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在台灣總統大選前的敏感時刻,中國宣布中止先前基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台減讓關稅的12項石化產品,理由是台灣對大陸出口採取歧視性措施。台灣官方稱這是以經濟脅迫介入台灣選舉,但因台灣企業多已做好風險分散,因此影響範圍有限。
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於12月21日上午發佈公告稱,由於台灣地區單方面對大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規定,因此中方依規定和程序,中止部分產品關稅減讓,希望台灣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
中國中止對台減稅網民叫好
遭公告點名的產品清單包括丙烯、氯乙烯及對二甲苯等12項石化產品,中國國台辦隨後發文表達支持,並指責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爭端無法透過兩岸協商解決,中方才不得不中止部分商品關稅減讓。
此前,中國商務部於12月15日宣布,在經過長達8個月的調查後,認定台灣對中國構成貿易壁壘。事隔不到一星期中方就祭出反制措施,在微博上也獲得大量網民叫好,有人說“大快人心”,也有人支持“斷了所有惠台協議”、“徹底終止ECFA”。
中國經濟脅迫幹預大選官員:早有準備
對此台灣經濟部表示,對於中方在2024年1月13日台灣總統大選前再次把經貿政治化、工具化,台灣方面「已有預期、且有準備”,同時呼籲兩岸都是世貿組織會員,貿易爭端應在世貿組織機制下討論解決。
台灣經濟部提出多項數據,強調中方這次經貿脅迫成效將相當有限。首先是清單中所列舉的石化產品,今年1至11月對中出口額約為18億美元,僅佔台灣對中出口額1.3%,其中大多數商品稅率將調整為1%到2%,且多為大陸台商所需的上游原料。
其次,今年以來,台灣對中整體出口比例已由過去的四成以上降低到約三成五,其中強勢的半導體商品佔比逾五成,且有近九成都是加工後要再銷往全球的中間產品;此外由於中國石化業產能擴張、經濟復甦緩慢等因素,今年台灣石化業對中出口原本就衰退三成以上,台廠早已啟動全球佈局、發展差異化商品。
21日下午,台灣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在例行記者會上批評中方近年來多次藉各種理由中斷進口台灣農漁產品,且經常以「先進口,再中斷」的經濟脅迫手段向各國經濟施壓,早已被視為常態性的挑釁行為。這次選前再出招,也是明顯的介入選舉,詹志宏說: 「他們對台灣的經濟脅迫,不會因為這次選舉而結束,會持續長期的操作促融促統,乃至於弱化台灣經濟,把台灣鎖進中國大陸發展的紅色供應鏈,才是中共長期的政治圖謀。」
中國對台石化產品課稅分析:消化自體過剩產能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生效於2010年9月12日,在其中羅列的「早收清單」中獲得關稅減免的主要產業包括石化塑膠、工具機、紡織及農產品等項目。
對於此次中方挑其中12項石化產品中止減讓關稅,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認為,中方不僅要向台灣釋放明確信號,強調制裁不再只是口頭恫嚇;另一個目的也是要消化中國自身過剩的產能。
顏慧欣分析,此次被點名的12項石化產品被廣泛應用在電子、食品等各式各樣商品的外包裝材料中,在中國面臨出口訂單滑落、內需消費不振的情形下,許多工廠都不同程度的停工,對於包材的需求也勢必下滑。顏慧欣告訴美國之音:「所以它(中國政府)現在藉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恢復關稅,實際上就是要去抑制對於台灣產品的需求,優先讓它的國內(石化)廠商,如果你(採購廠商)真有需要,你就是從中國找替代來源就可以了。」
顏慧欣表示,相對於許多國家是在美中貿易戰之後才開始對中國的經濟脅迫有所警惕,台灣政府其實不論哪一黨執政,都對中國保有審慎態度。此外,大多數台商因為主攻歐美品牌代工,一路跟著供應鏈走,也早已形成分散風險的佈局。她以紡織業為例,過去外商一窩蜂前往中國設廠,提供布料、紡紗的台廠當然也得跟著去,但現在這些廠商多已經移往東南亞,因此就算對岸全面中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對台灣造成的衝擊也有限。
台灣工商界憂制裁衝擊就業
對於石化業者遭到中止減讓關稅,台灣的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簡稱工總)21日以新聞稿分析可能造成的衝擊,首先是全球化佈局的大廠會以增加海外產能作為因應,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則必須加速轉往海外投資,兩者都勢必要縮減國內產能,進而衝擊台灣就業。
此外,減讓關稅的範圍也可能擴大機械、紡織等產業,工總擔憂一旦如此,將對台灣從業人口眾多的傳統產業帶來衝擊,呼籲政府一方面加速協助廠商,一方面也需與陸方建立協商溝通管道。工總大陸處處長黃健群以私人身分向美國之音補充說明,中方對台灣構成貿易壁壘的指責行之有年,兩岸關係好的時候,或許可以不計較;但隨著中國大陸自身經濟疲軟,加上兩岸與國際關係的變化,中方此時盤點經貿關係,也不令人意外。黃健群說:「我覺得它(中國政府)只是要對兩岸長期以來的經貿關係做一個總盤點,包括投資也是,他們認為所謂的不公平的雙向投資行為,從經貿的角度來看,就是做一個總盤點。」
在台北的中國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簡稱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則認為,當初兩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就是跳脫世貿組織框架談出來的條件,如果現在按照台灣官方的態度,重回世貿組織框架之下談判,對台灣企業而言條件會更慘。
許舒博更擔憂,石化產業只是開端,接下來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制裁,甚至迫使台灣企業出走,外移到可以享受中方免稅的國家設廠。
許舒博告訴美國之音: 「我們對大陸的依存度35%到42%,最高的時候到46%,你政府說我們想盡辦法在分散市場了,但能夠完全取代大陸市場嗎?不能的狀態之下還是要(有)應對措施,否則一定會造成衝擊跟傷害。」
相對於業界的擔憂,一位因職務敏感不願透露姓名的台灣高階經濟官員15日在一場簡報會中表示,台灣對中國出口,不僅依存度大幅降低,貿易內容也已完全轉變,85%以上都是中間產品,換言之,兩岸都是全球供應鏈的一環,中方不應以政治手段幹擾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