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香港支聯會連續27年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六四燭光悼念集會,大會估計今年有12萬5千人參與,比去年的13萬5千人減少1萬人,也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出席人數。
學生缺席致維園悼念集會人數減
支聯會常委張文光星期日出席電台節目時承認,今年因為各間大專院校學生會缺席六四燭光集會,缺少學生組織大規模動員學生參與,導致燭光集會人數減少。不過,張文光表示,捐款數字不跌反升,反映很多參加者知道支聯會再次經歷艱難,以捐款支持支聯會。這次的捐款是用作六四紀念館擴館的經費。
張文光並表示,香港年輕人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他明白很多年輕人在雨傘運動中,感到挫敗感才會否決所有與中國有關的事情。
今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首次退出支聯會,全香港各間大專院校的學生會都沒有參與支聯會維園六四燭光悼念集會,不過,仍有不少大專學生組織自發舉辦悼念六四的活動。
香港理工大學、嶺南大學以及教育學院等多間大專院校學生會,星期六下午在銅鑼灣時代廣場舉辦街頭六四展覽,有學生以行動劇重現當年北京天安門學生絕食等場景,讓參觀者了解六四的歷史,以及當年香港人的參與。
移民澳洲港人對六四感覺不變
參觀大專學生街頭六四展覽、62歲的李小姐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1989年北京學生追求民主及社會公義的訴求觸動很多香港人,六四事件發生後,她很激動,參加所有在香港發起的遊行及抗議活動,她認為雖然於事無補,但是當的想法20多年來依然沒有變。李小姐表示,由於不喜歡中共政權,六四事件發生後,她移民到澳洲,過去20年由於身在澳洲沒有參加維園燭光集會,而今年她在六四前返香港,也更改機票,參與維園燭光集會,悼念六四死難者。
李小姐說:悼念那些死難者,很慘啊﹗當時作為香港人,我們在當時、那個年代,27年了,是親身經歷,很大的震憾,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真的不應該是這樣,我很為他們可惜,悼念他們也好,覺得他們勇敢也好、愚勇也好,怎樣也好,都沒了生命了,想去悼念一下。當然你說平反、建設民主中國,這個太遙遠了,尤其是建設民主中國,我想我有生之年見不到的了,但是都要做一些事情,好過甚麼都不做。
對於最近香港學界批評支聯會六四燭光集會「行禮如儀」,另起爐灶舉辨六四論壇,不參與燭光集會,李小姐認為,年輕人與上一輩有「代溝」是正常,她對於有學生仍然舉辦六四街頭展覽覺得很感動。
李小姐說:我很驚訝,好像今次見到(六四街頭展覽),我以為他們(學生)說要切割,但原來他們都是很有心,所以我拍下所有東西(展品),我覺得各有各做吧,大家的方式不同而已,我就最不希望見到的就是互相排斥,其實包容吧,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做法而已。
有學生不認同燭光集會行禮如儀
香港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及樹仁大學的社工系學生,自發組成「聯校哀音隊」,今年以「民主覺醒,世代共爭」為題,六四前一星期開始,在全香港多個地區街頭演唱,以歌聲喚起各界悼念六四的意義。十多名哀音隊成員星期六下午在銅鑼灣完成今年最後一場演出之後,一同參與支聯會維園六四燭光集會。
聯校哀音隊成員、20歲的浸會大學社工系學生梁同學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參與六四燭光集會,最重要是悼念六四死難者,他們因為追求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犧牲保貴的性命,她認為悼念是對死難者及家屬的尊重及肯定。梁同學並表示,六四的活動遍地開花是好的,畢竟追求民主是有多元化的意思,但她不認同支聯會的悼念活動「行禮如儀」,她今年第二次參加支聯會燭光集會,第一次參加的時候她有感動落淚。
港獨與建設民主中國不應排斥
梁同學說:因為每一個方式其實都有它自己的意義,譬如這次的集會,它的燭光可能給人的感覺好像年年都是一樣,但是其實背後可以有很多意思,可能是有教育下一代的意思、可能真的有悼念的意思,也有喚起大家的記憶的意思等等,它們本身都有信息在其中,而不是一種純粹形式化的東西,所以我覺得「行禮如儀」這個形容詞不是太恰當。
對於學界不認同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的綱領,梁同學表示,與其討論香港人有沒有責任建設民主中國,更應該認清香港人在六四佔有很重要的角色。
梁同學說:本身六四其實香港人是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譬如說150萬人大遊行,其實在全球來說,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也是第一次這麼多人,本身香港要有民主,中國有民主、香港有民主,這是其中一個方法,你說香港獨立都可以是一個方法,不需要說這些方法互相排斥。
移民日本中國人來港悼六四
現年19歲、2007年跟隨家人從中國移民到日本的謝明洋,今年6月3日獨自一人專程從日本東京飛到香港,參與支聯會維園六四燭光集會,6月5日飛返東京。謝明洋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由於中國封鎖消息,他移民到日本後才知道六四事件,也知道香港支聯會每年都舉辦大型的燭光悼念集會,他覺得集會有很大意義,今年專程參與,希望中共平反六四,希望參與集會的人愈多愈好。
