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前夕﹐美國總統奧巴馬受到日益增多的國內壓力﹐敦促他與胡錦濤會晤時強調中國人權問題。
美國國會兩黨32名眾議員1月14日聯署一封致奧巴馬總統的信﹐敦促他在與胡錦濤會面時﹐“把臭名昭著的中國人權作為一個關鍵議題來討論。”
這封由長期關注中國人權的共和黨眾議員弗蘭克.沃爾夫﹑民主黨眾議員詹姆斯.麥克葛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杰西.杰克遜與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成員﹑共和黨眾議員丹.伯頓等重量級國會議員起頭寫給奧巴馬總統的信中說﹕“中國總在吹噓經濟持續增長與經濟融入全球體系﹐但同時卻拒絕承認並執行包括人權在內的普世標準。”
*32名眾議員致函奧巴馬*
32名美國聯邦眾議員在聯署信中以中國政府為抵制劉曉波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的所作所為來說明以上結論。該信說﹕“中國政府厚顏無恥的企圖強迫其他國家抵制這次典禮﹐同時對中國人權活動人士和劉曉波的家人發起鎮壓行動。”該信還說﹐奧巴馬總統在劉曉波獲獎時表示﹐劉曉波獲獎一事“提醒我們﹐中國的政治改革還沒有趕上時代的步伐﹐每一個男人﹑女人和兒童的基本人權都必須獲得尊重”。
32名聯邦國會眾議員在信中向奧巴馬總統建議向胡錦濤主席提出多項要求。其中有﹕釋放包括劉曉波﹑陳光誠和熱比婭的兩個被囚禁的兒子在內的所有政治犯﹔中國需要承認並尊重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使用互聯網的權利﹐停止實行審查制度﹐釋放因為行使言論自由被拘留和囚禁的幾十名記者與網絡作家﹔中國需要實行並尊重法律﹐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保護維權律師不受打擊報復﹔中國需要尊重宗教自由﹐包括藏人和維吾爾人在內的其他少數民族的宗教權利﹔中國立即停止向咯土穆的蘇丹政府出售武器﹔中國遵守其簽署的1951年聯合國《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和《1967年協議書》﹐停止執行遣返北韓難民的政策。
*美國要為普世價值吶喊*
這封聯署信提醒奧巴馬總統不要忘記他自己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並在獲獎時發表的演講詞中表示﹕“美國要永遠為人類追求普世價值的渴望而吶喊。”該信說﹐歷史的經驗證明﹐如果這一吶喊被消音﹐變為沉默時﹐中國就會把沉默看成是膽卻和懦弱﹐因此這些議員敦促奧巴馬總統要以堅定﹑清晰的聲音代表美國人民﹐要中國對其糟糕的人權紀錄負責﹐並要求中國改善人權。
就在32位聯邦眾議員致信奧巴馬總統的當天﹐奧巴馬總統宣佈﹐2011年1月16日為宗教自由日﹐呼籲全體美國人民在這一天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宗教自由﹐並稱這是美國的自由賴以存身的關鍵基礎。奧巴馬總統在宗教自由日聲明中承諾﹕“我的政府將繼續捍衛美國和全世界的宗教自由。”
“對華援助協會”是總部設在美國的一個弘揚中國國內宗教自由的人權組織。會長傅希秋表示﹐1月17日是美國為紀念著名民權活動家馬丁.路德.金而設定的聯邦假日。傅希秋呼籲人們重溫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他說﹐除了劉曉波﹑高智晟和陳光誠等人之外﹐在獄中的另外一位人權衛士胡佳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他呼籲奧巴馬和胡錦濤會談是不要迴避人權話題。
*學者呼籲強調政治價值觀*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資深顧問與日本項目負責人麥克爾.格林和“新美國安全問題研究中心”的訪問研究學者丹尼爾.克里曼1月16日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敦促奧巴馬總統在與胡錦濤主席會面時需要明確表明﹐中國必須在國內建立更大的透明度與自由度。
文章說﹐美中兩國政府尋求建立積極﹑合作和全面的關係﹐這沒有任何不妥。但是﹐奧巴馬總統不應當迴避強調美中有着極大分歧的領域--政治價值觀。這不僅是美國國內政治的治理問題﹐也是隨着中國崛起﹐美國的一項長期戰略議題。
文章從過去150年的歷史以及日本和德國崛起給世界帶來戰爭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的現狀﹑所作所為和領導人思維。文章認為﹐在沒有法治和政府善治的保障下﹐中國突然民主化後蛻變成無良的民主國家和戰略更具不確定性國家的風險。
文章認為﹐美國需要跟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強調有意義的信心建設取決於透明度和政府與鄰國的參與分享﹐而不是北京強調的過了時的“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文章說﹐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可能讓美中關係更加緊張﹐但是﹐如果華盛頓不斷對中國領導人表示美國的期望﹐保持與想法相同的國家的合作﹐繼續與北京保持積極的關係﹐這些緊張都能化解。
克里曼的文章警告說﹐如果繼續認為經濟融合和外交參與就能確保中國的和平崛起﹐將會帶來很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