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hony Bliken)的訪華行程6月19日劃下句點,他於離華前高規格地拜會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人行禮如儀,為美中重啟溝通奠下了基礎,包括兩國元首可望藉年底的APEC峰會恢復對話。不過,觀察人士分析,美中兩國敵意仍深且歧見難解,尤其在台灣議題上毫無交集,雖然重啟溝通是好事,但溝而不通,未來恐仍衝突不斷,進入一種“冷和平”的階段。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為期兩日的訪華行程中,壓軸重頭戲是於6月19日下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短暫會晤。
根據官媒央視發布的新聞稿,習近平與布林肯會談(布習會)時強調,“世界需要總體穩定的中美關係,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
習近平還呼籲兩國共同落實去年與拜登總統在印尼巴厘島會晤所達成的共識。他表示,“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對方,更不能剝奪對方正當發展權利。”
布林肯則回應,“美中兩國有責任和義務管理好雙邊關係……期待同中方開展高層交往,保持暢通溝通,負責任地管控分歧,尋求對話交流合作。”
布習會後,美中關係融冰?
布林肯是時隔近5年首次訪華的美國國務卿,也是拜登政府首位訪華和層級最高的內閣官員,他原定於今年2月訪華,但受到中國“間諜氣球”飛入美國高空的影響而延遲至今。此次他順利完成訪華行程,是否代表美中緊張關係已經融冰且谷底反彈?
三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都不表樂觀。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美國不太可能示軟,為改善關係而放寬對中國的多項制裁,因此,未來的兩國的關係仍是“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但該合作處,也會尋求合作”,所以,用融冰來形容布習會後的美中關係仍言之過早,要看兩國未來能否一一解決相互的矛盾。不過,他說習近平這次願意見布林肯,除釋出善意外,也展現出微調強硬姿態的務實面,兩國或可形容為進入一種“冷和平”的階段。
丁樹範告訴美國之音:“美中這種戰略競爭關係,從川普時期所開始的這種關係已經是回不到過去,所以某種程度它的確是一種冷和平,雙方面都盡量避免衝突、戰爭,可是雙方必須要努力地去透過增強自己的國力、透過增強自己的外交關係等,來壓倒對方。”
丁教授說,雖然中國的姿態看起來仍很強硬,但近期多位中共高層透過接見美國商界人士,包括微軟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或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又或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出席近期的兩岸論壇時的對台談話,在他看來,都出現政策微調的跡象,雖然部分分析人士將中共對商界的拉攏視為是“以商逼政”的伎倆。
布習會象徵意義大於實質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Oh Ei Sun)則說,布習會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未來兩國重啟溝通,官員互訪,包括中國外長秦剛回訪美國,美國財長、商務部長接續訪華,都是可期的,但兩國能否做出緩解緊張關係的實質舉措,還有待觀察。
胡逸山說,布習會後,美中兩國緊張關係的冰山一角或有些微融化,但海面下的冰山恐仍深不可探。他說,拜登政府面對來自兩黨鷹派的壓力,不太可能對中國讓步,而中共為維持統治權威,也不可能對美國示軟,因此,兩大強國未來只能透過對話,管控衝突,不讓雙方的對峙升級。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基於各種的原因,包括它要維持統治的權威,那麼它對外的姿態也必須是持續地強硬,起碼它要讓它的國民看到,它對外的姿勢是非常地強硬,所以讓步的可能性,我看也是不大的。這兩個大國之間對抗的姿態應該是我們要慢慢接受的一個現實。(美中)只能夠盡量地使得衝突不太會擴大化,以及這個衝突不會升級為,比如說,使用核武器等等。”
沈丁立:美中關係趨勢向好
位於上海的國際關係學者沈丁立雖然也對美中關係持悲觀以對,但他說,布習會讓兩國嚴峻的關係出現“好的的趨向”。他告訴美國之音,去年底的中美元首巴厘島峰會是兩國關係的第一次融冰,今天的布習會則是第二次融冰。雖說如此,但他形容,美中關係“還是很冷”,去年底拜習會後的溫度只達30度,但今年2月的間諜氣球爭議又讓兩國關係降到20度,而今日的布習會則讓兩國關係回溫至25度,他希望,年底在舊金山的元首峰會若成行,兩國關係或可進一步升溫。
沈丁立說,布林肯此次訪華,已經“是按照雙方最好的方案進行了,雖然從內容上來講,象徵性比較大。不過,中方列出了未來關係發展的穩定性、可預見性和建設性”,也新增了工作組,就是希望美中關係穩定地改善,不再繼續惡化,這也符合美國追求“護欄”的期待。他說,即便在最棘手的台灣問題上,只要美國明確不支持台獨,美中兩國都有迴旋和合作的空間,因為他說,中國也不急著馬上統一或武統台灣。
中國網民多負面看待布林肯訪華
不過,對於布林肯此次的訪華行,中國民間展現的敵意似乎頗深,網民透過微博留下的負面評論和挖苦諷刺居多數。
一位名為瑟蘭佩佩的中國網民竟留言形容布林肯是乞丐,她寫道:“要飯的來了,聽聽他打算怎麼要飯?”
