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據香港支聯會統計,今年六四30周年維園燭光晚會有超過18萬人參與,是2014年底雨傘運動後的新高數字。支聯會主席何俊仁表示,參與人數反映香港人”記憶戰勝了遺忘”。不過,最近有傳媒的街頭訪問調查發現,香港本地的中學生對六四事件了解不多,甚至與列強侵華混淆。有中學教師及傳媒人,趁今年六四30周年,分別出版新書及唱片,希望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學生及年青人,傳承六四歷史。 過去30年,每年6月4日晚香港支聯會都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六四燭光悼念集會,而香港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城市,每年都有數以萬計市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在六四屠城當日集會,一齊點起燭光悼念死難者。
支聯會與警方估計人數差異極大
今年六四30周年維園燭光晚會,據支聯會統計有超過18萬人參與,維園6個足球場以及旁邊的草坪都不夠容納參加者,人群擠滿維園附近的天后及銅鑼灣一帶的馬路,警方一度實施封路措施。
不過,據警方估計,六四30周年燭光晚會高峰期只有37,000人參與。翻查紀錄,2012及2014年,六四23及25周年燭光集會,即是反國教及雨傘運動爆發前夕,支聯會統計同樣有超過18萬人參與,警方當時估計的數字則分別是8萬5千以及9萬9,500人,與今年估計的數字相差極大。
今年適逢港府強推被稱為”送中條例”的《逃犯條例》修訂,”反送中”的口號及標語都有在六四30周年燭光晚會出現。
何俊仁指香港人”記憶戰勝了遺忘”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在晚會後接受傳媒訪問表示,今年晚會人數創新高可能與《逃犯條例》修訂有關,但他認為,集會的參與者主要仍是就六四30周年表態。
何俊仁又表示,今年六四燭光集會人數創近年新高,反映香港人”記憶戰勝了遺忘”。
何俊仁說:我們看到香港人的記憶是戰勝了遺忘,我們的勇氣是克服了一些人的恐懼,我們亦都相信我們堅持下去,民主的理想是可以實現。
呼籲港人參與”反送中”大遊行
何俊仁表示,香港人在未來的日子還有很多挑戰,尤其是《逃犯條例》修訂會帶來恐懼,不過,他見到這麼多香港人參與六四30周年燭光集會,團結地走在一起,擁護香港人對民主自由的價值,爭取公義的堅持,他說對香港充滿信心,又呼籲香港人下星期日(6月9日)參與”反送中”大遊行。
何俊仁說:我們呼籲6月9日大家一齊要再走出來,記著我們維護著香港的自由,以及爭取中國的民主,我們反對惡法,以及反對六四的鎮壓,都是基於我們對獨裁管治的抗議,這個抗爭的精神是一致的。
傳媒調查指香港中學生不了解六四
據香港《蘋果日報》6月2日公佈的街頭訪問調查發現,該報記者5月在新界上水、天水圍、中西區共訪問30名香港本地中學生,有25人表示聽過六四事件,但當中只有12位學生能準確描述六四事件,5人錯誤描述,包括以為事件是1964年在九龍發生,當時有坦克車駛入香港;亦有上水的學生將六四事件與列強侵華混淆。
調查發現6成受訪學生表示,就讀學校有教六四事件,但只有一半本地學校學生聽過維園燭光集會,而且無人參加過。問卷調查過程中,約有3分之2本地學校學生拒絕受訪,有學生甚至表示”可以講(六四)的嗎﹖”
中學歷史科教師出六四新書戰勝恐懼
香港中學歷史科教師許偉恒籌備了10年,今年趁六四30周年,最近半自資出版新書《六四十問》,將坊間100多本有關六四的書籍輯錄成一本有系統的、全面介紹六四事件爆發前因後果的書,幫助讀者認識六四事件的來龍去脈。
許偉恒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5年前六四25周年他已經寫好這本書,亦找到出版社替他出版,整個籌備出版的程序已經接近完成之際,但該出版社突然在無解釋之下叫停,他懷疑與當時政治氣候有關。
許偉恒說:剛好當時是雨傘運動差不多爆發之際,突然之間出版社好像很積極,但突然之間再回一個email,就說他們不出(版)了。當然他們沒有解釋原因,但我的感覺是有可能同雨傘運動出現,或者六四的題材因為同雨傘運動有些相似,他們突然之間覺得敏感就會不出,我覺得有可能有一點關係。
在北京駐港機構中聯辦旗下的”三中商”壟斷香港的書籍出版、發行,以致零售的大環境下,許偉恒表示,出版這本有關六四事件的新書,要戰勝很多恐懼及困難,今年雖然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但是沒有中國設廠的印刷商願意印刷,而香港印刷商就算願意接單,但是不願意在該書的出版頁上公開印刷商的名字,反映近年受中資壟斷影響,香港言論以及出版自由的空間不斷收窄,他擔心《逃犯條例》修訂通過之後,香港無人再敢出有關六四或者政論方面的書。
