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傳媒曝光中國公派留學生“忠誠協議” 旅歐學人談“告密文化”帶到海外

香港親民主活動人士黃之鋒在德國洪堡大學對學生們講話。(2019年9月11日)

德國媒體近期曝光了中國公派留學生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簽訂的協議內容,協議要求公派留學生“不得從事有損祖國利益與安全的活動”,同時需要向大使館彙報情況。瑞典等國媒體亦有發現此類協議的存在。媒體報導引發了歐洲政界和部分高校的關注,已有大學表態將停止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合作,批評人士指出此類協議的存在損害了大學自治以及言論、學術自由。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歐洲傳媒曝光中國公派留學生“忠誠協議” 旅歐學人談“告密文化”帶到海外

德國之聲和德國媒體CORRECTIV聯合進行的調查報導指,在德留學的中國公派留學生受到中國當局的嚴密監控,獲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的學生需要簽署協議,並有義務向中國大使館彙報情況,違反協議者將受到處罰。該報導指,德國已有多所高校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建立了合作關係,一名簽署協議的中國留學生表示,他不敢在德國參加示威活動,其他中國留學生也表示了對中國當局監控的恐懼。

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是直屬中國教育部管理的單位,負責中國公民出國留學和外國公民來華留學的組織、資助、管理。目前大多數中國公派留學生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提供獎學金,獎學金涵蓋海外高校錄取的中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費用。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有合作關係的海外院校錄取中國公費留學生,全部費用由中方承擔,不佔用外方學校自身的科研經費,因此這種合作方式受到海外院校的歡迎,部分院校更提供專門名額錄取中國公派留學生。近年來,中國公派留學生名額更多向理工科傾斜,更有歐洲院校發現部分中國學生具有軍隊院校背景,這增加了歐洲國家對中國學生的疑慮。

留學生的擔保協議

除德國外,瑞典等國也發現中國留學生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簽訂的協議,一些大學因此終止了與中國的合作協議。公派留學生與中國當局簽訂的協議內容主要包括,學業完成後必須回國服務兩年,獎學金獲得者必須要有兩名中國公民作為擔保人,擔保人應長期在中國境內居住,單次出國不得超過三個月,配偶不得作為擔保人。如果獎學金獲得者違反協議內容,擔保人將承擔連帶責任。

協議還規定簽署人在留學期間“不從事有損祖國利益和安全的活動”,“留學期間應服從駐外使(領)館的指導和管理”,定期彙報學習和研究進展。簽署人在畢業返回中國服務兩年期滿,這份協議才算履行完畢。

協議要求獎學金獲得者不得無故中斷學業,否則居住在國內的擔保人將承擔賠償責任。今年年初,瑞典隆德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因學術表現不佳,校方建議停止學業,而該留學生因與中國當局簽署協議,擔憂中斷學業會讓家人惹上麻煩,協議內容因此曝光。瑞典隆德大學、烏普薩拉大學等知名高校在瑞典媒體報導後聲明未來將結束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合作。

居住在德國的政治學者張俊華上世紀80年代到德國留學,張俊華表示鄧小平執政時代中國留學生回國比例較低,相對現任領導人習近平而言,當時的中共領導人心胸較為開闊。

“鄧小平心胸就比較開闊一些,他早就說過,哪怕你1%的人回來,就對中國多少是有好處的。但是習近平的想法就不一樣。習近平想法就是說必須保證出去一個回來一個,是我出錢的,出現了這種寫保證書的現象。 這個保證書不僅要自己擔保,同時還要家裡的人一起擔保等等,更是中國的黑社會傳統、共產黨的地下黨特點,可以說直接有關聯的。”

荷蘭的中國留學生Emma表示,留學生與中國當局簽訂獎學金相關的協議並非新鮮事。Emma表示,她擔心簽訂協議後自身會受到一些限制,而沒有選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獎學金。Emma說,一旦協議簽訂就意味著必須聽從中國當局的指揮,國外院校也有中國公費留學生竊取技術的擔憂,特別是在跨學科研究,留學生有可能接觸到更多領域的信息,洩密的風險更大。

Emma:“比如說我作為一個自己留學出來的學生,當時我可能也有公費留學的選項,當時大家討論的時候就說這個叫做賣身契,意味著對面付了你所有的錢,但是你之後做的所有事情,你也得對對方負責。這個就被認為是賣身契,不然對面可以隨時給你切斷,甚至有些情況下你是要賠款的。”