數位中國網民則是顯露好戰心態,有網民留言稱:“最好談崩了,是時候開戰了,等不及了。”
也有人湧入美國大使館的微博官方帳號留言稱:“你們的軍機軍艦不跑到我家門口磨刀霍霍,就不會誤判!要打儘管放馬過來,又不是未打過!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但少數中國網民仍期待美中兩國可以重啟友好關係。一名位於江甦的中國網民留言稱:“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
另一名位於北京的中國網民則附和布林肯的話稱:“應在所有問題上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以減少誤解和誤判的風險”,溝通總比不溝通好。 ”
美中交惡,錯在美國?
雖然布林肯此次順利訪華,但中國官民幾乎口徑一致,把美中關係交惡的責任單方面歸咎在美方身上,並不斷地給美國劃紅線。
據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6月19日上午在會晤布林肯時說:“中美關係陷入低谷,根源在於美方抱持錯誤的對華認知,導致錯誤的對華政策。”
王毅要求美方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取消對華非法單邊制裁,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打壓,不得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他還說,在台灣問題上,“中國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美方必須真正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定的一個中國原則,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明確反對台獨。”
除了劃紅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和中國網民還嚴詞抵抗任何要中國改變其立場的呼籲或論述。
知名的華裔中國問題專家、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教授裴敏欣早於6月16日就於彭博社發表題為《中國最好聽聽布林肯的表述》的評論。裴敏欣認為,北京必然會抵制布林肯訪華時的任何表述,但中國“正在犯錯”。他說,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都不如美國,根本不具有“緊張關係升級的主導權(escalation dominance)”,因此,只要美國以軍事或非軍事方式拉高衝突,解放軍只會面子大失,因為根本沒有相對應的反擊力。
他還說,中國一昧對美採取邊緣策略(brinksmanship),也就是“升級衝突態勢直到準戰爭邊緣,以說服對手屈從的一種戰略”,將付出高昂代價,因為美國還可以對華祭出的制裁還很多,包括金融制裁,中國若不回到自制、“謹慎和務實”的基調,未來吃虧的恐是自己。
對於裴敏欣的論述,華春瑩6月17日帶頭在社交媒體反駁為傲慢。她稱:“這篇文章就是脅迫...... 如果中國和美國之間發生意外的軍事衝突,它不會是由中國採取挑釁行動。”
華春瑩還嚴詞警告:“任何人想在毫髮無損下傷害中國,這是癡心妄想,中國......會毫不猶豫地捍衛自身合法正當權利。”
華春瑩的說法獲得中國網民一面倒地支持。
對此,上海學者沈丁立認為,這是兩國互不信任下所展現的敵意。他說,他不認為裴敏欣的論調傲慢,也不認為布林肯是來教訓中國人,他因此呼籲中國人理性思考,因為,他認為布林肯訪華有“聽取中國意見和傳達美國觀點”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