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在會見來訪的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時回顧了台灣從接受美國援助到後來積極援助他國的歷程。馬英九總統重申了對外援助的3項原則。
*美援作用 援外之功*
台灣總統馬英九12月2日接見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署長拉吉夫‧沙赫(Rajiv Shah)時表示,台灣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接受美國援助,金額達到15億美金,對台灣很有幫助。後來台灣開始對非洲國家提供農業技術援助,之後逐步發展援外體系﹐從受援國變成援助國。例如今年﹐台灣人關切日本震災,提供了兩億多美元的援助,居各國之冠,使臺日關係更友好。
中國大陸有不少人把台灣的經濟發展歸功於美國援助。而馬英九指出﹐美國援助台灣大約歷時15年﹐在1965年就停止了。
*以援會友 但停止金援外交*
台灣在失去聯合國席位之後﹐邦交國銳減。
馬英九說:"在我們外交工作相對孤立的情況下,外援是我們能跟國際社會保持良好互動,增進友誼最好的方式。"
不過馬英九也強調,他上任後主張援外工作要堅持“目的正當,程序合法以及執行有效”等3原則,否則往往帶來許多無法預料的困擾,被認為是金援外交。
過去有一個時期﹐臺海兩岸競相用對外援助來爭奪邦交國﹐有些小國利用這種競爭來謀利。有學者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呼吁北京和台北明智果斷地結束代價高昂、造成資源大量流失的外交戰,靈活務實地達成默契和諒解。
*外交休兵 台海和平*
馬英九上臺後實行他競選時的政見“外交休兵”,其用意是希望在促進外交時不與中國大陸摩擦,不從事金援外交競爭。不過這種“外交休兵”被反對黨譏諷為“外交休克”。
星期五﹐馬英九表示,他這3年多來努力改善與大陸的關係,在台海之間也看到和平,他希望將這種和解延伸到國際社會,成為台灣安全的重要助力。
拉吉夫‧沙赫是奧巴馬政府中訪台的層級最高的官員﹐也是1979年美國和台灣斷交以來首位訪台的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