“告密文化”帶到海外

中共現任領導人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當局加強了在高校的意識形態管控,一些教師因為在課堂內或社交網站上表達個人觀點遭到舉報而被調離教學崗位乃至革職。胡溫時代因觀點不同動輒舉報的行為曾長期被人不齒,近年來高校學生信息員制度再度“發揚光大”。

自去年中共二十大以來,中國國內出現多起罕見的抗議活動。從推特用戶彭載舟在北京海淀四通橋打出反習橫幅引發強烈震撼,到中國各大城市反對“清零”政策的抗議,均有海外中國留學生的響應。儘管在歐洲的中國留學生處於擁有言論自由的社會,留學生指“小粉紅”舉報的風險無處不在,很多人仍然擔憂身份洩露導致在國內家人成為當局的報復對象。

留學生Emma表示,“小粉紅”留學生將中國的“告密文化”帶到海外引發的寒蟬效應已經相當明顯,中國公費留學生也有可能被鼓勵舉報他人,導致留學生群體內人際關係缺乏信任,參加抗議活動者擔心被“釣魚”。在課堂上,特別是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在課堂發言或表達觀點時擔心更多。

“我自己在傳媒課上面,討論到中國的審核制度問題,我只是很客觀公正的講一講,立刻就有中國留學生出來以非常激烈的態度駁斥我,態度激烈到非常接近情緒發洩,然後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道德指責,而不是常規學術討論了。然後我因此就感到很不安全,即使他不一定是背後會舉報我的人,我立刻跟老師講,這個情況讓我感到不安全,以至於老師在下節課上講,你們每一個學生在課堂裡面發言,就必須只留在課堂裡面。誰再敢對外傳播,尤其敢對於大使館傳播的話,我們學校會採取措施,一直要到這種程度。”

張俊華在德國和法國高校有多年任教的經歷,他對美國之音分享了與中國留學生交流的個人經歷。張俊華說,大多普通的留學生可以輕鬆交談,往往交流的話題也不受限制,而獎學金對個人自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牽制,更有中國公費留學生在威脅向學校舉報其言論。

張俊華表示:“有一次講課的時候呢,有三個中國女學生。 那個時候就我講世界政治,其實也多少也講到了中國政治,其中講到中國的特供制。 三位女學生當中的其中一位就站起來,跟我說張教授,我是共產黨員,你說的東西我們認為是錯誤的,你有沒有證據來證明你的東西。我說可以,我可以提供給你,第二天呢,我是提供給他們了。後來其他兩個學生也跟我說我們是共產黨員,三個都是共產黨員。 後來我才了解到,就是這三個都是從使館得到的獎學金。”

張俊華補充說:“既然是使館教育處主管他們,那麼使館教育處肯定也對他們有一定政治上的要求,那麼在他們政治上的要求,就在我的課堂上體現出來了,這個對所謂“反華”言行就要做抵制,這就是他們做的一種表現,而其中一個更糟糕,最後還跑到學校去告我的狀。當然在西方大學這種告狀不像中國的大學。”

技術洩密的擔憂

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對於中國學生的簽證審核開始收緊,對於STEM專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學生行政審查更加嚴格,來自中國國防軍事院校的學生赴美留學簽證被大量拒簽。與此同時,歐洲對中國學生簽證政策較為寬鬆,不少知名高校仍向中國學生敞開大門。

德國之聲和媒體CORRECTIV在去年的調查報導還顯示,自2000年年初到2022年2月,歐洲高校和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的學者之間展開近3000個合作項目,這項調查的焦點指向中國軍方的最高學府——國防科技大學,其中大約2200份發表論文有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的參與。

報導指出,2020年以來中國學者申請德國簽證需要經過背景調查,不過這一背景調查流於形式,很多中國學者的研究領域具有軍民兩用性質,處於“灰色地帶”。

居住在德國的學者張俊華表示,中共目前仍然沒有擺脫“地下黨”的性質,官方可以將具有軍事院校背景的學者可能包裝成普通院校的學者送往國外。

“中國打的情報戰和間諜戰一直是用群眾戰爭的方式來進行的。那麼什麼叫群眾戰爭?就是把每一個中國公民都看成可能為我們這個情報工作的對象,不管你是哪個領域的。”

中國的國家情報法在2017年開始實施,該法律規定任何組織和公民都應當依法支持、協助和配合國家情報工作,保守所知悉的國家情報工作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