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誇大RCEP效益 經濟學家:非中國主導 對美國不具威脅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儀式。 (2020年11月15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媒體誇大RCEP效益 經濟學家:非中國主導 對美國不具威脅


中國和其他14個亞太國家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簡稱RCEP)”之簽署後,諸多媒體指稱,此一佔全世界三分之一生產總額(GDP)、22億人口的經濟圈有助於鞏固中國在亞太區的經濟強國地位,並對美國構成挑戰。

不過,四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經濟學家指出,RCEP的效益早就透過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加一的機制已逐步實現,而且東盟才是RCEP的主導國,不是中國。他們說,RCEP對中國最重大的效益,是進一步打開日本等亞太市場,以“彌補”未來對美國出口可能的減損。

部分經濟學家還說,美國有全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場,是包括中國在內的RCEP成員國都要爭取供應的市場,怎麼可能如部分中國媒體所說地,“羨慕嫉妒恨”被排除在RCEP在外,或者“拜登落下風”。相反地,他們說,既使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再連任,拜登如期上台後也應該還是會持續推動對美國最有利的“供應鏈去中國化”,這才是中國最害怕之處。

邱達生:RCEP無法挑戰美國的買家地位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表示,中國積極加入RCEP是為了因應美國自5月以來開始籌組的“經濟繁榮網絡(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以及“可信任夥伴”聯盟,來推動“供應鏈的去中國化”。

在此前提下,他說,中國的盤算是:未來對美出口若受挫,可以透過RECP將中國製的廉價商品,以更低的關稅來爭取東盟等國的市場份額。邱達生說,中國會是RCEP簽署後的最大贏家,但包括中國在內的RCEP成員國大多是依賴出口的製造供應商,再怎麼樣都挑戰不到美國的買家地位。

邱達生向美國之音表示:“美國永遠是有一手好牌的,為什麼?因為它是在demand side(需求端)。需求端說話。美國的市場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大家都想要,包括美國自己都想要(保留給美商)。但是美國現在就是說,我這個市場不願意再分給你中國了,所以,你(中國)現在去搞一個RCEP,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最後美國會慎選它的suppliers(供應商),就是說,我這個需求要慎選誰是我可以信任的,它不會去偷我的技術,而且它supply(供應)我的東西是quality(有品質的),不會去影響到我美國人的健康等等。”

邱達生說,美國現在的策略是要遏止中國的廉價品繼續傾銷到美國市場,並希望美國公司能將供應鏈從中國移出,甚至移回美國,以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因此,他說,當拜登明年1月上任後,即便不再承襲特朗普總統所留下的“經濟繁榮網絡”以及“可信任夥伴”聯盟,或者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等路線,但他應該還是會持續推動對美國最有利的“供應鏈去中國化”,屆時,失去了美國這個大市場的中國還是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徐遵慈:中國靠RCEP打開日本市場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也說,東盟近幾年來早就透過“東盟加一”的機制分別連結中、日、韓、新西蘭和澳洲五國的市場。因此,RCEP是一個由“東盟加一”擴大至“東盟加五”的貿易協定。也就是,原來的東盟十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再併入中國、日本、南韓、新西蘭和澳洲。

由於中國已和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都已簽有自貿協定,因此,徐遵慈說,RCEP最重大的意義在於:中日韓三國間首次互相開放市場,亦即,東北亞市場的整合。

徐遵慈向美國之音表示:“這是第一次有一個貿易協定把中國、日本、韓國放進去。因為中、日、韓三國很多年來一直希望談一個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就是我們講的CJK FTA(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到現在為止,一直沒辦法談成。但是,在RCEP生效後,中國跟日本第一次會互相開放市場,日本和韓國會是第一次開放市場。所以,RCEP如果排除掉過去10年、15年來已經有的降稅的話,當它(明年)生效的時候,最重大的意義是在東北亞(市場)的整合。”

徐遵慈說,以地緣政治來說,RCEP之簽署也代表15個亞太國家已經放下過去在政治和外交上的摩擦,包括中澳、中越、中韓間曾有過的外交緊張關係,現在開始共同致力於推動新冠疫情后的經濟榮景,並一反特朗普所推動的單邊主義,朝多邊自由化的方向推進。

估算:RCEP僅抵銷1/3美中貿易戰損失

就中國加入RCEP的效益,據華爾街文摘七月中報導,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國際商學院創始院長彼德·派特里(Peter A. Petri)曾模擬推算過並做出結論:中國就算是RCEP的最大受益者,也無法抵銷美中貿易戰的衝擊。

根據派特里的估算,在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最為巨大,總損失約達3,040億美元;在日本所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CPTPP)”下,中國的損失相對較小,只有280億美元;至於中國加入只有15國的RCEP後,收益可達1,000億美元,也就是說,RCEP15也只能抵消中國與美國貿易戰的三分之一左右的負面影響。

雖然印度現已拒絕加入RCEP,但派特里說,若印度加入RCEP,中國在RCEP16的收益更會大幅縮小到只有90億美元。

針對派特里的估算,徐遵慈說,她大致同意中國在各種貿易協議或情況下可能有的收益和損失走向,但真正的效益數據,可能要等RCEP明年生效後,才能見真章。不過,她不認為,印度的市場對中國有高達910億美元的衝擊。

面對RCEP的成功結盟,邱達生認為,曾任前總統奧巴馬副手的拜登應該會朝重返CPTPP的方向來推進,延續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

他說,如果CPTPP的11個成員國能解凍對美國有利的那些高標準的項目,美國重新加入的可能性就會提高,甚至也有可能擴大CPTPP的成員國,來形成一個把中國排除在外“高品質、高標準、涵蓋範圍更廣泛”的自貿協定。他認為,若有了美國這個大市場的加入,CPTPP的規模和影響力都可能超越RCEP。

拜登會重返CPTPP嗎?

