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多年來,美國及其盟國在與中國的對抗中一直對印度寄予厚望,期盼這一世界最大民主國家能在國際政治中跟民主夥伴國齊心協力,經濟上迅速崛起以逐漸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進而徹底改變美中在印太、乃至全球博弈的基本格局。
最近的一系列跡象顯示,圍繞這一戰略方向似乎正在不斷出現一些積極進展。
印度總理莫迪本星期前往日本參加印日美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以示對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堅決支持。白宮在拜登總統和印度總理莫迪會晤後發表的聲明中說,兩國承諾深化我們的主要防務夥伴關係,鼓勵有利於兩國的經濟接觸。印度方面則表示,峰會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印度外交部發言人阿林丹·巴奇(Arindam Bagchi)在推特上說,莫迪與拜登的會談涵蓋了印美關係的諸多方面,包括貿易、投資、和國防,重申致力於實現以包容性和基於規則的秩序為基礎的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共同願景。莫迪還利用這次機會呼籲美國到印度投資,參加印度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計劃。
近年來有關外國大公司撤出中國,將生產線移到其他亞洲國家的報導不時有所耳聞。《華爾街日報》上星期報導說,考慮到中國的集權制度及其與美國的衝突,蘋果公司倍感對中國的嚴重依賴構成潛在風險,因此正在尋求在中國以外擴大生產,而印度和越南是該公司最為關注的國家。
在安全領域, 印度媒體上星期披露,印度首次為開發馬六甲海峽附近島嶼接受外國援助。印度《歐亞時報》5月21日以“窒息中國——印度的戰略島嶼獲得了$3.4B的投資為QUAD盟友馴服巨龍”為題報導說,日本將協助印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電力供應。鑑於一些極為敏感的歷史問題,印度此前一直禁止在該群島有外國投資。馬六甲海峽為中國能源運輸所依賴的咽喉要道,群島上的基礎設施建成後,印度將能利用這些設施在印度洋與美日等國家進行演習。
然而,在另一方面,儘管印度也將中國視為其最大威脅,但是由於歷史、經濟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等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因素,印度要在短期內成為美國親密無間的盟友尚面臨巨大挑戰。
印美中俄關係盤根錯節
自2017年美國推行所謂“印太戰略”以來,美印關係得到極大提升。當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印度定義為美國的“主要防務夥伴”,次年8月,美國又把印度升級為“戰略貿易授權1類”(Strategic Trade Authorization-1, STA-1)國家,允許其購買只有最親密的盟友和夥伴才能享有的先進和敏感的美國產品和技術。
中國陸軍指揮學院去年底的一篇文章註意到,美印合作幾年下來已拓展到擁有40多個政府間對話,建立了層次上涵蓋部長級,內容上包括太空、海上、通信、軍事物流等多個方面的合作機制。
印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與美國等民主國家有共同的價值觀,長期以來被認為在美國應對中國威脅之際,沒有哪個國家比印度更重要,但由於歷史、地緣政治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原因,美國與這一似乎是天然的盟友之間並非沒有隔閡。
白宮星期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拜登在與莫迪的會晤中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沒有提到莫迪也同樣表示譴責。
在聯合國,100多個國家投票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而印度棄權。印度總理莫迪僅表示對這場戰爭感到遺憾,但從未譴責過俄羅斯。在烏戰爆發來的三個月裡,印度不僅繼續從莫斯科購買石油,而且增加了進口量。俄羅斯是印度的第一大軍事供應國。根據一項研究,印度多達85% 的主要武器是俄羅斯製造的。印度預計今年夏天即將部署其最新的武器系統——俄羅斯製造的S-400防空導彈。
國際政治盤根錯節、風譎雲詭,在印度跟美、中、俄三國之間的四國博弈遊戲中,中國需要跟俄羅斯抱團,抵抗美國壓力,而俄羅斯一面與中國結成“合作沒有上線”的伙伴關係,一面仍向中國的勁敵印度和越南出售武器,藉以保持其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
印度雖然跟美國一樣將中國視為其最大威脅,但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極不願疏遠俄羅斯,擔心把俄羅斯推向中國。
"鑑於中印邊境局勢持續緊張,兩國關係舉步為艱,印度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一個俄中聯手對抗印度的伙伴關係。“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普南德拉·賈恩(Purnendra Jain)對美國之音說:”這對印度來說將是一場戰略災難“。
他說,新德里一定會繼續保持中立,不會在烏克蘭問題上直接批評俄羅斯,也不會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俄羅斯。
