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 促中國匯率市場化

  • 袁野

拉迪在香港演講

中國政府不久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近期的中國經濟制定了“穩”字當頭的戰略部署。但有美國學者指出﹐隨着中國進入高速增長後期﹐政策調整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匯率市場化和金融自由化。

美國著名中國經濟學者﹑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日前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高速增長後期﹐金融自由化是幫助中國完成經濟轉型的關鍵。

*出口型增長空間 越來越窄*

拉迪是在日前應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邀請來校發表演講時說這番話的。他指出﹐中國過去30年靠資本控制、利率管制和固定匯率換來的出口型增長空間越來越窄﹐為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鬆綁﹐是中國必須突破的瓶頸。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最近預計﹐中國今年第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會落到9%以下﹐明年可能會進一步跌至8.5%左右。這個估計甚至低於一些國際組織的預測。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拉迪認為﹐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轉型和維持較高速度增長的必經之路﹐但過低的存款利率已經成為捆綁內需的枷鎖。一般而言﹐低利率會刺激消費。但中國的情況是﹐存款利率太低反而導致家庭儲蓄率越來越高。

他說﹕“我的看法是﹐中國大陸的很多家庭是“目標儲蓄者”。這些家庭給自己設定了儲蓄額度的目標,不達目標就一直存下去,所以存款利率偏低,反而會讓中國人增加儲蓄去彌補收益缺失。”

*存款利率偏低 不利經濟*

拉迪認為﹐由於存款利率偏低﹐再加上中國普通消費者投資渠道有限﹐致使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房地產投資雖然近年來帶動了GDP增長﹐但有跡象顯示﹐房地產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正在減弱。

來自中國的經濟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人住房投資占GDP7%,去年,已經超過10%。

既然低利率的負面作用已經如此明顯﹐中國央行為甚麼仍然長期堅持低利率政策﹖

*出口與通脹 一對矛盾*

對此﹐拉迪認為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央行肩負的保證出口和控制通脹這對自相矛盾的使命。拉迪說﹐央行用大量人民幣回收外貿創匯,以此防止人民幣過度昇值﹐然后再通過發行央票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回收人民幣剩餘流動性﹐以此控制通脹。

過去一年多時間裡﹐中國央行連續十幾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儘管最近微幅下調﹐但存準金率仍在20%的高位。按照規定﹐商業銀行的儲備金必須存入央行。

拉迪指出﹐無論是發行央票﹐還是提高存準金率﹐央行都必須為此支付利息。為壓低自身舉債成本﹐央行故意將利率設定在過低水平。

*隱性負擔 轉嫁給消費者*

他說﹕“我的解釋是﹐中國央行為了儘量壓低收回流動性的成本﹐把商業銀行存入央行的儲備金利率維持在很低的水平。為了讓商業銀行繼續盈利﹐央行又允許商業銀行把存款利率上限設在更低的水平。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中央銀行把隱性稅收負擔轉嫁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又把這個負擔轉嫁給了普通消費者。”

今年7月﹐中國央行將一年期存款利率小幅上調25個基點﹐升至3.5%。當月﹐中國消費物價指數則達到6.5%的峰值水平。此後雖稍有回落﹐但中國目前的實際利率仍為負值。

隨着中國經濟面臨減速和轉型的壓力日益迫切﹐利率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但也有中國學者指出﹐中國央行目前執行的低利率政策的主要原因並非追求出口導致的結構失衡﹐而是由於美聯儲的貨幣寬鬆政策。他們認為﹐中美之間利差過大﹐將導致更多熱錢流入中國。

*讓市場決定資本價格*

不過﹐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迪認為﹐中國應該考慮逐步放開利率,讓市場決定資本的價格。這樣,不僅普通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會相應增加﹐央行在宏觀調控的時候,也可以動用價格型的利率工具,而不只是依賴數量型的存款準備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