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互聯網近期爆發兩起犯眾怒的爭議事件,一是德國汽車品牌奔馳(Mercedes-Benz)和中國零食商三隻松鼠分別推出“瞇瞇眼”造型的廣告,引發中國網民怒轟“辱華”,並痛斥女性模特兒“媚外”。另一起則是組織偷渡犯的蛇頭落網後,在廣西遭到遊街示眾的對待。學者分析,兩起看似關連不大的爭議,實則都是中國在“羞恥文化”(Shame culture) 盛行下,無辜當事人動輒成為網絡霸凌下的受害者。
近期一則微博視頻引發熱議,四名身穿白色防護服、戴口罩的犯人,12月29日在廣西公安的押解下游街示眾,他們脖子上還掛有公開自己照片和姓名的牌子,沿途引發大批群眾圍觀。
偷渡犯遭遊街示眾引爆微博人權論戰
面對媒體詢問,廣西省靖西市公安回應稱,這是當地針對走私、偷渡等罪犯的“現場懲戒警示活動”,四名犯人都是組織越南偷渡客入境廣西的蛇頭,之所以將他們遊街示眾,依據的是當地防疫部門發布的“十個一律”懲戒措施,包括“一律公開曝光”嫌疑人的照片、姓名、年齡及家庭住址等資料。
視頻登上微博後,網民議論紛紛,看法兩極。部分網民因為擔心偷渡客成為防疫破口而支持這類嚴格的懲戒,大贊警方“幹得漂亮”,或痛斥犯人“活該”。但大多數法律人士則持反對意見,包括江蘇律師藍天彬等多人都具名指出,“十個一律”中根本沒有遊街的規定,而且此懲戒行為侵犯人權,中國早就禁止過去對死刑犯才用到的“遊街示眾”等侮辱人格行為,更遑論偷渡相關之嫌犯。
以羞辱作為處罰學者:暴露執法者無知
對此爭議,位於台北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認為,華人社會至今仍盛行用羞辱的方式來懲罰犯錯者,但反映出的是執法者本身對法律與是非對錯的無知。
賴祥蔚告訴美國之音:“其實這種行為在現在的華人社會還普遍存在啊!有一個名詞叫作洗門風,就是常常用羞辱對方的方式來展現出自己以為的正義感,但是不是能夠真正發揮效果?恐怕這就是兩件事了。”
除了將嫌犯遊街示眾的爭議,近期包括迪奧(Dior)和奔馳(Benz)等多家國外大廠,因為在廣告中啟用細小鳳眼的女性模特,而遭中國網民與媒體指控“辱華”,因為長久以來,用手指將眼角拉出“瞇瞇眼”的表情,一直在中國被視為是西方人嘲弄亞洲人五官特徵的歧視行為。
廣告模特“瞇瞇眼”遭控辱華
不過,此次被指辱華並引爆最大爭議的並非境外廠商,而是總部位於安徽,號稱全中國規模最大的食品電商“三隻松鼠”,該公司兩年前推出的一系列重慶酸辣粉廣告,近期再被放上微博並貼上“辱華”標籤,網民大罵其海報中瞇瞇眼的模特,又畫上厚嘴唇的妝容,刻意醜化中國人的形象。
面對指控,“三隻松鼠”於12月26日發布聲明,對模特妝容不符合大眾審美表達歉意,並表示已經替換頁面,只是模特當事人菜嬢嬢並未選擇沉默忍受,而是透過微博及視頻發聲來反擊。
菜嬢嬢強調自己的眼睛天生就小,並非故意營造辱華形象。她說:“難道我眼睛小就不配作中國人了?愛國我舉雙手贊成,但事事都要上綱上線,那就是一種病態了!”
然而,網民沒有就此放過菜嬢嬢,幾天之內,她的微博帳號湧進超過9萬條留言,有人幫她叫屈,為她加油打氣,但更多的仍是謾罵,說她“厚顏無恥”、“出賣人格”,還有人質疑中國當局為什麼還不封殺菜嬢嬢,叫她“滾蛋吧!”