在美國方面,華盛頓雖對印度和俄羅斯近乎頗為不滿,但為了維護抗中統一戰線的大局而必須團結印度,印太戰略也不可沒有印度。烏戰爆發後,美國雖對中國嚴詞批評、警告,但對印度,美國總統拜登僅稱印度的立場“不怎麼樣”。
美國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伊麗莎白·維什尼克(Elizabeth Wishnick)說:”印度的立場雖然跟中國的相近,都在聯合國投了棄權票,但是印度在烏戰問題並沒有像中國那樣承受同樣的壓力。“
她對美國之音說,在西方國家撤出俄羅斯能源產業之後,美國及其盟國不願看到任何國家對俄羅斯投資,更不願意看到中國乘虛而入,但是,由於印度被認為是抗衡中國的重要力量,所以如果印度也得到一些投資機會會被認為是有利於增強印度抗衡中國的力度。
在剛剛結束的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峰會中,四國首腦雖然討論了烏克蘭局勢問題,但是會後僅強調了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和平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完全沒有譴責俄羅斯,凸顯在對俄製裁上美日澳與印度之間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聲明中沒有提及俄羅斯,在提到烏克蘭時僅說:“我們討論了各自對烏克蘭衝突和當前悲慘的人道主義危機的反應,並評估了其對印太地區的影響。”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4月對俄石油進口量大增,從3月的6萬桶增至27萬多桶。美國財政部一名官員星期二已啟程前往印度,旨在說服印度政府和企業界減少對俄石油進口。
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扎克·庫珀(Zack Cooper)說,印度與四方機制的其他成員有著不同的利益和關係是很自然的,這使得四方機制的主要焦點是中國,在中國問題上印度仍然與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保持一致。他對美國之音說,美印兩國實際上在管理分歧方面做得不錯,兩國在華盛頓的部長級會議進展也很順利。他說:”我認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始以來兩國發出的信號實際上是美國和印度之間繼續團結,而不是關係破裂。“
印度尚無望取代中國
與中國相比,印度又有民主、法制,又有龐大的市場和人口規模。即使僅從經濟角度來說,印度人口不但基數大、而且年輕,是世界最年富力強的國家之一。印度的勞動力優勢還包括人工成本低,工人的平均月薪僅為423美元。受益於英語官方語言地位,印度工人還有語言的優勢。印度近年來還與幾乎所有民主國家的外交和經貿關係都大為改善,國際發展環境十分有利。
反觀中國,除了政府體制等一系列政治因素外,中國近年來還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價格飆漲、人口迅速老化、不公平競爭、強迫技術轉讓、盜竊知識產權、與美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關係急劇惡化等等一系列幾乎不勝枚舉的挑戰,幾乎樣樣比不上印度。
如僅以此推論,印度更有理由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工廠。然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大公司一直對中國趨之若鶩,在印度則屢屢敗走麥城。
僅以汽車業為例,在十幾億人口、工資幾百美元一個月等一連串靚麗的數字的吸引之下,美國大製造商們多年來前赴後繼到印度大干一場,但到目前為止,特斯拉還沒進去,福特和通用都出來了。
路透社最近援引三名知情人士消息報導,特斯拉在躍躍欲試幾年之後,現已暫停在印度銷售電動汽車的計劃。
此前,在印度曾苦心經營了10年的福特去年在虧損了20億美元後最終宣布將關閉印度工廠。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表示,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對於公司保持盈利來說別無選擇。
2015年,當時已在印度市場經營18年但還仍在虧損的通用汽車再鼓作氣,雄心勃勃地宣布,計劃未來10年內在印度奪取至少5%的市場份額。通用堅信,到2025年時,印度可望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市場,預計年銷售量為800萬輛。時隔5年之後,一家80年代才成立的中國汽車公司發布消息稱,已與通用達成協議,通用將退出印度,由該公司接手這家美國老牌汽車公司在當地的工廠。
印度2021年引入的外國直接投資較上一年有所下降,總額740億美元,而中國則較上一年激增了三分之一,達到3340億美元。
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簡稱IMD)公佈的2021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名列第16,遠遠排在印度前面,印度在64個國家中僅排第43。
這一切都是在美中關係惡化、各國政府大聲疾呼供應鏈不可依賴中國、很多大公司積極嘗試撤出中國的背景下發生的。
《法蘭克福匯報》星期一的一篇報導說,德國的企業對政府減少依賴中國的呼籲就當耳旁風,從奔馳汽車到機械工俱生產商德國通快集團(TRUMPF)都指望著各自的業績在中國實現呢。
