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砍對台關稅減讓 分析:加速台灣“離開中國”

資料照: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的台灣展台。(2022年9月1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再砍對台關稅減讓 分析:加速台灣“離開中國”

中國週五(5月31日)公告,將自6月15日起,再度中止134項台製商品的減讓關稅,包括汽車零組件、紡織及石化產品等。學者認為,中國對台的持續經濟脅迫不令人意外,且受波及的多屬中國產能過剩的產品,中方縮減對台採購的同時,順勢施壓台灣政府,此舉或一石二鳥,但不利於兩岸關係,也加速台灣脫鉤中國。

5月31日,台灣政壇重頭戲是新任行政院長卓榮泰首次率領內閣團隊赴立法院做施政報告並接受質詢,結果開會前一刻,收到中國官方送來的「大禮」。

時隔半年 中方二度宣布中止對台關稅減讓

當天一早,中國國務院稅則委員會公告,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第二批產品的關稅減讓,自6月15日起,台灣出口中國的部分汽車零件、潤滑油基礎油等134個稅目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優惠稅率。

公告稱,台灣片面對中國產品採歧視性的禁限措施後,中方去年12月首度中止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以來,仍未見台灣取消任何貿易禁限措施,因此,以台灣違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為由,二度對台中止關稅減讓。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隨即發表書面聲明表達支持,並批評說,「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是大陸有關部門不得不進一步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根本原因。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国拟再砍对台关税优惠 学者:以商逼政效果不佳

台灣陸委會: 片面中止關稅減讓不符世貿組織規範

此一發展隨即成為台灣立委質詢的焦點,卓榮泰於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台灣將先保護好人民和產業,並適時向國際社會表達台方反對且希望中方更正的態度。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也在答詢時承諾,將盡速協助受波及的業者轉移市場。

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則於答詢時批評,中方無理、片面地中止134項《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關稅減讓,不符合世貿組織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規範。

邱垂正在台灣立法院答詢時說:「這種對台施壓恐嚇的政治操作只會扭曲兩岸經貿原本互利互惠的發展方向,阻礙兩岸在國際產業分工架構的分工模式,更讓兩岸經貿漸行漸遠,脫鉤斷鏈,相關責任應由陸方全部負擔。」

兩岸於2010年洽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雖然後續相關的服貿、貨貿等協議因台灣社會內部爭議,甚至2014年爆發的「太陽花學運」而遭凍結,但涉及數百項產品的「早期收獲清單」仍持續沿用。

中國經濟脅迫接連出招 陳松興: 製造台灣內部對抗

去年12月,中國商務部歷時8個月的調查後,選在台灣總統大選前以台灣對中國構成貿易壁壘為由,祭出反制措施,中止首批12項台制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

時隔半年後的今天,中方二度中止關稅減讓,且擴增至134個項目。

對此,在台北的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松興認為,中方此舉旨在分化台灣,強化部分選民對賴清德政府經濟施政無能的印象。

他說,對中方兩度的中止關稅減讓措施,台灣公私部門應都不意外,因為中共施壓民進黨政府的政策已定,無論賴清德520就職演說中如何表態,都會加大施壓力道。

陳松興指出,中國以經濟手段對台施壓,一方面是自知尚未具備武力犯台、與西方為敵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內部的經濟困境。例如,本輪清單中的許多石化、化纖類產品,中企都已產能過剩。過去中國經濟情勢尚可時,還能靠官方補貼「惠台」,但現在經濟疲軟,中方也就借著修理賴清德,順勢縮減對台讓利,以減少對中企的競爭。

陳松興告訴美國之音:「台灣相關的行業必須要務實看待,中共使用經濟脅迫的手段,必須要另外找出路,而且中國本身目前的狀況,已經沒有辦法再進一步補貼了。」

陳松興說,兩岸持續交惡下,賴清德未來四年恐難冀望中國持續讓利。以台灣產業的韌性來看,高科技業較無懼於中共打壓,但類似石化、紡織等傳統產業就必須積極開拓新市場。

陳建甫: 經濟脅迫恐適得其反

在北台灣新北市的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陳建甫也表示,台制汽車零配件產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但隨著美中持續脫鉤,現在也積極拓展墨西哥等市場,轉向拓展美國「友岸外包」政策的商機,並找到新出路。

因此,他說,中方若持續施壓,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牌都打完了,對台灣的牽制也就越來越小。

陳建甫告訴美國之音:「這(經濟脅迫)剛好適得其反,讓台灣更快速地離開中國,更對中國討厭。兩邊的經濟如果沒有《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牽絆的話,中國就沒有什麼策略可以制裁台灣,這反而對中國並不是那麼好。」

他說,當前風險最大的恐是仍留在中國,從事房地產中介、醫美或食品供應鏈等內需型產業的台商,若不盡快移出中國市場,未來若遭制裁,恐連退路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