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最近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不再把中國列為發展中國家。3月27日,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中華人民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法案的提出者,加利福尼州的共和黨聯邦眾議員金映玉(Young Kim)在表決前的發言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佔了全球經濟18.6%,他們的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美國被視為發達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應如此。”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回應說,美國無權就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作出裁決。“美國的企圖進一步暴露出華盛頓尋求增加中國發展成本,並強制我們承擔超出能力範圍內國際責任的險惡用心,”環球時報說。
美國國會的要求是否合理?過去40年來飛速發展的中國為何到今天仍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到底什麼時候,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才會躋身發達國家之列?
發展中國家 VS 發達國家
中國在其官方敘事中一直將自己稱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主管外交的最高級別官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2020年擔任中國外長時說,中國的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6、歐盟的1/4……要求一個剛剛發展幾十年的國家與發展了幾百年的工業化國家對等,本身就是“不平等”。
然而在世界舞台上,人們看到的是另一個中國。與1978年相比,中國GDP提高了40倍,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中國軍費達到27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把其他亞洲國家遠遠甩到身後。除此之外,中國還構建了金磚五國(BRICS)、亞投行(AIIB)和上海合作組織等一系列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組織,來挑戰二戰後構建起來的國際體系。
“一般來說,衡量一個國家是發展中國家或是發達國家的標準是人均收入,而不是整個經濟體的規模,”喬治梅森大學莫卡特斯中心(Mercatus Center)中心高級研究員鍾偉峰對美國之音說。
他舉例說,丹麥或是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只有中國的1/4,但是人均下來,他們的數字與美國相當,屬於發達國家之列。
世界銀行根據人均國民總收入(GNI per capita) 將全世界國家分為四類: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按照2023年的最新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13205美元屬於高收入國家,即發達國家。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中國的人均GNI為11880美元。按這個標準來說,中國確實還屬於發展中國家。然而專家告訴美國之音,世界銀行的定義並不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為發展中國家的唯一標準。
“國際組織對一個國家從發展中國家地位‘畢業’一般沒有明確的收入門檻,”喬治梅森大學的鍾偉峰解釋說。除了世界銀行,聯合國使用人類發展指數,即以平均壽命、受教育年限和人均國民總收入為標準進行衡量。按照這個標準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而中國獲益匪淺的世界貿易組織則沒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定義,該組織允許各個國家根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申報是否為發展中國家。如果一個國家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則可以享受特殊差別化的待遇。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國際貿易秩序中的貿易國,中國仍然是國際公認的發展中國家,”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波士頓學院政治學教授陸伯彬(Robert Ross)對美國之音說。
“然而,這是一個政治決定,而不是經濟決定。 因此,中國極力遊說向各國施壓,要求它們不要改變中國的地位,因為它從出口條件、關稅水平和其他領域中獲益匪淺。也因為中國的大力遊說, 美國一直無法在世貿組織成員之間就改變中國地位達成共識,”他補充說。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賀博然(Brian Hart)對美國之音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眾議院法案能夠產生的切實效果十分有限,這個法案主要是在表明美國的姿態。
發展中國家的好處
在國際貿易中被認定為發展中國家,有著切實的利益。舉例來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待遇。這意味著中國能徵收14%的進口關稅,而發達國家的進口關稅是7%。發展中國家還享受更加寬鬆的貿易補貼限制、接受發達國家提供的技術援助等等。
“長期被視為發展中國家使得中國可能已經在享受不應該享受的一些特殊和差別待遇,”喬治梅森大學的鍾偉峰對美國之音說。
他以漁業舉例說,目前全世界正面臨著過度捕撈的問題。作為“發展中國家”,捕撈能力處於世界前列的中國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漁業談判中保留更多補貼,從而使全球過渡捕撈的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三一學院經濟系榮休經濟學教授文貫中指出,除了關稅減免和大量補貼,中國在其他金融機構也享受著貸款方面的特殊待遇。
“國際金融機構長期以來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的,或者是無息的貸款,甚至有些是捐款。中國名列發展中國家,也是長期得到這類優惠的。還有很多非官方機構,完全是民間的,經常對貧困國家予以援助。過去中國也是一個大戶,”他通過電話對美國之音說。
其他專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標籤還給了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好處。
“我認為中國被歸類為發展中國家中還有一種政治信號,”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賀博然說,“中國在像WTO這樣的組織裡,將自己塑造成發展中國家的領導者。它認為自己能夠在某些問題上將發展中國家聚集在一起,這是中國最想要的,來提升它在南半球和發展中國家的形象。”
發達國家:不能繼續做傻瓜
在享受發展中國家頭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實惠之際,中國與此同時逐漸放棄了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的國策。
從烏克蘭危機到南中國海,從巴爾干半島到非洲,中國利用以一帶一路為標桿的投資項目逐步擴大其地緣政治影響力。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創建自己主導的國際機構,來試圖重寫貿易、外交和安全規則,挑戰二戰後建立起來的以自由和民主為主的國際秩序。
波士頓學院的陸伯彬說,現在的中國,不管是貿易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還是全球的影響力,都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大得多。
“中國擁有發達國家一般的政治影響力,卻享受著發展中國家享受的福利,這讓很多其他國家感到不滿,”他說。
三一學院的文貫中教授同意這個觀點。“發達國家現在認為,我們不能夠繼續做傻瓜,繼續讓中國一方面申請各種補助,津貼,援助,一轉身,又去造各種現代的,先進的重型武器,企圖改變現行的國際秩序。發達國家覺得自己在過去上當了,”他說。
“所以,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再承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覺得這種政策上的轉變是因為背後發生了這樣一個戰略上的對抗。同時他們認為,援助窮國的資源畢竟有限,讓中國從發展中國家中畢業出來,可以騰出資源去援助真正貧團的亞非亞國家,”文貫中補充說。
喬治梅森大學的鍾偉峰說,真正推動這個議題,僅僅靠美國國會表態是遠遠不夠的。
“美國在各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需要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來挑戰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他說,“然而根據國際組織的規則,這可能是一項比華盛頓決策者想像的更艱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