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語文作文命題一直是社會熱議話題。今年6月初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中,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名字首次出現在題幹中,全國一千多萬考生被要求以他的語錄作為主旨思想撰寫作文。高考作文命題將近40年幾乎與意識形態絕緣,但是自習近平執政第二任期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如今習近平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測試內容。
每年6月初,作為中國無數年輕人敲開大學之門必經的高考,在第一門語文考試結束之後,作文題目都會成為全國熱議的焦點話題。
2023年6月,中國高考總計有七種試卷類型,分別為全國甲卷、全國乙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等。其中乙卷的使用範圍最廣,用於12個省。
今年乙卷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幹使用了兩則“出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的材料,“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這是中國高考作文題目中首次出現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名字。
除此之外,天津卷的作文考題中也出現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這種中國官方媒體近年來在宣傳習近平思想文章中經常使用的話語。
一位身處北美的前媒體人阿瑟(化名)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這樣評價:“習近平語錄入選高考作文實體,反映了習大權在握,完全沒有了任何阻力。他這輪執政終於可以徹底放飛自我了,下面的人當然就跟著拍馬屁。”
阿瑟說:“高考作文有了習語錄,只是他放飛自我的一個小事,以後各個領域從內到外會越來越多直接出現習的身影。那天看到布林肯訪華的座位新排法,我就想到,這又是他放飛自我了。其實某種程度和高考這個事情是一個路徑,他毫無阻力地在國內外稱王稱霸了。”
中國考生已經習慣無處不在的政治表態
今年在上海參加高考的小史,作文題是“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並沒有習近平講話的內容。
對於乙卷中出現的習近平語錄作文命題,小史認為非常適合作為一個高考作文題。“因為領導人的發言也是專門有一些學者為他參考的。他本身自己的發言很有水平。作為高考題來說,可能學生沒有打中當初領導發言稿本身的意圖。但是按我們老師的話來說,可能打不中靶心,但是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中八環九環。所以這樣一個文學性比較高的題目也可以篩選出學生的能力層次來。”
小史認為,考題中強調了這是習近平的發言,目的是為了指引學生不要偏題,同時也可以減輕閱卷組的負擔。“就一句話,天啊,幾十萬考生能引申出幾十萬篇作文出來。這個東西很難形成統一的判分標準,所以他在前面加上一個前綴,其實是更有利於統一的判分標準,也是更有利於高考的公平性的。”
“至於他強調這是領導人發言的話,我覺得這反而是一種好處,因為這是有個具體情景的。現在高考講究的是一個精準對話。就是我們要在一個具體的情景,跟一個觀點,或者跟一個人,針對一件實事,有的放矢的談話。他這裡加上一個領導人談話的前綴,其實更能幫助學生去把控好這個作文題所要處在的時代大環境。”
去年參加高考的來自江西的考生小安則認為,高考作文基本上就是走八股文的過場。小安告訴美國之音,他完全不記得自己去年高考作文寫了什麼。“這種作文都差不多,沒意思,就機械化。就正常平時練那種,就完全把字數填滿就好了。”
小安坦言,他寫作文已經練出了一個套路:“就一般第一段先說一點名人名言,整兩句。就是誰說過什麼,隨便扯一句。然後講一下你對這個題目的理解,然後你必須舉例子,這個例子可以反映這個題目。然後過了這件事之後你變得怎麼樣。沒有例子的話不一定湊得到字數,沒有例子的話就感覺比較空。就像講空道理沒有事實。”
但是小安承認,他一般都是靠編。“因為不可能他講的東西你什麼都能遇到,所以靠編,講個大概,他又不會來查是不是真的。編,字數湊夠,正常好看一點,作文一般基礎分就有了。”
看到今年將習近平語錄作為作文題的乙卷,小安覺得又是老一套。“這肯定又是那種溜鬚拍馬。然後不要寫那種反動言論,就是褒獎幾句,肯定生活會越來越好,順著他的意思寫兩句就好,都懂的。”
習近平思想全面進駐教育體系
1952年,新中國首次高考拉開序幕,全國共有約7萬人走進了考場,高考制度就此確立。初期的作文題不少都充滿明確的意識形態色彩,比如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裡”;1958年“大躍進中激動人心的一幕”;1960年“我在勞動中受到了鍛煉”;1961年“一位革命先輩的事蹟鼓舞著我”等等。1966年,全國高考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而遭到中斷。
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語文作文題目一時延續了意識形態掛帥的傳統,比如1977年作文題“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1978年出自華國鋒語錄的“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1980年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高考作文命題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鮮見和政治沾邊,往往給考生非常廣闊的發揮空間,比如1980年的“達芬奇畫蛋”;1988年的“習慣”;1994年的“嘗試”;2004年的“外國諺語讀後感”;2014年“打開窗戶看世界”等等。同時,高考作文命題隨著各地區試卷的分類,題材和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2018年,中國高考作文題開始出現了久違的味道。全國除了少數直轄市和省份之外,不少省份採用的第三套試卷裡,高考作文題是圍繞三個標語寫作:“1981年深圳特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雄安: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
2019年恰逢五四運動100週年,全國II卷的作文命題要求考生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聯繫五四運動作文。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下,高考出現了“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的結合實際的命題。2021年,“可為與有為”的命題直接要求考生歌頌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2022年,作文題提出北京作為“雙奧之城”,“展示了中國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
2023年,也就是時隔1978年華國鋒語錄出現45年之後,習近平的名字第一次作為國家領導人出現在中國高考語文試卷中。
在歐洲居住、曾經在2015年參加過中國研究生考試的安迪告訴美國之音,他注意到了這些年考研大綱的一些變化。“這些東西其實每年我都是在觀察的,就是對於共產黨的各種提法什麼的,我是很重視這些方面的。現在的考研大綱跟2015年相比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2015年那個時候還沒有習近平思想,那時他才剛上台三年。那個時候叫'四個全面'。”
安迪介紹說,所有考研究生的學生都必須要考政治:“最開始是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後來又塞進去一個文化自信,變成四個自信。後來是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後面就全部把這個都揉到習近平思想裡去了。”
安迪評價道:“高考政治性其實還是比較強的。我記得胡錦濤的時代,一些什麼'和諧社會'的思想,確實也是在高考裡面有一些體現的,但是沒有明確說'胡錦濤提出和諧社會'什麼的。”
“但是明確把這個領導人的名字點出來,這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