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在經歷近三年的疫情封閉和隱居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自10月中旬中共二十大打破慣例連任第三任總書記和軍委主席,為未來無限期統治鋪平道路以來,正式會晤了來自各大洲的至少26位國家或政府首腦,展開了新一輪的“魅力攻勢”,塑造自己的務實一面。
在出席11月15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及隨後的在泰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期間,習近平會晤了多國領導人,包括美國、法國、日本、新西蘭、新加坡、澳大利亞、意大利、韓國、南非等等。
華盛頓郵報週日報導,即便在中國20多個城市及近百所高校上個週末爆發大規模反封控抗議,甚至喊出要“習近平下台”的口號之後,習近平的“魅力攻勢”仍然沒有停頓。
在北京市民舉行抗議之後的多個小時,習近平11月28日在幾公里之外的北京人民大會堂為到訪的蒙古總統烏赫那·呼日勒蘇赫舉行歡迎儀式。
12月1日,當警察在各地上門約談和搜捕曾參加上週末示威的抗議者的同時,習近平在北京會晤了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呼籲中國與歐盟和平共處。
報導說,習近平這一新的姿態是從疫情期間中國展示的非常具有好鬥性的“戰狼外交”風格的轉變。這一跡象表明,中國自毛澤東以來最強調意識形態的領導人,也能夠變得務實,試圖修復損壞的國際關係,改善受損的國際形象。
報導援引清華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劉江永的話說,“世界在改變,中國在改變。如何防止戰略誤判和不必要的國際關係緊張及沖突,是中國外交現在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報導說,不過,中國官媒所稱的“習外交”基本上還是要與美國及其盟友競爭,鞏固在國內的政權合法性,減少國內動盪和國際上四面樹敵,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的崛起鋪平道路。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中國問題資深分析師蕭嫣然(Amanda Hsiao)表示,“習的務實轉向是為自身利益的,意在加強中國謀取其長期目標的地位。中國仍視自己在與美國進行長期的鬥爭,但是目前緩解緊張,可能暫時性的,能幫助北京長期與華盛頓競爭。”
在中國基本上與外部世界隔離的近三年的疫情期間,中國官員對針對中國的批評,包括在在病毒溯源及傳播上的作用、對新疆維吾爾及其他少數民族穆斯林大規模迫害、對香港民主支持者的鎮壓、對台灣越來越具有攻擊性的軍事威脅,以及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支持等等,都以一種好戰性的姿態予以回應。
報導說,疫情期間,習近平只與外國領導人進行電話或視頻交談。今年9月,他第一次“冒險”出國,訪問哈薩克斯坦,並參加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
今年11月上旬,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到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呼籲兩國求同存異進行合作。他在隨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也是反復重复這一論調。
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學者馬瑞欣(Neysun Mahboubi)說,“在巴厘島的習近平不是戰狼。戰狼外交更激烈、憤怒和尖刻。這種戰狼姿態看來確實讓人感到中國在全球較量的舞台上處於下風。”
報導表示,無論如何,習近平在國際場合語調上的變化不太可能真正地減少衝突的潛在可能,除非中國有實質上的政策變化。而中國仍堅持對熱點議題的立場,包括在台灣問題上仍堅持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如果必要將以武力統一,仍堅稱對幾乎整個南中國海宣稱擁有主權,並不斷加強在這一區域的軍事化進程。
康奈爾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說,“習的觀點實際上是針鋒相對。如果你介入,他們也將介入。如果你想揮拳猛擊,習也將揮拳猛擊。我們可能回望,將巴厘島看作是一個變調點,可能音調開始變平,不會那麼快地加速超衝突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