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政策是否繼續有效?

  • 斯洋

2014年10月23日,美國專家學者在麥凱恩研究所開會討論對中國接觸政策是否有效。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政策是否繼續有效?

香港的“佔中”民主抗議持續三個多星期後,政府與抗議代表進行對話,但是無論是香港政府還是背後的北京政府,對抗議者提出的自由選舉香港行政長官的要求幾乎沒有做出讓步。

美國40多年對華保持接觸的戰略似乎受到挑戰,一些人期待美國和英國等主要民主國家就香港問題對中國進行強烈譴責。美國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蘇菲•理查森( Sophie Richardson )撰文直指英國對中國採取“綏靖”政策,再次背叛了香港。

理查森星期四(10月23日) 在華盛頓智庫麥凱恩研究所(The McCain Institute)舉行的有關美國對華保持接觸政策的辯論會上說,人們對於作為民主燈塔的美國期待更多。她說,如果美國在某個問題上採取領頭行動,其他國家會追隨。

她說: “因為中國人權的問題,我與很多國家的政府打交道。每次當我和美國政府之外的政府接觸時,我們說,'我們覺得你們和這個問題有聯繫,希望你們做些什麼',幾乎無一例外,他們都問,美國是怎麼做的。”

在香港佔中運動的早期,有人批評,美國對香港民主的支持不夠。一些人擔心,美國在中國人權、民主等問題上做出強烈反應會影響美中重要的經濟與貿易聯繫。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著名亞洲問題專家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認為,美國在民主核心價值觀上作出清晰、一致的表達有助於美中關係的發展。

他說:“從外交政策來說,如果我們不明晰表達對民主原則的支持,美中關係會越走越糟糕。我們在這個立場上保持一致,對美中關係有好處,也忠誠於我們的價值觀。我們需要鼓勵我們在北京的朋友向正確的方向挪一挪。”

他說,香港的問題值得關注,畢竟美國的接觸政策就是通過接觸和融合來促使中國變得更加開明。他還提到,從1990年代以來,美國接觸戰略的另一面是確保中國不要通過武力或是威懾手段來改變制度或是恐嚇自己弱小的鄰國。

美國國務卿克里10月初會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時,香港問題成為兩人討論的議題之一。美國國務院官員日前也曾表示,奧巴馬總統一定會在11月訪問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提出“尊重基本普世人權重要性”的問題。

自美國總統尼克松提出對華接觸戰略以來,美國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規模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的民主進程似乎並沒有像美國所期望的那樣發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 非但沒有實現他所說的中國憲法所承諾的基本的民主,而且還在網上和公開場合禁止異議人士的聲音。一些支持香港民主抗議活動的大陸人士也被關押。

雖然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中共領導人承諾要依法治國,但是並沒有解決外界長久以來的擔憂,即黨凌駕於憲法之上。

不過,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主任戴維•蘭普頓(David Lampton)認為,從中國人口眾多、內部情況復雜,中國的民主發展確實有“例外”的地方,他還認為民主的發展是一個進程,美國和外界應該要有耐心。

他說:“我想,我們應該接受這樣的說法,發展是一個進程。中國將這麼多人口從一個獨裁的體系轉向一個更人道和更積極的回應的體系,這不會一夜就實現,我想,這是現實主義的第一步。”

在被問到美國應該如何調整對華戰略時,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格林說, 美國應該繼續加強和拓展與中國的接觸,同時加強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不要局限於狹隘的美中關係。

他說:“我們應該盡快落實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應該明確我們對亞太區域主義未來發展的看法, 應該落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這些問題上,中國也許合作,也許不合作。我們應該著眼亞洲全局,不要局限於狹隘的美中兩國關係。

他特別提到了習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他認為,如果美國接受這個提法, 那就等於認可了美中兩國主宰亞洲關係的想法。這會讓美國的亞洲盟友覺得被拋棄,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在亞洲追求的應該是“新型”關係,而不是“新型大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