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週日舉行總統大選 擔憂俄羅斯主導選民投票

  • 美國之音

2024年5月12日,立陶宛第一輪總統選舉期間,選民在維爾紐斯的一個投票站前投票。

立陶宛週日舉行總統選舉,主要候選人同意北約組織和歐盟成員國應增加國防開支,應對來自鄰國俄羅斯的威脅。

法新社稱,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人口280萬。這個波羅的海國家擔心,如果莫斯科贏得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立陶宛可能會成為俄羅斯的下一個目標。

美聯社報導說,立陶宛以及鄰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對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戰爭中的進展勢頭感到非常擔憂。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個國家都宣佈獨立,並堅定地靠攏西方,加入了歐盟和北約。

法新社引用東歐研究中心主任利納斯·科賈拉(Linas Kojala)的話說,“立陶宛對俄羅斯威脅的理解一致,毋庸置疑,因此主要候選人都在跟進(此一觀點)。”

這次總統大選的投票星期日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700點結束,預計週日較晚時候公佈結果。不過,由於預計沒有任何候選人能夠贏得絕對多數,因此可能需要在5月26日進行決選。

民調顯示,現任總統、59歲的前銀行家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eda) 遙遙領先於其他七名候選人,包括總理英格裡達·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和著名律師伊格納斯·維格勒(Ignas Vegele)。

瑙塞達是一位溫和保守派人士,週日選舉日過後一星期就年滿60 歲,與立陶宛大多數政治派別一樣,他一直是烏克蘭的堅定支持者。在他任職期間,立陶宛也為許多逃離鄰國白俄羅斯獨裁鎮壓和俄羅斯加強鎮壓的人提供了庇護。

美聯社採訪的維爾紐斯大學國際關係與政治科學研究所分析師托馬斯·賈內利烏納斯(Tomas Janeliūnas) 表示,前銀行家瑙塞達在2019年成功競選總統後進入政壇,被視為“幾乎所有意識形態派別選民的安全選擇。”

82歲的退休金領取者阿爾多娜·馬賈斯基內(Aldona Majauskiene) 告訴法新社,她投票給了瑙塞達,因為「他在方方面面都是最好的」。

53歲的公務員艾琳(Airine)表示,她投票給了希莫尼特。她希望未來總統的少點民粹主義。

她說:“我投票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為那些真正能夠幫助提高我們的安全和生活品質的人投票。”

立陶宛總統負責國防和外交政策,出席歐盟和北約峰會,但必須與政府和議會協商任命最高級官員。

立陶宛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是烏克蘭最大的捐助國和國防開支大國,目前軍事預算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的2.75%。

國防預算

希莫尼特領導的政府預計在幾週內提出建議,有助於將國防開支進一步增加至3%。

立陶宛特別打算利用這筆資金購買坦克和額外的防空系統,並接收一個德國旅駐紮在立陶宛,而柏林計劃在2027年完成約5,000名軍人在立陶宛的駐紮。

似乎沒有一位民調比較領先的候選人質疑這些計劃,但維格勒承諾,如果他當選,將要求進行國防審計,以有效管理財務。

根據最新的民意調查,瑙塞達預計將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超過35%的選票,並有望在最終決選中獲勝。

維格勒是一位48歲的律師,因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期間公開反對強制接種疫苗而聲名大噪,他將自己描繪為當前建制派政治人物的替代者,並誓言要實現更透明的治理。

49歲的希莫尼特是財政保守派,但在社會議題上持自由派觀點,尤其支持同性伴侶關係,在這個天主教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仍然引起爭議。

這是希莫尼特在2019年決選中輸給瑙塞達後第二次競選總統。

位於立陶宛首都的維爾紐斯大學分析師拉穆納斯·維爾皮薩斯卡斯(Ramunas Vilpisauskas)告訴法新社:“希莫尼特受到保守黨選民和自由派選民的支持,而瑙塞達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是左翼候選人。”

台灣局勢緊張

雖然前三名的候選人在國防問題上意見一致,但他們在社會問題以及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上存在分歧。立陶宛和中國的雙邊關係多年來因台灣問題而緊張。

瑙塞達和他的競爭對手希莫尼特領導的執政保守派之間的不穩定關係有時會引發外交政策辯論,尤其是關於立陶宛與中國關係的辯論。

2021年,立陶宛政府允許台北以“台灣”名義開設事實上的大使館,這與使用“台北”的名稱以避免激怒北京的常見外交慣例不同,導致立陶宛和中國雙邊關係趨於緊張。

這引發了立陶宛政界人士的爭議,有些人敦促為了立陶宛經濟而恢復關係。

科賈拉說:“中國對開設辦事處的反應比預期更嚴厲,這引發了爭論。”他補充說,中國的反應正在傷害當地企業。

中國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份,並對任何可能為台灣帶來國際合法性的事情感到憤怒,因此降低了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級別,並禁止其產品出口中國,這導致一些立陶宛政界人士出於經濟原因而敦促恢復兩國的關係。

(本文依據了法新社和美聯社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