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統週一(6月19日)敦促北京和華盛頓加強對話,這位德國領導人會見了正在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李強此次訪問正值中國對俄羅斯、貿易和人權的政策在西方日益受到排斥之際。
李強於3月份被任命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正在對德法兩國進行訪問,他還將前往法國參加由總統伊曼紐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主持的氣候融資峰會。
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強調了中美關係對“全球安全與合作”的重要性,他的發言人塞斯汀·甘梅林(Cerstin Gammelin)在施泰因邁爾與李強會談後在推特上寫道。
“他呼籲加强两國之間的溝通渠道,”甘梅林補充說。美中緊張局勢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了。
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李強則表示,中國準備好與德國合作,為“全球穩定與繁榮”做出貢獻。
李強的歐洲之行正值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對北京進行意義重大訪問之際,習近平與布林肯會晤時表示,美中關係已取得“一些進展”,美中關係呈現出樂觀的一刻。
近幾個月來,美國和歐盟對中國越來越警惕;李強將德國作為他首次出國訪問的第一站,顯示中國急於再次獲得德國這個出口巨頭的支持與合作。
李強和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將於週二(6月20日)率領各自內閣成員進行聯合會談,但幾天前公佈的德國第一項國家安全戰略,可能會為會議定下基調。
系統性對手
德國的這項戰略嚴厲指責中國違背德國利益,使國際安全“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且無視人權。
但該戰略也強調了與北京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上進行合作的必要性。
北京對自己在德國這項戰略的文本中被描述為“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感到不滿,稱這樣的標籤只會“將我們的世界推向分裂和對抗的漩渦”。
作為出口大國的德國憑藉其經濟實力,一直與中國保持著特殊的關係。
在前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領導下,柏林采取了務實的態度,談論經濟機會的同時在關起門來的時候表達關於中國的人權和自由問題不太欣賞的觀點。
這使得中國成為德國出口商的重要市場,同時也允許柏林接納像劉霞這樣的著名人權活動家,而顯然沒有遭受任何報復性後果。
但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了人們的疑問:即在衛生必需品方面依賴一個自身國內需求巨大的遙遠的合作夥伴是否明智。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顛覆了經濟和解的方法。
由於中國拒絕疏遠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西方對中國的動機和可靠性的擔憂加劇。
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週一在柏林發表講話時指出,許多人此前認為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是“純粹的商業決定,而現在嚐到了苦頭”。
“我們絕不能再次對其他威權政權犯同樣的錯誤,尤其是中國,”他警告說。
歐盟委員會上週評估稱,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和中興對歐盟的安全構成威脅,並表示將停止使用依賴這些公司的服務。
德國急於結束依賴的一個鮮明例證是:柏林周一與美國英特爾集團簽署了價值300億歐元的半導體芯片工廠協議。
經濟陷入困境
給中國造成的不方便的是,這種轉變發生在中國經濟的困境中。
低迷的出口和國內需求正在給中國後疫情經濟帶來壓力。
分析人士說,在這種情況下李強上門訪問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國專家張彥(Ian Johnson)告訴法新社(AFP),李強在中國“負責修復陷入困境的經濟”。
“因此,去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國訪問是有道理的,”他說。張彥還補充說,北京需要“進一步投資,並與巴斯夫(BASF)、大眾(VW)和西門子(Siemens)等公司建立更好的業務關係”。
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所長托爾斯滕·本納(Thorsten Benner)告訴法新社,此次訪問對“德國是否繼續假裝與北京有廣泛共識遊戲”是一次“壓力測試”。
朔爾茨不願向對華出口實施限制
路透社(Reuters)的報導說,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週一表示,德國政府不應該將所有對中國的出口置於監管之下。
“我們現在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我們可以保證我們的經濟安全,”朔爾茨在柏林BDI行業協會主辦的一次活動中說。
“很明顯,我們現在不應該讓整個出口過程接受國家當局的調查,”他補充說。
歐盟委員會星期二將公佈一系列措施,例如篩選對外投資和出口管制,以阻止中國等國家獲得珍貴的歐盟技術,並防止其被競爭對手用於軍事用途。
歐盟委員會將向歐洲議會議員和各國展示其《經濟安全戰略》,歐盟各國領導人將於下週在布魯塞爾討論與中國的關係。
“當然,當涉及到捍衛軍備和監控技術的問題時,我們必須謹慎行事,必須非常小心,”朔爾茨說。
(本文依據了法新社和路透社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