“羞恥文化”下網民公審女模五官
一片爭議聲浪中,北京媒體《新京報》還發布視頻,由記者拿著菜嬢嬢的照片讓街頭民眾評價,有路人惡言批評她廣告中的形象“跟狐狸似的”。
儘管也有路人稱讚菜嬢嬢長得很美,但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分析,在“反辱華”的堂皇理由下,中國民眾肆意評論一位女性的身體特徵與美醜,已經構成“消費性羞辱”。相較之下,廣西公安將嫌犯遊街示眾則是一種“暴露性羞辱”,兩者手段各異,卻同樣都展現了中國盛行的“羞恥文化”(Shame culture),也就是,讓人“丟人現眼”以作為懲罰的手段。
宋國誠告訴美國之音:“許多的中國人看到這個瞇瞇眼的時候,他就觸動了中國民族文化里面當中的一種羞恥感,覺得說,(由)這個瞇瞇眼的女人來代表中國女性是很丟人現眼的事情,他對於這種羞恥文化里面被激勵出來的這種羞恥感,他會反映得特別強烈。”
相對於西方社會肯定個人及良知價值的“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中國與日本等東方國家自古形成的“羞恥文化”,被認為是格外看重公眾評價的影響力與外部約束力,也就是“別人怎麼看、別人怎麼說”的一種文化特質。宋國誠認為,以此為度,就不難理解中國社會中為何頻頻出現以“羞辱”作為懲罰手段,相反地,也能解釋中國從政府到民眾,一再指控外國人、甚至本國人“辱華”的敏感情緒。
網民指控外企辱華學者:違背商業邏輯
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約克大學行政學院教授沈榮欽認為,自英國推理小說家儒默(Rohmer)於1913年虛構出傅滿州(Dr.Fu Manchu)反派人物之後,其雙目細小如“瞇瞇眼”的外貌特徵確實成為西方人恐懼“黃禍”乃至種族歧視的明確符號,然而此一偏見已於1970年代,西方各國開始出現反種族主義的“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運動後逐漸消失。
在商言商,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都認為,在中國投下巨資經商的歐美大廠,不太可能刻意摻入辱華元素,來得罪消費者,相反地,他們因不了解中華文化,誤踩地雷的可能性比較高。
政府挑動民族主義激化網民情緒
沈榮欽分析,中國民眾越來越敏感的“辱華”神經,起因於中國政府近年來在處理諸如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抵制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等國際問題時,慣於訴諸狹隘的民族主義,導致民間排外情緒逐漸激化,而且“辱華”的定義也不斷擴大。
沈榮欽告訴美國之音:“一開始也許中國政府是為了維穩,有鞏固政權的意涵,可是文化符號的特性是,一旦創造了,你就沒有辦法完全壟斷它的意義,就是(語言)文化本身就是會被各種(場合)挪用的,到後來,辱華定義還有無限的彈性。”
中國人隱藏在文化傳統中的“恥感”,一經民族主義激化後,透過高度發展的互聯網,這個強化群眾霸凌殺傷力的新舞台,無論是廣西的偷渡犯還是瞇瞇眼的菜嬢嬢,都打破時空限制,成為全國網民“公審”的受害對象。
頻繁反辱華效應遞減外企“標準格式道歉”
尷尬的是,相較對當事人所造成的情感傷害,中國網民連番掀起的“辱華”抗議卻並未“教訓”到外商,例如,德國奔馳(Benz)汽車在爭議事件後,僅撤下瞇瞇眼模特廣告及視頻,並未做出任何道歉聲明。
沈榮欽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這類爭議實在太過頻繁,導致現在的邊際效應遞減到趨近於零。
沈榮欽告訴美國之音:“(西方企業)它已經發展出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基本有個大致的樣本,今天如果你(中國消費者)指控我辱華,好!那我就根據那個範本寫一個道歉,這個道歉只會發在中文網站上,同時呢,西方媒體基本上已經不太報導這種事情了。”
面對“瞇瞇眼”等特定文化符號,中國網民長期感到被歧視和羞辱,但沈榮欽認為,從文化視角來看,中國民眾其實有比“玻璃心碎滿地”更好的選擇,那就是增加自信,並透過文化積累去扭轉該符號的內容,讓它變得正向積極,也更有利於中國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