許偉恒說:我覺得最難克服其實是那種恐懼,即是近這幾年我們見到銅鑼灣書店的事件,或者其實再早幾年,其實晨鐘書店的老闆都在大陸被人抓了,其實他們都是因為出了一些敏感書所以變成有壓力,另外特別是今年”送中條例”,這些我想對很多出版界、印刷界的人都是帶來很多的恐懼。我想甚至是這些條例通過之後,再過10年之後還有沒有人寫這些書呢﹖其實有可能都是一種很大的壓力。
形容香港是中國的燈塔
許偉恒表示,這本書的讀者主要對象是香港人,也包括近年因為身份認同等問題,認為不需要悼念六四的本土派人士。許偉恒認為,香港人傳承六四的歷史有很大的意義,因為中國內地刻意淡化六四,香港是中國統治之下,唯一一個地方在一國兩制之下,仍然可以公開討論及紀念六四,他形容香港是中國的燈塔。
許偉恒說:曾經有人講過,香港某程度是一個燈塔在中國,我很認同這個講法,所以我覺得繼續守護著(六四)這段記憶、或者繼續將這段記憶承傳下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知道有不少大陸的人來香港,有可能他們特別是來香港找這段歷史,或者買六四的書,或者去了解,亦都同一時間很多(中國)內地的人會來香港交流也好,甚至來香港定居,好像我的學生一樣,我覺得縱然我們未必很想他們來,有某些人講,但是我覺得既然他們來了,我們就倒過來影響他吧,可能我們香港作為一個六四記憶的輸出的一個地方,反而影響大陸,其實這個地是正面積極的意思。
許偉恒表示,香港中學的歷史以及通識教科書,普遍對六四事件的描述不會太詳細,他認為主要是靠老師本身的教學方式,向學生講解六四事件。許偉恒表示,他在課堂上很少使用教科書,大部份都是用自備的筆記以及教材,他又說在課堂上教授六四事件,學生都很感興趣,甚至可能比其他歷史事件更吸引。
許偉恒說:因為我想六四他們怎樣都會聽過,因為新聞年年6月4日都有燭光晚會,他們一定未必很清楚是甚麼事,但是他們怎樣都會聽過六四事件,看報紙或者各方面網上媒體他們都有可能大概會接觸過這個字眼,他們會好奇,另外他們都有可能總會接觸到某一些影像,有可能是死了人,又好像未解決這件事,所以通常他們聽到這件事是專心的。通常我們都會播一些(影)片,會有影像看到軍隊怎樣開槍,中間有一些人是中彈流血,我想他們會震撼的,因為他們會覺得原來縱然他們未必是那一代的人,但原來他們的父母是曾經見證過這件事發生,在電視也好、在新聞也好,所以過往我這麼多年去去教(六四)其實大部份的學生都是很專心,好有興趣去知,也很踴躍發問。
傳媒人出新書及唱片接觸不同階層
1989年在北京採訪八九民運,親身經歷六四事件發生前後的前《文匯報》記者、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今年六四30周年出版一本名為《炸醒我的六四、背後和感悟》的新書,講述一些當年的親身經歷,尤其是一些未有公開而有發人深省的故事。
劉銳紹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除了出書他今年也趁六四30周年自資出版有關六四的唱片,其中很多歌曲是他作曲、填詞,也有買版權改編、重新填詞的《一點燭光》,就是紀念六四事件的歌,亦有批評地產商和富豪的RAP歌,他期望用不同的方式與年輕人以及不同階級的人士接觸,令他們有興趣去接觸以及了解六四的歷史,以及香港的時事,希望”將一分鐘的生命變為永恆”。
劉銳紹說:我不是要做歌星,我希望能夠用不同的方法去接觸到不同階層的人,我寫評論、寫新聞,多數是接觸到一批關心時局的人士,但是我去不到平民老百姓那個階段,所以這幾年來我是4年時間裡面,寫了230幾萬字,其中有3套半是小說來的,另有一套是夾敍夾議,算半套,反應是相當不錯,是拿奬的。我今年繼續寫小說,我會寫話劇,現在連歌都出,希望能夠用不同的方法,”將一分鐘的生命變成永恆”。一分鐘就是新聞的生命,過了這一分鐘、下一分鐘的新聞就會淹蓋你的了,所以我就說新聞一定要同文藝、文學結合起來,才會變成永恆。
另有60名香港記者,最近出版一本名為《我是記者──六四印記》的新書,該書編輯委員會委員、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說,30年來社會對六四有很多扭曲,甚至把事件說成”屠殺解放軍”,覺得好離譜,希望透過此書重整過去30年的歷史。執行編輯張結鳳表示,編委會邀請過百名新聞工作者參與出版計劃,最終有60人答應以文字或影片作紀錄;她形容作者用真名毫不簡單,但他們都是”用真名說真話”。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