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無涯 香港學者鑽研阿拉伯語 不像官員議員只為“錢”

  • 美國之音

李雅詩博士親自表演推廣中東地區音樂。(圖片來源:中東學社臉書網頁)

香港股市近期不斷暴跌之際,特區政府官員與部份立法會議員“唱雙簧”般要推動學生學習阿拉伯語,要融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國策招商引資。一位20多年前便開始對阿拉伯語產生興趣、曾被旁人齒冷的香港學者分享,她學習的動機完全是出於滿足“求知慾”。

香港議員與官員唱好學習阿拉伯語 配合“一帶一路”發展商機

香港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最近提議香港各界向中東出發,書面詢問政府在吸引伊斯蘭國家投資者來香港時,會否鼓勵香港學生修讀阿拉伯語或到中東國家留學,培養熟悉伊斯蘭文化和教義的人才。她形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屬高質量,吸引其投資者來港可以帶來龐大商機,但礙於香港對伊斯蘭文化及金融系統了解不足,窒礙政府加強與相關國家推動金融合作。

隨後,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回覆指,學習該地區的語言,確實可使香港學生更容易參與推展“一帶一路”,與當地人民溝通。他特別提到,政府和專上院校一直鼓勵學生參加香港以外的學習體驗項目,擴闊視野;政府也自2016/17學年起便推出“一帶一路獎學金”,資助相關國家或地區學生來港修讀專上課程。

網民訕笑 政論人士質疑不能帶動學習風氣

相關報導刊出後,在網上引起部份網民的訕笑;也有移居英國的香港政論人士 - 如昔日香港電台時事節目主持人吳志森在個人的 Youtube 平台上分析,香港政府吹捧“伊斯蘭金融”機遇的論調多年,但為何“做極也做不起來,起動不來的?”

翻查資料,早於2016年時,前特首梁振英在發表施政報告時,也鼓勵香港學生學好“一帶一路”語言,配合中國國家戰略發展,引證了這種語言政策並非到了2024年的今天才首次提出。

港產阿拉伯語專家李雅詩 20多年前已經開始專心研習

那末,推行多年,為何相關語言政策,特別是阿拉伯語,至今天還需要上述達官貴人苦口婆心地勸籲香港莘莘學子學習?阿拉伯語是否香港人心中的那杯茶?一位在20多年前已經在香港對阿拉伯語產生興趣並開始學習,更負笈埃及進修精通的港產學者不否認說,阿拉伯語從來不是香港大眾的興趣所在,她的朋友當年得悉她認真學習時,更奉上一句帶有貶意的“你會學這些這樣的東西?”的回應說話。

中東學社的臉書網頁主頁。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李雅詩博士,便是這位萬中無一的港產阿拉伯語專家。她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精髓,醉心研究中東音樂,在臉書上自設“中東學社”網頁,更不時在Youtube平台上教導簡單趣味性的阿拉伯語。她也曾在學院教授阿拉伯語興趣班,另外在工餘的時間教授阿拉伯語,她並且著有《埃及男女 - 政治不正確的中東觀察》與《Reading the Qur'an》等書籍。

李雅詩博士著有《Reading the Qur'an》一書。(圖片來源:中東學社臉書網頁)

“求知慾”推動學習 與官員誘使的招商引資完全無關

李雅詩博士近日接受了美國之音中文部的訪問,娓娓道來她學習阿拉伯語的整個心路歷程,以及對當前政界人士與政府官員推廣相關政策的看法。與許正宇及葉劉淑儀在推動學習相關語言時所提出的招商引資動機剛剛相反;這位學者在整個訪問中回顧自己學習與推廣阿拉伯語時,完全沒有提到一個“錢”字;沒有一點“銅臭”所驅使,完全是“求知慾”所推動的。

這位學者首先回顧說,驅使她學習阿拉伯語的原因眾多,其中之一就是2001年美國受到911恐怖襲擊時,電視新聞上的恐怖畫面震憾了她的思緒,導致她想深入了解劫機者的宗教背景動機。此外,她對伊朗電影的熱愛,也促使她希望真正了解影片當中傳遞訊息的真諦。為了了解伊斯蘭教,所以便有必要學習阿拉伯語。這位當年主修攻讀哲學的博士說,就是哲學本身也難以解釋她想要追求得到的答案。

