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南極科考站再度引發對潛在安全威脅的擔憂

2018年9月10日,人們在中國上海的一家造船廠參加中國第一艘國產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的下水儀式。 (路透社照片)

上週,中國在南極洲開設了一個新的科學研究站,這再次引發了關於中國在那裡迅速擴張存在的目的,以及影響的爭論。

秦嶺站位於羅斯海附近的難言島(Inexpressible Island)上,是中國的第五個科學前哨站,也是南極大陸第三個可以全年運作的研究站。 根據中國國家電視台中國環球電視新聞網(CGTN)報道,該站佔地5244平方米,夏季月份時最多可容納80人。

秦嶺站位於美國麥克默多車站(McMurdo Station)附近,位於澳洲以南。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去年4月發表的一份報告稱,其位置可以讓中國“從美國盟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收集信號情報”,並收集“從兩國新建立的太空設施發射的火箭的 遙測數據」。

一些分析人士說,雖然秦嶺站是為科學目的而建造的,但它的一些能力可能「本質上是兩用的」。

「中國有可能將其中一些資源和能力用於軍事或情報收集目的,」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實力計畫(China Power Project)研究員賀博然(Brian Hart)在電話中告訴美國之音(VOA)。

他說,中國繼續建立更多的南極研究基地,因為它將這片冰天雪地的大陸視為「戰略邊疆」的一部分。

「由於這是一個遠離中國週邊的地區,北京希望走在最前沿,並被視為與美國相提並論的全球領導者,」賀博然說。 他並補充說,中國的長期目標是透過建立科學研究基地來鞏固南極治理的立足點。

在回應有關中國可能透過該基地收集澳洲和紐西蘭情報的擔憂時,中國外交部表示,該基地的建設和運作「完全符合南極國際規則和程序」。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2月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南極站的建設完全符合南極國際規則和程序,將有利於增進人類對南極的科學認知,為中國與各國 南極科學考察合作提供平台,促進南極和平及永續發展。”

儘管北京重申該站遵守《南極條約》的規定,但一些專家表示,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研究站的模式引發了對其在南極洲的重要存在的合理質疑。 該條約禁止將該大陸用於軍事用途。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國際法教授唐納德·羅斯韋爾(Donald Rothwell)在電話中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建立南極研究基地的模式「引發了人們對它是否致力於《南極條約》原則, 以及是否計劃對南極洲提出主權主張的問題」。

由於中國已經表達了成為極地大國的雄心,羅斯韋爾說,中國在南極洲迅速擴大研究基地符合這一目標。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一直試圖被視為極地事務中一個重要的國家行為體,」他說。

羅斯韋爾補充說,中國正在「透過其科學研究計畫和對《南極條約》體系的參與,獲得「作為一個重要的南極國家的信譽」。

在中國宣布秦嶺站開啟的當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科研基地建設的完成將「將為我國和全世界科學工作者持續探索自然奧秘、勇攀科學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他也呼籲「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為造福人類、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雖然秦嶺站已經開始運營,但賀博然表示,未來可能會增加更多具有潛在軍民兩用能力的元素。

他告訴美國之音:“這個研究站支持居住的能力已經啟動並運行,但未來將建造更多整體設施的元素。”

「潛在的兩用的主要應用之一是天線和其他電子設備,可以支援與中國衛星的通信,」賀博然說。

美國國防部在2022年一份關於中國軍事和安全發展的報告中表示,中國的「南極戰略包括使用軍民兩用技術、設施和科學研究,這些技術、設施和科學研究可能至少部分是為了提高解放軍 的能力。”

報告也指出,中國在南極洲的設施可以成為其兩用北斗衛星導航網路的參考站,北斗系統北京對美國控制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替代方案。
哈特說,雖然中國科學家在南極洲從事的合法工作不應受到限制,但“重要的是要強調他們的研究站將擁有什麼類型的能力”,以及這些能力如何對中國政府和中國軍方有利。

「重要的是,讓南極洲保持為一個非軍事化的空間,」他告訴美國之音。

一些分析人士說,確保南極洲保持非軍事化並保證《南極條約》成員國利益的一種方法,是依靠現有的檢查制度。

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南極事務專家托尼·普萊斯(Tony Press)在接受美國之音視頻採訪時表示,應該「齊心協力,利用南極洲現有的檢查制度,確保設施不被 用於軍事活動或違反《南極條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