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1月31日表示,將繼續實施以中國為對象的嚴格的入境防疫措施。日本政府這一態度表明,日本並未對於中國恢復審發日本公民赴中籤證做出對等放寬政策。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重點是“面子”問題,日本社會不信任中國政府的任何對日政策,日本企業已經在“脫中國化”。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愛面子又不遵守國際規則日中關係難改善
關於中國政府恢復審發日本公民赴中籤證一事,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1月30日在記者會上稱,現階段將繼續實施以中國為對象的嚴格的入境防疫措施,同時表示“將視感染情況,靈活應對”。
此前,中國駐日本大使館1月29日在官網宣布立即恢復審發日本國民赴中國的普通簽證。這是在日中兩國因外交-公共衛生問題產生摩擦,距離1月10日中國公佈暫停審發僅20天后做出的宣布。
中國放棄實施封城等“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後,疫情急劇蔓延。面對海嘯般激增的感染病例,中國有關部門已經無法統計和掌握實際感染人數,也不再每日公佈感染人數。一些國家基於中國未充分公開信息因此無法把握實際情況,對來自中國的入境人員採取加強檢測或限制部分簽證等對策。
鑑於中國感染人數驟增,日本政府去年12月底強化了對策,規定乘坐從中國本土直飛航班的旅客和7天內去過中國本土的旅客必須在入境時接受核酸檢測。日本政府在1月8日啟動了更加嚴格的規定,出台了邊境口岸對策的臨時措施,向乘坐從不包括港澳的中國本土出發的直飛航班入境人員,要求必須提交離境前72小時內陰性證明,入境時實施高精度抗原定量檢測或PCR檢測。
兩天之後,中國有關部門1月10日通知日本國內的旅行社,當日起暫停在日簽證手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月11日說:“少數國家罔顧科學事實和本國實際疫情,仍執意針對中國採取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對此中方堅決反對並採取對等措施。”
在中國駐日大使館恢復審發赴華普通簽證後,《共同社》1月30日報導,日本政府相關人士指出,“並非中國撤銷了反制措施,日本就要立即放寬入境防疫措施”。
目前日本仍要求中國旅客入境時要檢測,若結果陽性則須隔離7天。
台灣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教授蔡錫勳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面子”問題才是中國政府處理這次對日簽證政策的核心,與新冠疫情無關。他認為,日中都想當亞洲的王者,日本近年來在國際社會持續展現爭取外交主導力的決心,讓中國必須有些表示。
蔡錫勳說:“中國近期結束執行很久的清零,放寬了抗疫政策,導致國內疫情急速惡化,而中國卻不願意公開基於科學的相關信息,才會受到包括日本在內許多國家針對從中國入境的旅客實施嚴格的入境管制。此後中國很快地就收緊對日本的普通簽證審核,卻又很快地主動對日本放寬,應該就已經足以證明之前收緊對日本核發簽證根本是在顧全面子而已。”
蔡錫勳指出,中國政府現在致力於振興國內經濟,必須吸引日本的企業投資以及觀光,不可能持續收緊好不容易開放的邊境,只是為了顧及顏面短暫報復一下罷了。
在日本福岡市經營非營利組織“Free”的石井英俊(Hidetoshi Ishii)表示,日本社會對中國政府非常反感,特別是中國近年來每年都侵犯日本領空超過700次,平均每天就有2 次而且還在繼續侵擾,加上中國的海警船隻侵入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的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中國罔顧國際規則的軍事施加行為已經使日本社會不信任中國政府的任何對日政策。
石井英俊說:“中國政府這次單方面停止審發簽證,讓日本民眾再次確定,中國就是一個不以國際規則為依據,強行任意改變政策的變態國家。在日本一般人不太會對中國恢復審發簽證感到特別高興,因為我們認為中國可能很快就又會因為一某些藉口再度改變,沒有人因此認為中國的對日政策有所調整。”
石井英俊指出,在日本進行的任何民意調查中,對中國抱持負面印象的比例都超過了80%。他說,除非中國政府徹底改變其罔顧國際秩序的威脅行為,否則日中關係在社會觀感層面上不可能為一時的政策就有所改善。
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前旅居日本二十餘年,在哈爾濱從事日中觀光業的李菲菲認為,中國社會普遍並不重視與日本的關係,再加上中國政府有意操作仇日情緒,也是日中關係難以改善的重要原因。
她說:“很多中國人不拿日本當一回事兒,就覺得日本小,根本在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面前好像不值得一提。他們是認為,日本是隨美國的,所以美國怎樣,好像日本就怎樣。而且一旦(中國)國內政府有什麼被針對的時候,日本就是它的發洩口,就是群眾情緒不滿的一個出口、出氣筒。”
李菲菲指出,近年來中國發生反日運動正好都落在國內掀起反腐、反政府的聲浪的時間點,很明顯是中國政府轉移群眾憤怒情緒的操作。