李雅詩博士首先說:“我讀哲學,我也是,其實我為何後來開始對伊斯蘭教這麼有興趣,就是我覺得,我讀完哲學後,就覺得哲學所說的主張,其實對人的影響很像不是這麼大,是比較小眾;但宗教就真的是很多人也十分著緊,甚至有些人會為它而死,這樣究竟是為何呢?為甚麼那些人這麼著緊的呢?所以(我)對伊斯蘭教的興趣都是這樣而來的。”

朋友大惑不解 說穿就是看不起中東這“野蠻”地方

不過,當朋友得知她在香港大學學習阿拉伯語時,都表現得詫異並大惑不解,為何她會去學習一種香港主流社會從不感到興趣的語言。她笑言,一般人覺得只會有兩種原因,第一是需要信奉伊斯蘭教;不然的話便是嫁予中東國家地區的人結為夫婦。李雅詩博士明確的說出了香港人看扁阿拉伯語的心態,為何它在香港這個功利的商業社會從來沒有市場。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李雅詩博士說出了香港人看扁阿拉伯語的心態

李雅詩博士說:“我想,其實為甚麼在大家心裏面不說出來?也是看不起中東,就覺得這是一個野蠻地方。你要學習其他語言,你也不會學阿拉伯文,你會學其他歐洲語言或者日文、韓文,因為對它的流行文化有興趣,就不會走去學阿拉伯文,就會覺得這群人,很像十分野蠻那樣。我感覺是一般人沒有說出來,一個想法就是這樣。”

港人爭相學習日語韓語蔚然成風 從不需要政府指指點點

然而,不爭的事實就是,香港人傳統上除了喜愛學習歐洲語言如法文及德文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雄霸亞洲的日本流行文化與商貿往來,包括流行歌曲與動漫文化,以及隨後的K-POP樂團韓風,也深深地推動著一股不可阻擋的學習日語與韓語的潮流。坊間也開設了衆多的日本語言學校,蔚然成風。部份香港人熱愛日本,更可體現在今天香港社會上極度流行的一句口頭禪“返鄉下”,說話的意思其實是顯示日本才是他們心中的家鄉。李雅詩博士說, 當年教導她阿拉伯語的老師,其女兒也被韓風迷倒,主動學習韓語。

李雅詩博士在網上教授簡單阿拉伯語句。(圖片來源:中東學社臉書網頁)

香港人學習日語,在那繁盛的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年代,從來沒有港英政府的官員走出來,勸籲香港人學習,說學了方便商機,可以賺大錢。香港的流行音樂業界,更一窩蜂複製日本歌曲,讓八十年代冒起的歌星用粵語翻唱。今天,香港特區政府帶頭提倡學習一帶一路國家的語言,原來已最少有七年多的時間,但是坊間卻未見有中東語言學院涌現繁華鬧市。身為掌握了阿拉伯語的香港人,李雅詩博士看見這巨大落差,並沒有怪責政府的政策,坦言在香港這個功利的商業社會,從來“市儈”行事,都是正常不過的,外國亦如是。不過,想要將阿拉伯語推廣普及化,最少也要提起香港學生的興趣,否則從何談起。

香港學習語言國際觀 從來都是比較落後

除了“市儈”的態度與“看不起”阿拉伯地區外,香港人學習了英語後,不懂嘗試對世界各種多樣化的語言提起興趣,在李雅詩博士眼中,反映了香港語言學習觀無疑還是比較落後的。

李雅詩博士繼續說:“(香港人) 整天在說甚麽國際觀那些,其實就是沒有的。因為如果你說,OK,你學完英語,你跟著想學甚麽呢? 其實可以是更加廣的,即是所有其他語言,因為既然你已經學了英語,這樣的一個這般國際化,這麽多人說的語言,其實你跟著便不一定要學習一些大眾化或者很多人所說的語言。如果從一個可能瞭解多些不同文化的角度去看的話,其實可以學一些,不是那麽prestigious (聲望很高的) 的語言,可以學一些所謂落後國家,不是很多人認識的語言,但幾乎沒有人會這樣想,對嗎?”