CPTPP是一個人口規模近5億的經濟圈,約佔全球人口的7%;11個成員國的合併GDP 超過 11 兆美元,約佔全球 的13.1%。

在前總統奧巴馬的推動下,美國原是2016年初所簽訂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12個成員國中的主導國。

但傾向單邊貿易和保護主義的特朗普總統於2017年一上台後就執意退出TPP。因此,在美國的缺席下,日本接續推動,並於2018年底,促成CPTPP之簽署,11個成員國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文萊、墨西哥、智利及秘魯,其中包括日本在內的六個國家也同時是RCEP的成員國。

不過,對於美國是否會重返CPTPP,台灣東協研究中心的徐遵慈持較悲觀的看法。她說,除了來自美國內部的阻力外,拜登也要解決CPTPP成員國是否願意提高標準、以符合美國的要求,這方面的談判難度很高。也因此,她認為,受限於此兩大因素,美國要重返CPTPP的機率很低。然而,即便不加入CPTPP,徐遵慈說,拜登還是有其他機制可以加強跟亞太國家的合作。

她說:“美國也跟東協(東盟)的各個國家都簽署了所謂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所以,它跟各國都有機制,又有東協(東盟)-美國的高峰會,然後,又有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所以,其實拜登手上並不缺乏可以加強跟這些國家合作的工具或者是基礎。”

RCEP非中國主導 對美不具威脅

另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經濟學教授德賴斯代爾(Peter Drysdale)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採訪時特別指出,RCEP的重要性不在其規模大小或其從雙邊升級到多邊貿易協定的意義。他說,RCEP最重要的象徵是這些亞太國家對多邊主義的堅持(commitment to multilateralism)。

他還特別糾正奧巴馬和《紐約時報》的錯誤,將RCEP誤認為是由中國主導。他說,其實,RCEP還是由東盟主導,中國祇是應邀參與。

德賴斯代爾向美國之音表示:“拜登當選人應將RCEP視為一個能與亞洲多邊貿易連結的機會,而非有損於美國的利益。RCEP將強化亞太區域對多邊貿易和建立貿易規範的承諾,並進一步擴大為跨太平洋貿易協定的機會。”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也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是應邀加入RECP,不是主導國。不過,他說,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在RCEP 15國中的市場影響力應該是最大的。

廖群:彌補對美出口損失

他說:“這等於是我(中國)在我這個(經濟)圈內會有更大的機遇,即使是中美脫鉤也好,或是和其他五眼國家來遏止中國也好,起碼是一個彌補。也是一個在今後的競爭中增強自己的競爭地位吧!。”

五眼國家泛指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五個英語國家所組成的情報聯盟。

廖群說,美中貿易戰讓中國的“外循環”或出口受到很大的挑戰,因此,RCEP對中國而言也是一個開發新市場的機會,雖然,在互相對等開放的原則下,中國也要向其他14國開放其市場。因此,他說,未來15國市場進一步一體化後,哪一國商品的競爭力最高就能取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他還說,各成員國加入RCEP的經濟考量大於政治考量。至於印度最後選擇退出,廖群認為,政治和經濟因素都有。

他說:“印度不參加,有跟中國的政治方面的心結問題,但我覺得,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因為它對這15個國家裡面的很多國家都是貿易逆差,所以的話,它加入以後,心想是不是貿易逆差更大了,因為要開放得更多。比方說,印度的農業,它也不想開放,如果加入,一定程度要開放,從經濟上考慮,我覺得是主要的,它覺得,目前參加,它並不合算,當然,它對中國主導這個,它也有心結,兩方面因素都有吧!”

台灣被排除在RCEP外

由於RCEP取消關稅品種的比例高達90%,對被排除在RCEP之外的國家而言,例如台灣,是否就代表自此會被邊緣化嗎?徐遵慈說,不盡然。

她說,以台灣為例,對各國的出口商品中,有五到七成屬於半導體、電腦、電子電機零組件或高科技產品,原本就享有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下的零關稅待遇,因此,不會受到RCEP的衝擊。至於其他三成的產業,包括鋼鐵、紡織、石化、機械業,其產品確實會因為被課到5%~15%關稅而失去價格競爭力。不過,她說,廠商也自有因應之道,就是透過直接到東南亞國家設廠或佈局,來規避掉這層關稅。

另外,雖然大部分的產品都經不起關稅壁壘的衝擊,但徐遵慈說,還是有一小部份的產品,因為競爭力高而無懼於各國所祭出的關稅壁壘。例如,台灣的面膜,即便把高達40%的關稅轉嫁給消費者,還是有很多消費者願意買單。因此,她說,長期而言,提高自家產品的競爭力也是台灣廠商面對RCEP衝擊的另一個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