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回鍋”人大記者會批評美國 傳媒更好奇誰是接班人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席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後離職。(2024年3月7日)

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外交部長王毅週四(3月7日)召開記者會,回應「中國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相關議題。在最受矚目的中美關係上,王毅稱雙方在拜習舊金山會晤以來確實取得一些進展,但又指控美方的對華錯誤認知仍在延續;在南中國海和台灣議題上,王毅雖未直接點名,言詞中仍表達出對美國的不滿。

王毅在記者會上一共回應了21個問題,涉及中美、中俄、中歐、中非關係,以及俄烏戰爭、以哈衝突、朝鮮半島緊張、南中國海爭端等。不過最受各界關注的依然是既競爭又合作的中美關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去年11月在美國舊金山會晤,雙方雖然就共同處理分歧、推進互利合作達成共識,但美方仍持續對中國增加貿易和科技限制。

當被問及中方將如何應對這一趨勢時,王毅回應說,舊金山會晤以來,中美關係改善確實取得一些進展。但美方的對華錯誤認知仍在延續,所做的承諾並沒有真正兌現。打壓中國的手段不斷花樣翻新,單邊制裁的清單不斷延長,欲加之罪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王毅在記者會上向美方拋出四個質問:「美國如果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大國的信譽何在?美國如果一聽到中國這兩個字就緊張焦慮,大國的自信何在?美國如果只讓自己保持繁榮,不允許別國正當發展,國際公理何在?美國如果執意壟斷價值鏈高端,只讓中國停留在低端,公平競爭何在?”

王毅強調,美國面對的挑戰在自身,而不是在中國。如果一門心思打壓中國,最終必將害了自己。

美國“卡脖子”奏效中國尋求技術突破有時間壓力

分析人士表示,王毅明顯是將中美關係的問題歸咎於美方身上;此外美國對中國取得先進技術“卡脖子”,確實造成了中國的麻煩。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認為,王毅的回應符合中方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的基調,也就是希望中美關係往好的方向走,可是假如有不好的趨勢,就會怪罪美國,說都是因為美方對中國有偏見和誤解。胡逸山指出,雖然中國表現出十足信心可以突破美國的“卡脖子”,可是這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目標;尤其從王毅的回應看來,美國限制中國對特定技術、供應鏈的接觸管道,確實造成了中國的不便。

在南台灣台南的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表示,從習近平的角度來看,拜登既然聲稱不尋求打壓遏制中國發展,轉身卻又試圖限制中國從荷蘭、日本獲取生產高階晶片所需的原料與設備,顯然就是沒有落實承諾。王宏仁認為,面對較鷹派的川普(Donald Trump)有可能回歸白宮,中國自然有時間上的壓力,至少在當下中美雙邊氣氛還算緩和的階段,希望能讓拜登再稍微鬆手一點。

王宏仁說:“他(王毅)真正的訴求就是說,你(美國)要對於科技戰的部分做解禁。11月大選之後有可能是不同的面貌了,有可能美國有一個新政府,到時候特朗普可能就不是這樣子的一個對待方式的時候,我覺得他(王毅)有一點希望逼著拜登現在就趕快做一些放寬措施。”

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約翰·菲恩(USS John Finn)當地時間2024年3月5日航空經台灣海峽。 (取自美國第七艦隊X帳號)

談南海和台海美國角色不容忽視

談到近來紛爭頻傳的南中國海,王毅刻意以不點名的方式指控美國的角色。王毅指出,關於海上爭端,中方一直保持高度克制,主張本著睦鄰友好精神,尊重歷史和法理事實,尋求各自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但我們不允許善意被濫用,不接受海洋法被扭曲。對蓄意侵權,我們將依法正當維權;對無理挑釁,我們將及時據理反制。

王毅表示,環顧動盪的世界,南海能保持和平穩定,離不開中國和東協國家共同做出的努力,殊為不易,彌足珍惜。奉勸某些域外國家不要挑事生非,選邊站隊,不要成為南海的攪局者和肇事方。

馬來西亞學者胡逸山說,中國一直試圖將南海爭端限縮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但是基於雙方實力上有明顯的落差,某種程度上東南亞國家是歡迎美國的存在。胡逸山嚮美國之音表示:”我們要習慣中國對於南海方面它的手段,是時軟時硬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東南亞國家,就繼續希望有美國在本區域持續的軍事存在。“

在兩岸議題上,王毅表示,台灣選舉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選舉,選舉結果絲毫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也改變不了台灣必將回歸祖國的歷史大勢。選舉結束後,1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充分說明「一個中國」原則已經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王毅強調,如果個別國家執意與台灣地區維持官方關係,那就是乾涉中國的內政。大家遲早會看到一張國際社會遵守「一中」原則的「全家福」照片,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台灣學者王宏仁對此表示,中國勢必會持續挖角台灣邦交國,限縮台灣的國際空間。不過對於近年來歐美各國和台灣建立密切的非官方關係,恐怕會更令中國感到不快。王宏仁認為,王毅的涉台談話還是有部是說給美國聽,不過美國有自己的“一中政策”,其他國家亦是如此,不會因此改變與台交往。

中國外交人才斷層媒體好奇王毅接班人

王毅今年已經是第十次參加兩會期間的外長記者會,尤其今年更是「回鍋」之姿登場,主要是因為去年主持記者會的前外長秦剛消失於公眾視野,王毅才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身份兼任外交部長。

關於秦剛消失的原因,中國官方迄今仍未說明,自然引起眾多媒體的好奇。台灣中央社報道,記者會結束後王毅要離開現場時,媒體衝上前詢問「秦剛去哪了?」、「為什麼被免職?」、「接下來中國外交部長的安排是誰?」不過王毅並未作出任何回應。

在台北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3月6日在一場座談會中指出,中共“十八大”確立了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外長王毅的搭配,到了“二十大”因為楊潔篪退休,因此規劃王毅和秦剛搭配,豈料秦剛出事,逼得王毅緊急回來兼外長。他解釋道,以往中國外交梯隊接班有著清楚脈絡,比如楊潔篪下來,王毅可以頂上去,可是秦剛突然落馬,把這個過程都打亂。他認為,王毅已經71歲,最遲到了2027年的中共「二十一大」也該卸任,可是現在還看不到接班的人選在哪裡,這也凸顯出中國外交人才斷層的問題。

寇健文說:”這也反映出來了,整個外交系統處於人才斷層的階段。王毅如果繼續續任外交部部長,其實背後反映出來現任外交部的正部級的官員還沒有辦法完全獲得中共中央層峰的信任,把他拔擢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