部份市民對政府反感時 官員越呼籲 這些市民越不做 不利推動

她更認同,這次葉劉淑儀與許正宇的一唱一和硬銷阿拉伯語,更有可能造成負面的反效果,若一個政府是精明的話,誘使市民心服口服主動學習,當年港英殖民政府的無為而治才是高招。她概嘆道,現時特區政府經常高談闊論,但當社會部份人士對政府比較反感時,政府越是說了甚麽,這些市民都會覺得不好,越不想做那件事。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李雅詩概歎對政府反感的市民不會配合政府宣傳

李雅詩博士分析說:“所以當他/她 (官員及議員) 就走出來說這些事情 (學習阿拉伯語) ,你就會覺得可能這麽市儈或者怎麽樣?當然它真是有心做的話,其實它去想一些initiative (倡議) 或投放一些資源去推動這件事發展,自然而然便會慢慢出現 (學習文化) ,而不是那種很喜歡用宣傳代替做事 (的方式) ,我現在說出來,叫一些人做這事,沒有人會理睬你的!即是你如何說,你只是說,那會有人會理睬你?但這個便好像就是中國的政治傾向,就是很喜歡只懂説話。這樣就是,就是覺得,你號召人民,就會聽你說,誰會聽你說?”

阿拉伯語多用喉嚨發音被誤解為粗魯 但詩詞歌賦優美

這位阿拉伯語專家更糾正了記者長期以來對這種語言的錯誤觀念,指出中東地區的人民並不偏向説話聲調高大。她解釋,由於這語言多用喉嚨發音,沒有學習過的人,都會偏向誤解為一種比較粗魯的語言;但當深入鑽研後,學生更會發現它的美妙之處,如它的詩詞歌賦著重長短音與節奏,壓韻明顯,帶來優美感覺。簡而言之,李雅詩博士想帶出的訊息便是,如不要以貌取人一樣,不要以聲取語,隨便表面地去評價一種語言的優劣。

埃及作家馬哈福茲 198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香港人更加不知道的,就是阿拉伯語世界中,還出產了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 - 納吉布. 馬哈福茲 ( Naguib Mahfouz) 。來自埃及的他在1988年獲獎,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拉伯語作家。據維基百科的介紹,他獲獎的理由是,“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現實主義,喚起大衆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

李雅詩博士說,馬哈福茲的小說可閲性甚高,是以一種上帝的視覺訴説人間世情,或許閲讀後不一定很開心,因為小説直接反映阿拉伯世界的社會真實狀況,如男女懸殊議題,而很多時候描繪的愛情故事都是三分鐘熱度,很快便會暴露人性厭惡的醜態。

妓女可以叫床 妻子不能 否則被視爲淫婦

針對男女兩性間的不平等現象,李雅詩博士越是瞭解這種被港人輕視的語言,似乎便越是發現中東地區社會文化的“荒謬”之處。她憶述,馬哈福茲的小說中提到的一種難以理解的夫妻之道,就是妻子在與丈夫行房時,是不可以叫床,否則會被視爲大逆不道。 她質問道,中東男性出外嫖妓,可以容許女性叫床;但回到家裏與妻子行房時,卻將此是為大罪,完全有違一般人常理。

李雅詩博士分析說:“我記得我寫那篇‘叫床’篇 (的文章) ,應該是可能在 (20) 18年或 (20) 19年時,因為當時我在課堂上閲讀這小説,跟著就問那教授,其實有很多位,有些文化問題,因為有時小說是比較含蓄的。看完後,就覺得甚麽事情呀?看完後也不知道做甚麽那樣 ?他就會解釋說,如果女性叫床,他們 (中東男性) 覺得是淫婦,只有妓女先才會叫床。是的,如果你的妻子是賢娘淑德,就不可以叫床的。”

但對這位博士來説,不能否認的是,學習阿拉伯語確實使她加深瞭解中東地區文化“劣質” 的一面,使她又愛又恨。她提到,有一次在埃及候賽因清真寺,被週遭神聖虔誠的環境氣氛所感動;但當發現祈禱室男女區分隔,而女性區的面積十分細小時,實在難以接受,甚至有些排拒的態度。

