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與歷史上的“修昔底德陷阱”

  • 蕭洵

哈佛大學政治學家約瑟夫‧奈(左2)、經濟學家薩勃拉曼尼亞(右2)和前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討論美中關係。(美國之音蕭洵攝)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中關係與歷史上的“修昔底德陷阱”


儘管奧巴馬總統和習近平主席在南加州見面時洋溢着合作的氣氛﹐但現實並不那麼樂觀﹕崛起的中國不論在政治﹑軍事﹐還是在經濟方面﹐都對美國形成相當大的挑戰。一些學者為美中如何避免歷史上“霸權過渡”時期的災難性衝突重演提出各自見解。

近半年來﹐美中關係學界出現了以比較歷史的方式分析當前美中關係的現象。一些學者回顧歷史上因權力平衡變化而導致的種種災難性的衝突﹐擔心正在崛起的中國和仍為世界強權的美國彼此間的衝突或導致災難性的歷史重演。

*美中關係面臨“修昔底德陷阱”﹖*

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近期談論美中關係時﹐曾以古希臘的“修昔底德陷阱”來比喻當前美中關係面臨的危險。這個歷史典故指的是實力上昇的雅典對此前絕對強勢的斯巴達構成挑戰﹐新興大國最終與守成的大國兵戎相見。

而在經濟方面﹐也有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經濟合作的崩潰導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經濟強權為鑒﹐告誡當前的美中關係或許會導致相似的結局。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提出美中“大交易”論 (美國之音蕭洵攝)


在華盛頓重要經濟智囊機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日舉行的一個政策報告發佈會上﹐該所高級研究員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就將奧巴馬和習近平在經濟方面面臨的挑戰稱作“金德爾伯格難題”(Kindleberger Conundrum)﹕參照歷史上的強權更迭﹐如今國力上昇的中國或許不願意維持戰後美國建立起來的開放型﹑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多邊經濟體系﹔而當今的強權﹐也就是美國﹐則難以隻手撐起這個體系。

*薩勃拉曼尼亞﹕如何應對“金德爾伯格難題”﹖*

就此﹐薩勃拉曼尼亞開出了一劑以權力交換維繫現有體系的“藥方”。

他說﹕“我的建議要探討的是﹐美國是否能夠和中國達成一個以權力換取目的的交易(Power-for-Purpose Bargain)﹖實際上就是﹐美國在現有的多邊體系和多邊機構中放棄部份權力﹐中國則增加在其中的利益﹐以此維繫和加強現有的開放型體系。”

薩勃拉曼尼亞說﹐中國是這個開放型全球經濟體系最大的受益者﹐但它一直對美國自二戰後建立起來的現有體系心存不滿。他舉例說﹐美國對於增加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中的話語權仍有疑慮﹔而中國則搞出一個與世界銀行相並行的金磚國銀行。

薩勃拉曼尼亞說﹐在戰略安全方面﹐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雄心及其網絡間諜活動感到不安﹔而在經濟方面﹐美國的不信任感來自中國的重商主義匯率政策﹑封閉的金融和外匯體系﹑對侵犯知識產權的縱容﹐以及持續蔓延的國家資本主義。他說﹐在美國看來﹐中國是開放體系的受益者﹐但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不願開放自己﹐因此無法承擔全球領導者的角色。

這位印度裔經濟學家說﹐美國對中國在貿易方面的不信任感﹐表現在它提出的跨太平洋夥伴(TPP)自由貿易談判。他認為這個多邊自貿談判對中國有歧視。

*以分權維繫現有秩序的美中“大交易”*

薩勃拉曼尼亞的提議具體包括﹕在IMF和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中增加中國的話語權﹔而美歐﹐尤其是負債纍纍的歐洲﹐則不應在這些機構繼續享有否決權。他說﹐美歐即便繼續享有否決權﹐也應該賦予中國同樣的權力。在貿易方面﹐他認為美國應該停止推動TPP﹐而將精力轉向推動由世貿組織牽頭的自由貿易協定。