謝明洋說:我希望中共能夠平反(六四)這件事情,讓那些被中共關押的政治犯不會再被關。
謝明洋表示,希望中國能夠變成台灣那樣,變成一個非常民主的國家。他覺得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的氣氛很好,他認為香港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地方,例如有電影人拍攝《十年》這樣反映政治狀況的電影,還有雨傘運動,對海外中國人也是很有意義,也可以鼓勵大陸人勇敢地追求自由。
港大六四論壇參與人數減半
香港大學學生會今年連續第二年不參與支聯會維園燭光集會,在校園內舉辦六四論壇,大會也為六四死難者默哀一分鐘。今年港大六四論壇的主題是探討六四與香港前途以及港人身份認同的關係,大會表示出席人數約1千人,比去年的2千人減少一半。
香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接受傳媒訪問表示,今次論壇已經達到當初目的,帶出六四對香港這代人的意義,不同世代的前途問題及影響,她認為各嘉賓亦交代清晰,在悼念六四以外有更多啟蒙及不同形式的存在,對全民討論也有價值。孫曉嵐表示,不會與維園燭光集會比較參與人數,而是要外界思考,對待六四是要用哪些身份認同。
孫曉嵐在論壇開始前宣讀題為「愛國盡頭乃殘民赤禍、痛悟前非當自立尋生」的《香港大學學生會六四宣言》表示,六四屠城不獨是中國的轉捩點,更是港人主體身份建立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它扼碎了港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幻想,催生香港本位主體意識;另一方面,卻又矛盾地將港中兩地人民的命運混為一談,扼殺主體意識。多年來,維園六四集會與愛國主義互相捆縛,已成不可割裂的雙胞胎,宣言表示,支聯會以愛國情懷為基調的悼念方式,應該劃上句號。
港大宣言指愛國悼念應劃句號
孫曉嵐說:談論自由、民主,最後必然會踏上建立主體的道路,亦即今日年輕人高喊的自主自決。尤其當我們認清「黨即是國,國即是黨」之本質後,就會發覺愛國與民主兩者之間存在根本抵觸,是以「建設民主中國」斷無理由成為香港之政治議程。以愛國情懷為基調的悼念方式,亦應劃上句號。
孫曉嵐表示,從今以後每年六四,悼念六四死難者之際,更要為2047年香港前途自決盡力。今日新世代主張港人自決,不是要掩耳盜鈴,而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孫曉嵐說:面對中共壓境,香港自決與獨立運動應運而生,我們比任何潑冷水的人都要清楚當中現實考量與限制,但我們更清楚:民主必須站著爭取,而非跪著乞求。民主,從來都是自我充權、自我實現的過程,是故我們必須將身份認同轉化成抗爭武器,對抗強權壓迫,為自己、下一代謀取更大政治權利。
六四喚起港人中國人民族認同
時事評論員李怡在港大六四論壇上表示1980年代中英兩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的時候,中國認為香港人只佔中國人口0.5%,在前途問題上香港人沒有發言權。李怡並表示,89民運的時候,香港人希望透過爭取中國民主,然後爭取到香港民主,六四也喚起香港人的中國人民族認同。
李怡說:因為它(香港人)在其他方面找不到出路,原本我們將自己當是「小英國人」那個已經被否決了,對前途我們又「無聲出」,我們是否可以寄望於中國有所改變,然後使香港改變呢﹖所以六四為何會這麼多人上街,它基本的原因就是同香港前途有關。
李怡表示,面對2047年香港二次前途問題,要認清首先是香港人,才能決定香港前途,悼念六四是基於人道立場,不應該有中國人的意識。
李怡指維園悼念加強中國人意識
李怡說:但是維園的悼念這麼多年來,我不懷疑他們的動機,但實際上是不斷加強我們的中國人的意識,而不斷加強中國人意識的結果,是我們對前途我們沒有決定權,在這種情形下,我覺得年青一代要切割是很自然的事。
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在港大集會表示,支聯會六四燭光集會是一場大型運動、政治動員,參與者多則十幾萬,他認為以往心理情感面向,體現在舉起燭光悼念,國族認同則體現在建設民主中國等口號,不過,現在卻流於「舉蠟燭定唔舉蠟燭」之爭。
梁天琦表示,一場悼念集會能累積十多二十萬人,應思考可如何威脅到當權者。他並表示,六四是他出生前的歷史,他在繼承這段記憶時一直受社會環境和政治氣氛影響,每年參加亦是「一場記憶與遺忘_鬥爭」,要記住前人為民主自由的犧牲,警惕自己共產黨是屠夫政權,中共並無統治中國或香港的合法性。
聯校六四論壇1,600人參與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等11間大專院校學生會,星期六晚在中大舉行聯校六四論壇,大會表示有1,600人參與,全場爆滿。中大學生會會長周豎峰接受傳媒訪問表示,論壇有成效,梳理六四與港人身份認同,深入討論走到港獨或自決,有什麼應該做,為日後政治運動提供論據基礎。
各大專院校代表在論壇讀出《聯校六四宣言》,以「夢魘」形容六四,認為雨傘運動後不少人將六四與佔領運動比較,「六四之夢魘多年來纏繞不散,一方面定形香港民主抗爭的意識形態和形式,另一方面亦成為港人心底對抗爭的深痛恐懼」,宣言表示,港人應主動了解六四,並植根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