學習外語 可用抽離的眼光回看香港與中國議題

儘管如此,學習一種新語言,將自己的境界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有時候更能重新審視自己身處的位置,回看自己的文化與思維。李雅詩博士說,認識了阿拉伯語後,她更能用抽離的角度去看香港與中國的議題,不會糾纏於中國人身份認同上;其實,阿拉伯文化與中國文化皆過份“自我中心”,沉醉於過往輝煌的歷史。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李雅詩說認識了阿拉伯語後更能使她抽離地看香港與中國議題

李雅詩博士分析說:“你那個身份又很糾纏於這東西,你便很難抽離去看這件事。但是,我看這阿拉伯世界,我便能完全抽離 ,看完之後,就會覺得,其實,真的如民族主義建構,甚麽民族主義,其實都是西方近代一個產物,都是一個社會發展產生的一個思潮,阿拉伯世界好,中國也好,說話自己如何強勁,其實都 是被動地受西方帶起的歷史潮流所影響。.....這也使我對於中國香港的近代歷史發展,可以有一個清晰的體認,因為可能自小的教育,都會說中國如何棒,但其實你回看,它與阿拉伯世界一樣都是被動,一樣受到西方影響,那段歷史發展,很多只不過是接收或受到西方帶起的歷史潮流,思想等影響。”

外遊黎巴嫩貝魯特 盼望香港不會變“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最近這位阿拉伯語專家也在網上遊記中有感而發,希望香港不會成爲她剛到訪的黎巴嫩貝魯特一樣,真的成爲中國大陸網民戲稱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李雅詩博士感觸地寫道,“而對身為國際金融中心候選遺址居民的啟悟,大概就是不要以為自己多有能力,一切都是運氣,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質素,錢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要以為自己可以一直賺比世界平均高得多的人工,當一個金融城市失去優勢,可以腐爛得難以想像,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因為泡沫太大,如同歷史上古城的突然傾圮,屢見不鮮。”

李雅詩博士說,如同香港一樣,貝魯特曾經是中東的國際金融中心,上世紀60年代時處於黃金時期,但隨後遭遇內戰,有能力的民衆出走,移民往其他國家,經濟自此一蹶不振。這種情況與過去香港兩三年看到的數以十萬計的居民,遷往西方國家頗爲相似。她說,這次旅遊也使她有很大的危機感,聯想到香港人口龐大,但只依靠金融業支撐,若日後失去這優勢時,遭殃的只會是平民百姓。

李雅詩認為貝魯特才是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圖片來源: 中東遊記)

李雅詩博士憂心的說:“所以如果你說從貝魯特看,其實是悲觀的,它有能力的人完全離開的時候,剩下來的就只是累鬥累,就是剩下經濟能力不佳的人,這樣就越來越衰敗,那麽香港的情況,我覺得香港又不只是說,真正有能力就完全走光了,也有些人可能他有能 力,但也不捨得走,或仍然想幾微細也好,可以在香港做一些事情。”

忠告港人勿自視過高 中文並非高人一等 僅是母語而已

不理會世俗眼光,李雅詩博士在香港那些官員及議員還未警覺需要緊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國策前,20多年前便已經自覺追求知識,學習這種現在被他們吹捧“含金量”極高的阿拉伯語。這位學者不僅不是躲藏著學府的書呆子,她還寫遊記分享感想、拍片、彈奏中東樂器與開班教授語言,身體力行推動政府想宣傳的語言。在香港辛辛學子的眼裏,那些每月薪酬數以十萬港元以上的議員及官員,他們又有否嘗試學習一句半句阿拉伯語,對外示範緊隨習近平國策帶來龐大商機的好處?還是只管保送自己的子女到歐美國家升學,這些都是香港傳媒未有觸及的問題。

李雅詩博士解釋一些港人對中東地區先入為主的印象。(圖片來源:中東學社臉書網頁)

李雅詩博士最後承認,語言平等只是一個虛幻的觀念,實際上難以達致這一境界。儘管如此,她認為港人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切勿自視過高,不要偏見地認爲自己的母語中文優美,便忽略或抹煞了世界上其他各種語言的存在。她說, 其實有很多語言與港人的母語平等,只是香港人能力不足,不能掌握另外一些語言,語感不夠,才不能瞭解到它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