如美日韓三國領導人6月下旬在西班牙北約峰會進行了近五年來首次面對面三邊會晤,確認攜手應對朝鮮核威脅與中國擴張,在8月的‘太平洋龍’軍演期間,日本海軍部隊加入美國和韓國,在夏威夷海域進行飛彈搜索和跟蹤演習,以建成美日韓三國軍事同盟。”

陳文甲認為,日本身為美國的最忠實的盟友,岸田內閣在得到美國的軍事安保授權後表現更為積極,在當前國際政治權力結構中也就更具有話語權與份量了。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黃惠華表示,日本安全戰略核心確實是以美日同盟為核心,建構多邊到雙邊的跨區合作機制,但是日本在區域安全上能承擔的責任有限。

她指出,日本與很多國家有組織結盟的關係,也和很多國家簽署了例如互惠准入協議(RAA)等雙邊協議,如此既可以彌補自衛隊的行動不足,對日本安保有所幫助,也有安全利益,例如將軍售的利益包裝在裡面,但是日本奉行的是完全防禦政策,自衛隊沒有完全的行動能力。

她強調,區域其他國家想要依靠日本或者美日同盟提供安全保護傘,也必須認清日本自衛隊行動能力不足的問題,除非憲法修正案通過,否則日本能提供給區域的安全保障仍然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