日本重視經濟安保逐漸脫中國化
《共同社》1月29日報導,日本企業界對中國恢復審發日本公民赴中普通簽證表示歡迎,認為“感到日本受到重視”,並稱“比想像要快”。
受新冠疫情影響,日本對中國的投資等經濟交流從3年間就停滯不前,因此企業界對恢復免籤和飛機航班恢復班次的期待也日益高漲。
據報導,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的官員表示:“春節假期後切實恢復簽證審發之舉實實在在值得肯定。”
這位官員稱,中國通常會在社會大眾大都放假的春節期間停止生產活動,對於將停止審發日人赴中籤證控制在這段時間內“感覺是考慮到了把實際損害降到最低”。
報導指出,日本一些製造企業在中國的負責人強調,如果恢復免簽,企業高層和遊客往來就會恢復疫情前的景象,並表示“希望早日讓總部高層來實地看看”。
日本外務省的調查顯示,日系企業在中國的公司數量超過3萬。
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月1月25日訪問日本香川縣期間,同日本四國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四經聯”)座談,就中日關係及兩國經貿合作等進行交流。孔鉉佑表示,中日經濟優勢互補,近年來雙邊貿易額保持高位,展現強大韌性和潛力。
福岡市的非營利組織負責人石井英俊表示,雖然日中經濟目前不可能脫鉤,但日本已經開始意識到與中國的經濟往來帶給日本非常高的政治風險,尤其在經濟安全方面。
他說:“最近幾年,日本政府終於開始注重有關經濟安全保障的問題,在半導體等尖端技術方面逐漸與中國拉開距離,雖然我覺得還是反應太慢了。岸田內閣去年頒布了經濟安全法,雖然至今幾乎沒有採取任何實際上的反制措施,不過我認為可以說是一次重大的政策變化,往後將有更具體的實踐。”
日本政經研究專家蔡錫勳指出,根據日本財務省1月份公佈的資料,日本輸出中國19萬億67億日圓,增加5.7%,連續3年增加。從中國輸入24萬億8,338億日圓,增加21.8%,連續2年增加。
他說:“根據日本財務省剛剛公佈的2022年分貿易統計速報概要,就日中雙方貿易赤字而言,應該說是中國對日本的經濟相關性更高,而這其中最關鍵之一的就是先進半導體設備輸出。現在日本和荷蘭都將跟進美國,一起限制對中國輸出先進半導體所需的設備。說到經濟依賴性,未來恐怕更需要擔憂的是中國吧。”
在哈爾濱從事旅行社的李菲菲認為,日企已經逐漸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連旅遊方面都往中國觀光客以外的對象發展,很明顯地是有計劃地遠離中國。
她說:“我覺得日本現在在脫中國化,因為很多日本工廠已經搬到東南亞去了。你想,以前優衣庫(UNIQLO)全是中國製,現在全變成越南制了。不只是日本,很多世界的一些個大企業、大工廠,一些在中國這種製造業全都搬走了,都往東南亞去搬了。我覺得日本在去中國化,旅遊的話原來是它(日本)是最依賴中國這一塊,但是這三年一個遊客都來不了,而且它開放的時候中國大陸的出不來,來的都是歐美還有亞洲那邊的,所以會有新的遊客逐漸地代替(中國)。”
李菲菲表示,隨著日企在東南亞投資設廠逐漸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最近就出現一些來自東南亞的爆買團,消費能力不輸給中國,反而是中國的爆買團有淡出日本的傾向。
“台灣有事”是日本面對中國最擔憂的問題
日本《產經新聞》從2022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對於日本119家主要企業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16.8%的日本主要企業對中國動武的“台灣有事”感到非常憂慮、51.3%企業認為多少令人憂慮,總計近7成日企認為“台灣有事”是現實上的經營風險。
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教授蔡錫勳認為,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生前所主張的“奪回強日本”目標,堪稱是“安倍版富國強兵”政策,但是在“強兵”方面基於當時的條件,只能微幅地增加防衛費,找不到足夠強的著力點,現在的狀況已經十分不同了,特別是在台海局勢愈發緊張的時刻。
他說:“國際大環境的改變讓'岸田版富國強兵'政策得以善用安倍提出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現在看來,'台灣有事'已經成為岸田內閣說服日本國民和國際社會的最強著力點,今後將以此持續推進安倍主張的'奪回強日本'。”
在日本福岡市經營非營利組織的石井英俊指出,習近平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放棄使用武力奪取台灣,而如果中國認為可以打贏台海戰爭就很可能會開戰,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讓中國知道一旦開戰,中國自己就會面臨很大的麻煩。
他說:“日本國內對'台灣有事'越來越擔心了。如果台海發生危機,駐日美軍一定會支持台灣,那肯定會嚴重影響到日本。另一方面,日本也會成為中國攻擊的對象。我認為最重要的首先是日本、台灣、美國的合作,而且必須明確表示三方合作緊密無間,讓中國明白不要輕易對台灣動武,不然會吃不完兜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