對於中國而言﹐他認為這個新興大國需要大幅度提高它對IMF這樣的機構的資金支持﹐以增強抵禦全球經濟震蕩的總和力。薩勃拉曼尼亞說﹐ 中國自身也要積極開放其金融和匯率市場﹐減少國家資本主義﹐進而消除美國的疑慮。

因提出“軟實力”概念而為人熟知的哈佛大學政治學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席間評論了薩勃拉曼尼亞的這份政策建議。

哈佛大學大學政治學者約瑟夫.奈


*約瑟夫‧奈﹕比較歷史的誤區*

約瑟夫‧奈首先談到以比較歷史的方式分析當前美中關係應避免的誤區。他強調說﹐將現今強權政治與過往歷史進行比較時﹐應當兼顧古今境況的異同。

約瑟夫‧奈曾在15年前就曾以“修昔底德陷阱”詮釋現代政治學中的“霸權過渡”(hegemonic transitions)理論。他說﹐以該理論分析當前美中關係﹐如果不考慮時機和整體境況﹐很容易陷入誤區。

他說﹕“如果你通過修昔底德的教訓對‘霸權過渡’作仔細探究的話﹐你會認識到那場戰爭並非不可避免﹐而是因為修昔底德反應過度所致。其次﹐人們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鑒時﹐往往忽視了一個事實﹐就是德國其實在進入20世紀時﹐其經濟實力已經超過了英國。而如今的中國並不會以類似的方式超越美國。”

約瑟夫‧奈在6月12日刊登於洛杉磯時報的評論中說﹐儘管中國很可能在今後十多年時間在經濟總量上趕超美國﹐但美國在軍事實力和“軟實力”上的優勢﹐仍將維持至少數十年。

*美國的軍事和“軟實力”上仍有絕對優勢*

這位政治學者同意應當將中國納入現有的多邊機構。他說這其實是正在發生的事﹐而促使中國融入多邊機構的並非外在壓力﹐而是中國內部變化使然。

約瑟夫‧奈認為﹐鑒於美國在實力上仍具有優勢﹐這個強權不必急於割讓權力。

他說﹕“我們不必在放棄權力方面操之過急﹐或讓步過多。要看到兩方面的事實﹕一是美國並沒有衰退﹐至少我不相信有這回事﹔其二﹐談及將其納入多邊機構﹐其實中國正在朝向與我們的利益相符的方向走。也就是說﹐我們其實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盟國的安全問題上。”

*奈﹕美國不必急於分權*

約瑟夫‧奈對於薩勃拉曼尼亞提出的“大交易”(Grand Bargain)中有關提昇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中的地位﹐以及讓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看法基本贊同。但是﹐在貿易政策﹐尤其是關於美國牽頭的跨太平洋合作夥伴(TPP)方面的看法則有不同。

他認為﹐有競爭力的地區或者競爭開放事實上對於貿易自由化是有利的。約瑟夫‧奈說﹐如果從長遠看﹐美國在TPP方面對中國持開放態度﹐那麼即便中國不會在短期內加入該協定談判﹐也會向大的構架方面靠攏。再者﹐他認為不必為了推動全球自貿協定而放棄地區性自貿談判﹐因為同時推動兩者並不矛盾。

約瑟夫‧奈在洛杉磯時報的評論文章中提到﹐奧巴馬政府的2010年國家安全戰略中已經提到美國必須以正和(positive-sum)而非零和(zero-sum)觀念看待中國的崛起﹔也就是說﹐中國國力的提昇﹐有時候對於美國乃至整個世界是有益的。

約瑟夫‧奈認為﹐要避免災難性的衝突重演﹐需要對權力﹐以及權力如何演變進行全方位的清醒審視。他認為﹐剛剛過去的奧-習峰會是朝這個方向所邁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