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11月5日在上海開幕,不僅有美國農業部帶領17家廠商組成的歷來最大訪問團,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也出席開幕式並發表演說。分析家認為,中國有意藉此次進博會修復與西方國家的關係,但因境內消費疲軟以及越來越緊縮的國安法規,能帶給西方的利益有限,恐怕無法如願修復關係。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上午出席2023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以下簡稱進博覽會)並發表主題演講。他在演說中細數前五屆進博會的成績,包括自2018年以來已有13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國家展,實際參展企業更多達1.58萬家,今年則有3,400多家企業參展。
李強強調,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年,中國從加入世貿組織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外開放的腳步從未停歇,他並強調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其中4億多是中等收入群體,市場需求潛力大,未來5年,中國貨物及服務貿易進口額可望累計達17兆美元。
進博會開幕美中關係成焦點
本屆進博會美國首次以官方名義組成歷年來“最強大的代表團”,包括州政府、協會及食品加工等多達17家展商,官媒《中央電視台》的微博視頻號《玉淵譚天》的報道也刻意突顯此主軸。因此,美中關係自然也成為進博會的關注議題。
李強在演說中分享了一個有關進博會的故事。2018年一家美國精油廠商首次試探性參展,僅設立9平米大的展台就收穫3.8億元(人民幣)訂單,到今年該企業展台擴張至200平米,採購金額也攀升至10億元。
就在開展首日,香港《文匯報》報道,上海交易團「首單」成績公佈,與美國陶氏集團達成3億美元的採購訂單。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週一(11月6日)出席美國食品與農業館開館活動時受訪表示,很高興來到上海參加世博會,這也展現了美國對於不尋求美中經濟脫鉤的承諾。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次博覽會中所呈現出的美中兩國互動,就像中國有句老話形容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所以一拍即合,他說美國有不少農業大州期待中國市場,中方則積極在為可能登場的拜習會營造良好氣氛。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方面對於習近平和拜登的峰會是蠻執著的,所以當然會鼓勵美國多進口一些東西來中國,起碼從中國角度來看,希望美方會感到高興。」睽違
7年澳洲總理訪中出席進博會
相較於美國農業代表團,規格更高的是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11月4日抵達上海展開為期4天的訪中行程,成為睽違7年後首位訪視中的澳洲總理。
進博會開幕式上,阿爾巴尼斯緊接在李強之後,成為首位致詞的外國領導人。他在致詞中指出,澳中關係近年來愈趨重要,雙邊經貿關係在2022跟2023年都有非常好的發展,並強調未來可以做的事還很多“我們要找到共同利益所在。”
澳中關係在澳洲前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任內陷入冰點,自2018年以來因澳方禁止華為參與5G基礎建設競標、批評北京打壓香港社運以及要求新冠肺炎病毒溯源,招致中國貿易反擊,停止進口煤炭、酒類等商品,因此阿爾巴尼斯此行格外受到關注。
澳洲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凌認為,澳洲過去對中國最大宗的出口是鐵礦石及教育,其中教育部分已經在印度得到替代,但中國對澳洲鐵礦石的需求,仍無法被其他國家取代。
阿爾巴尼斯此行重任,除了要重新理順澳中兩國間的經貿關係,解決澳大利亞紅酒、牛肉跟龍蝦等商品因外交摩擦遭中國不公正對待的處境外,應該也會持續試圖營救因間諜罪遭關押的華裔澳洲公民楊恆鈞。
相較之下,史鶴凌認為當前疲軟的經濟無疑是中國願意重新修好對澳經濟互動的主要原因,但他同時強調,經貿領域的複談不代表澳洲在地緣政治上已參與的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有可能動搖。
史鶴凌說「我個人的判斷是,阿爾巴尼斯根本不想在地區(緣)政治方面做任何的變化,到中國去唯一的目的就是改善經貿關係,但是在地區政治方面的話,應該不會有任何的進展。”
中國歐盟商會調查批進博會成“政治秀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在2017年5月宣布將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隔年首次於上海登場,該會官網形容,進博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要舉措,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務實行動。”
只是歷經五年後,參與國的感受似乎有所差異。
本屆博覽會開幕前夕,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The Shanghai Chapt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於11月3日發表調查結果,批評進博會已成為中國政府的「政治秀場(political showcase )”,並直言外企對於參加進博會收益有限感到失望。
報告中指出,歐洲工商界原本期待進博會有助於縮減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但5年來結果卻恰恰相反,中國對歐洲出口幾乎翻了一番,2022年歐中貿易逆差近4,000億歐元,年增58%,更創下全球歷史最高紀錄。
調查報告在結論中敦促中國將進博會重新定義為平衡中歐貿易的工具,而非僅是像徵性地空談市場改革。
位於台北的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進博會創辦於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之際,當初原本就是一個充滿政治意涵的動作,目的在於宣示中國將採取更開放的政策,以對比它指控美國所謂的“單邊主義”。
曾偉峯認為,歐洲企業的抱怨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民眾消費歐洲商品的主力,就著重於國產品難以取代的汽車跟奢侈品等領域,對一般民生消費而言,昂貴的稚來品仍缺乏競爭力。
馬來西亞學者胡逸山也持類似觀點,胡逸山認為,在中國並未對歐洲民生消費品設置貿易壁壘的情況下,歐洲企業或許也該檢討一下「東西賣那麼貴,誰有本事來買呢?」他同時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更進一步限制了中國人民對高價商品的消費力。
曾偉峰分析,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經濟下行趨勢難以扭轉,加上房地產暴雷、青年高失業率等問題都要等著處理,所以適時開放市場,滿足歐美需求以降低外交衝突符合中國利益,但關鍵還是卡在經濟疲軟導致民眾消費意願低落,就算開放也沒錢買。
曾偉峰告訴美國之音:「習近平也在會上說要做更多開放,可是實際上我覺得有沒有效果還是要看整個中國市場是不是能夠復甦,除了看進口之外,還要看中國的出口,因為中國要出口賺錢才能買更多的東西,這個是重點”
進博會前夕接連傳出美企撤出中國
更尷尬的是,就在進博會開前夕,彭博通訊社11月4日報道指出,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先鋒領航集團(Vanguard Group)正在採取最後步驟退出中國,理由是中國經濟疲軟以及《反間諜法》的實施令外企人人自危。
幾乎在同一時間,英國《金融時報》也報道顧問公司蓋洛普(Gallup)將撤出中國,關閉當地所有辦公室。
位於台北的國立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范世平認為,中國政府近期不斷擴張「國家安全」的定義,動輒以國安罪名限制外商出境甚至拘捕外企人員,不僅凸顯習近平對於自己的統治缺乏信心,更難以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範世平告訴美國之音:「現在比較麻煩的是中國的很多政治跟經濟(作為)是矛盾的,或許在經濟上它需要跟美國交流,(然而)政治上又很擔心境外勢力,所以我們看到之前的反間諜法什麼的,就(像是)你左手打右手。”
範世平指出,台資企業比其他外商更了解中國市場,根據全國台企聯數據顯示,本次展會僅20家台資企業參展,相較首屆進博會的110多家台企減幅達81% ,就看出情況恐怕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