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欲搶佔世界科技創新高地 但在現行制度裡只能是“中國夢”

芯片製造代工龍頭台積電和台灣的旗幟在新竹總部外飄揚。(資料照片)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欲搶佔世界科技創新高地 但在現行制度裡只能是“中國夢”

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近日發表文章,強調中國要強盛就一定要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之後,官方媒體連續幾天強力造勢,稱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在牢牢地主導了全球大部分製造業產業鏈之後,中國已經越來越不滿足於僅在生產端扮演一個加工製造者的角色,而企圖取代美國,引領對改寫未來至關重要的科技創新。

中國目前雖然擁有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鍊和供應鏈,中國製造商幾十年來已經廣泛地滲透到了全球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但是現代經濟中的幾乎每一個新興產業、一次次顛覆性的發明創造都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中國根本無緣。中國人還在幻想嫦娥奔月的時候,別人已經在月球登陸了。中國人盼望家裡有一部電話的時候,別人已經有了手機。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ITIF)總裁羅伯·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說,中國已經意識到,其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必須突破科技創新關鍵的階段。他說,中國雖多年來一直說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但直到最近才真正感到了緊迫感。

他對美國之音說:“在特朗普政府開始限制向中國出口之後,習近平政府才真正決定,中國急需排除科技領域的軟肋,美國的限制措施給了習近平很多加速發展科技創新的動力。”

創新領先者?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本月初的一份報告說,中國連續兩年成為《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申請數高達6萬8千多件,同比增長16.1%。

除了專利申請外,該組織的統計還顯示,中國目前已經在多項關鍵產出指標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其中包括創意產品出口、和無形資產分支柱。該組織稱,中國已經“確立了自己作為創新領先者的地位”。

中國官方的國家統計局稱,中國目前有400多萬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有全球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最大規模的人才體系。

在資金投入方面,中國最近在兩會期間提出GDP的增長目標為6%,而根據此前公佈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國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年均增長將達到7%,這意味著中國的研發支出增長將高於GDP的增長目標。

科學論文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標誌,日本政府的一篇報告說,中國的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由於每年論文發表數量有明顯波動,日本經濟新聞說,日本文部科學省科技與學術政策研究所以3年平均進行計算,發現中國在2016到2018年平均的論文篇數為30萬5927篇,超過美國的28萬1487篇。

在高質量論文方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20年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入選世界各學科代表性科技期刊的數量僅以微小的差距排在美國之後,名列世界第2位。中國高質量論文佔世界份額的31.4%,美國占32.9%。

中國的企業雖一貫以“山寨”著稱,但有觀察人士指出,在某些產業、尤其是移動業務的某些方面近年來似乎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美國,一些西方科技公司大公司也會從中國企業那裡尋求創意。

中國挑戰前所未有

自工業革命以來源源不斷的科技革命引發了人類生活的巨變,也正是科技創新優勢奠定了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一系列領域領先的基礎。

中國一組科學家曾早在2009年制定出一份旨在引領世界創新的路線圖。一份由300多名科學家歷時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線圖認為,當今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後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和智能為特徵的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國必須及早準備。

此後,中國又在這一路線圖的基礎上,確定了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

曾在克林頓、布殊、奧巴馬和特朗普四屆政府中任職的阿特金森對美國之音說,縱觀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西方世界從來沒有在科技創新領域遇到過如此強大的對手。他說,面對挑戰,歐美國家政府幾乎沒有作出有力的反擊,維持自身的創新優勢。他說:“如果我們繼續無所作為,我們將輸給中國。”

為了應對中國的挑戰,美國兩黨議員去年曾共同提出一項名為《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旨在通過增加對未來技術的投資來鞏固美國在科學技術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該法案擬在未來5年內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投資1000億美元,用於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十大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

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卡爾·弗雷(Carl Benedikt Frey)曾在《技術陷阱》一書中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全面審視了從工業革命到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創新史。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雖然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利於創新,而美國具有創新文化方面的優勢,但兩國間在這一領域的競爭或會越來越激烈。

弗雷曾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在19世紀、上一次的大國角逐中,英國和德國全力清除各種科技創新障礙,現在的美中對峙雖可能也會令兩國創新加速,但大國之爭的結果或許絕不是人們所希望看到的:歐洲前車之鑑是兩次世界大戰。

制度扼殺創新

儘管中國把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並聲稱有集中力量辦大事、打造創新平台、集聚創新資源的製度優勢,但多年來批評人士一直指出,中國對個人自由和言論自由的限制、體制的僵化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中國的創新能力。

致力於創新經濟研究的組織“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CGD)”的高級研究員查爾斯·肯尼說,毫無疑問,沒有公平和開放的社會很難成為一個創新的社會。他對美國之音說,雖然不是說這是一個零和的概念,不是說在現在的製度之下中國就不會有創新,但是事實是“中國不是像世界一些其他國家那樣開放,這很可能是中國擁有更多創新能力的一個障礙。”

中國媒體去年報導說,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也曾對中國的監管制度提出批評,說中國的監管體系扼殺了創新。

牛津大學教授弗雷說,在習近平領導之下,中國更加強調的是群體價值而壓制思想觀念的流通,這使中國不太可能成為創新技術的領導者。弗雷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雖然中國近年來的專利申請數量飆升,但是中國仍然大量依靠國外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的知識產權。

他舉例說,在中國,各級政府雖然都很重視創新,大力獎勵發明專利,但是很多都是重複申請。他對美國之音說:“如果你光看申請數量,好像都飛漲衝破屋頂了。地方政府也鼓勵申請,設定目標。”他舉例說,一項專利可以被分成十份申請。雖然實際上涵蓋的都是一項技術,但是數字看上去漂亮。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雲庭曾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統計局公佈的專利中“可能90%都是垃圾,只能充當花瓶,圈項目的錢”。

政策殃及全球

阿特金森所在“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中國的體制不僅限制了國內創新,其很多政策還嚴重打擊了外國公司,令發達國家總體的創新能力開始下降。這篇報告指出,有關中國經濟崛起影響的辯論往往集中在就業問題上,然而對創新能力的負面影響很可能遠遠超過就業。

阿特金森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屢試不爽的做法是,以政府的大量補貼支撐起本無甚麼創新能力、也不願對研發進行投資的公司去搶占市場,以大批廉價產品造成產能過剩,令歐美公司利潤下降,業績下滑,被迫削減研發經費。

他對美國之音說:“結果這些公司研發越來越少,創新越來越慢,整個的創新體制也越來越遲緩,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在創新方面落後的公司反在跟更具創新能力的外國公司競爭佔了上風。”

近年來的一系列統計顯示,儘管中國政府對研發創新的投資逐年增加,但企業本身投資甚少。在對2500家公司去年度的研發投入情況進行了匯總後,歐盟委員會最近發布了一份2020年工業研發投資排名榜(The 2020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歐盟的統計顯示,儘管中國公司在很多領域佔有市場主導地位,但在全球研發投資前五十名公司中僅有三家中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