印度近年來的民主狀況也令批評人士頗感擔憂。非政府組織“民主多元化研究所”的今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印度逐漸演變成有選舉的越來越不民主國家。另一個權威機構“自由之家”的報告也批評說,印度在莫迪2019連任後在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方面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乃至在國際範圍內削弱了這些民主價值。自由之家已將印度降級為“部分自由”國家。
分析人士指出,要真正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西方國家政府必須正視在一些表面數字之後印度存在的很多問題,其中包括政府政策不力、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等等。
中國雖然被美國商務部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但是在世界銀行的兩項關鍵排名中中國都高於印度。在經濟自由度排名中,中國2021年的得分是58.4分,印度是56.5分。
在世界銀行的另一項旨在衡量政府監管法規是否有助於推動或是限製商業活動的排名報告《世界營商環境報告》(Ease of doing business rank)中,中國更是遠超過印度。在這項排名中,1分為最高分,新西蘭獲此殊榮,以1分在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名列榜首。中國在獲得信貸、納稅、跨境貿易、政府審批等很多領域仍落後於一些先進的經濟體,因此評分32分。相比之下,世界銀行的旗艦報告認為,印度比中國還要更差,給印度比中國幾乎多一倍,62分。
不過在另一項權威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中印度仍高於中國。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發布的年度報告涵蓋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印度排131,雖然也不高,跟其民主政體也不夠協調,但比中國還是高很多,中國僅排第158。
不可否認的是,印度現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印度也自信,有望在未來10-15年內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大經濟強國之一。尤其是其高科技產業的飛速發展令世人刮目相看,在軟件開發、芯片設計等領域都在國際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所有這些都被普遍認為是得益於其強大的民主和強大的國際夥伴關係。
就眼前來說,印度要大量吸引外資、加深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仍在很多方面面臨一些具體的問題和挑戰。例如,印度法律規定,員工數量在100人以上的製造業企業自己不能裁員,要解僱員工必須首先得到政府的批准,這令很多外國公司望而卻步。
關稅常常是貿易摩擦的一個焦點,印度對進口車的關稅之高世界罕見,對成本、保險和運費加起來價值超過4萬美元的進口汽車課徵高達100%的關稅。
基礎設施落後也是令國際大公司望而卻步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停電在印度司空見慣,一停電工廠就得停工,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美國紐約大學的一份研究發現,印度的製造業廠商約35%的電力得靠自己。
公路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特別是高速公路。如果僅從數字上看,印度名列世界第二,印度政府的中文官網稱印度擁有世界第二大公路網,全長超過620萬公里。但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去年底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印度75%的高速公路只有上下兩個車道,常年擁堵不堪,而且40%的道路是沒有鋪過柏油的土路。報告指出,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復興的關鍵之一是,在短短20年內,中國增加的高速公路比美國整個州際公路系統長20%,而這也是印度大幅落後於中國的原因之一。
中國的證券投資公司民生證券的一項研究認為,印度製造業基礎、市場需求等距中國都有巨大差距,消費增長率也與中國“不具可比性”。這篇基於投資和貿易結構的分析說,從競爭力角度來看,不但“印度各方面競爭力均弱於我國,且兩國差距呈現不斷放大的態勢”。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印度問題專家賈恩說,本世紀初,當時很流行的一個詞是”Chindia“,意思是中印並肩崛起為經濟強國,“但這並沒有發生”。他說:”印度的製造業基礎仍然薄弱,印度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取代中國成為製造業中心。“
蘋果公司對印度押注聲勢雖大,印度造手機在蘋果全球製造總量中的佔比也的確逐年升高,但《華爾街日報》援引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報導說,就算印度產手機產量的比例今年再創新高,至5%或7%,但相較於中國目前95.3%的比重,這點比例仍顯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