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1950年10月,中國軍隊以志願軍的名義,“雄赳赳,氣昂昂”﹐分批跨過鴨綠江,參加歷時三年的韓戰。65年後的今天,美國之音《解密時刻》特別推出 《志願軍戰俘》特輯,再現他們的無奈與坎坷的人生。
之前我們播出第一集“戰地餘生”之一和之二﹐ 講的是現在身在中國和台灣的志願軍戰俘天各一方,都感嘆往事不堪回首,以及人海戰術對火海戰術。
現在我們播出第一集之三,講的是四次戰役俘虜激增。
解說:砥平里戰役後,中國與北韓部隊全線北撤,堅守南漢江的志願軍50軍和38軍放棄陣地,準備撤到漢江以北。原來封凍的漢江水此時卻解凍了,兩個軍3萬多人擁擠在岸邊,爭奪船隻過江。聯軍部隊出動大批飛機輪翻轟炸,江邊屍橫遍野,江水被血水染紅。經過50多天的戰鬥,志願軍50軍和38軍傷亡數萬,美國步兵25師3月9日前後在漢江兩岸搜捕了大批志願軍流散官兵。
聯軍3月15日攻陷漢城,收容大批志願軍俘虜,接著繼續攻佔南韓城市議政府等地,再次抵達三八線。4月21日,歷時87天的第四次戰役結束。統計顯示,志願軍這次戰役中有數千人被俘,是前三次戰役被俘人數的兩倍以上。
毛澤東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決定投入後備力量14個軍共50多萬人,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力求一舉殲滅聯合國軍幾個師的主力部隊。
成幹遠說:“當時四次戰役的時候彭德懷曾經跟毛講過,要主動後撤二百公里,因為部隊已經疲憊不堪,無法作戰,無法繼續再上。就是主動放棄漢城、放棄渾城這一條線,然後往後撤,休整,是吧,固守。但是毛不同意。”
解說:美國的高層這時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杜魯門總統從戰爭伊始,就堅持要進行有限的戰爭,特別是不能將戰火擴展到中國境內,而麥克阿瑟將軍卻不同意總統的政策。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總統不顧全國輿論的反對,將這位二戰英雄撤職。由李奇微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杜魯門總統當時說:“我認為,我們必須試圖限制韓戰的規模。過去發生的一些事件表明,麥克阿瑟將軍不認同這個政策。我因此認為,必須解除麥克阿瑟將軍的職務,確保美國的實際目的和政策目標清晰無誤,不至受到任何懷疑。”
解說:李奇微崇尚火力,善於調動多兵種合作。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原來以新兵為主的美軍陸戰和步兵師補充大批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更多的野戰炮兵營完成訓練,和先進作戰飛機一同投入朝鮮戰場,用火力壓制中國軍隊的人海戰術。約有50萬志願軍部隊參加了第四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打響,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部隊全線猛攻。美軍西線防線被突破時,不再輕易放棄陣地,而是組織環形防御,利用優勢炮火密集殺傷中國與北韓的進攻部隊。開戰24小時,僅美軍第38野戰炮兵營就發射了一萬多發105毫米(口徑)的炮彈,遏制了中國及北韓部隊的進攻勢頭。擔任穿插任務的志願軍64軍就因美軍炮火受阻,未能前進,65軍的兩個師又匆忙趕到,6萬多人被壓縮在臨津江南岸的狹小地帶,被美軍火炮和飛機的狂轟濫炸,傷亡嚴重。
劉勁才(60軍180師士兵,赴台戰俘):“因為它美軍的計劃是,你這一個公尺就要有一個炮彈,它這平均一個公尺就是一個炮彈。所以我們在那邊講是共產黨是人海戰術,美軍這邊就是炮海戰術,共產黨是五個人扛一個炮彈,那這邊是五個炮彈打一個人,所以這個戰爭是這樣子形成的。”
解說:針對中國及北韓部隊戰線過長、運輸落後的特點,聯軍出動更多架次的飛機,對中國與北韓軍隊的後方運輸線進行轟炸,令本來就吃緊的志願軍後勤補給雪上加霜。
程幹遠說:“因為當時我們沒有制空權嘛。從51年開始,就是聯軍啊,當時是聯合國軍,就採取叫‘絞殺仗’,就是要把後勤部隊啊,把它封鎖。”
劉純儉說:“我有一次看到,那個火車隧道,一架F-84(美軍飛機)一個俯沖就把那個火箭打到洞里去了。那個洞里面大部分不是傷兵,就是堆的彈藥或者糧食這些東西,馬上里面就燒起來了。”
解說:由於缺乏空中掩護,深入三八線南側的志願軍部隊只能夜晚發動進攻。李奇微看准了這點,指揮美軍步兵白天後撤幾十公里,擔任掩護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黃昏後撤離。志願軍夜間進攻時,根本看不到美軍,後者以逸待勞,等志願軍趕到聯軍新建陣地時,再發動反擊,火力單薄的志願軍被迫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