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 —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自5月1日開始在包括爭議海域在內的嚴格撈捕禁令,或將引發更多與周邊國家的衝突。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上星期五在一個報告中說,儘管中國自1995年即開始執行在不同海域的單方面禁漁令,不過今年的情況與過去有所不同。
報告說,此次中國在黃海/渤海、東中國海、南中國海赤道以北12度(12 th parallel)實施3個月的禁漁令,適用於中國及外國漁船,禁令開始時許多中國小型和中型漁船都會返回漁港,不過許多漁船還是會越過赤道以北12度的禁區,導致在斯普拉特利島(南沙群島)和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與周邊國家和海警發生衝突。
報告指出,禁漁令最值得注意的效應是每年中國海警與越南漁船在帕拉塞爾群島(西沙群島)附近的衝突都會增加,河內抗議禁漁令違反其主權及兩國2000年達成的北部灣協議。
此外,當禁漁令在8月底在東中國海解禁後正值當地海域最主要的撈捕期,一旦大量中國漁船返回包括尖閣諸島(釣魚島)在內的爭端海域,也可能引起這些漁船與日本海警的衝突增加,如同去年數百艘中國漁船中中國海警伴隨下進入爭議海域,以此宣示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的政治立場。
中國農業部今年2月表示將實施3個月嚴格的撈捕禁令以保護漁業資源,禁漁令包括了南中國海台灣、越南和菲律賓宣稱擁有主權的海域在內,這些主權聲索方都表明,不承認中國的禁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