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效應台灣熱議義務兵延長役期

台灣士兵在高雄的一個軍事基地進行軍事表演。(2021年1月6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俄烏戰事效應台灣熱議義務兵延長役期

俄烏戰事陷入膠著狀態,但對抗強權的效應和精神卻在台灣發酵。面對中國日益升高的武嚇,台灣輿論開始熱烈討論是否該將徵兵制的四個月義務役期恢復為一年,對此,台灣政府未表態反對。分析人士認為,台灣官方如果能夠挾民氣延長兵役,對於強化戰力或有幫助,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檢視軍事訓練內容。他們說,如果不從根本的訓練科目改革抓起,就算回到一年期的兵役也是浪費時間。​

俄羅斯於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後,讓飽受中國威脅的台灣人也“感同身受”,開始嚴肅面對自身防衛事務,於是,恢復徵兵制逐漸在台灣社會形成主流輿論。

民意轉向台灣人支持延長役期

根據台灣媒體《TVBS新聞網》3月7日公佈的一項線上投票結果顯示,高達78%的台灣網民贊成延長義務役的役期,其中20%認為應該延長到一年,而支持延長到兩年的網民則高達41%。

面對民意疾呼恢復徵兵制並延長役期,台灣官員也聽到了。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多次對外表態,他不排斥恢復徵兵制,而且早在國防部內編組人員進行相關研議;而台灣內政部長徐國勇週一(3月14日)更正面表態贊成。他說,只要國家可以永續安全發展下去,個人一年的時間又算什麼?

在野黨時代力量的立委邱顯智和王婉諭更進一步主張,台灣應將義務役的受訓時間從目前的四個月恢復至一年,並審酌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需要,將女性也納入多元形式的義務參與,擴增整體戰力。

台灣原本根據憲法,自1949年起,對所有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實施義務役徵兵制,而且役期長達兩年。不過,自2000年後,台灣跨黨派的政治人物不斷開出縮短兵役的競選支票,短短十年內,義務役役期於2009年直接砍半到只剩一年。2018年末,一年的義務役期更正式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役期一路縮短的結果,不僅台灣軍隊的兵源不足,“戰力”更是不斷受到質疑。

少子hua衝擊台灣軍隊兵源漸缺

目前,台灣軍隊的兵源採“徵募並行”制度,以招募到的專業志願役士兵為作戰主力,約16萬餘人,另外,每年徵召8萬餘名役男,接受四個月的基礎軍事訓練,完訓後儲備為後備軍人。

台灣的立法院法制局去年底曾警告,部分戰鬥單位官、士、兵的編現比,也就是編制數和現員數的比率低於八成,而且每年都有高比率的志願役士兵提前離營,戰備力和役男士氣明顯低落。因此,若要冀望僅服役四個月又缺乏完整軍事技能訓練的短期役軍人“都有足夠的作戰能力”,無疑是緣木求魚。

此外,台灣日益嚴重的少子化現象,也讓軍隊兵源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峻。立法院法制局評估,台灣至2039年將只有56,000名合格役男,除非役男的從軍率能達到21.25%,否則難以滿足國防人力需求,因此建議軍方應恢復徵召一年義務役士兵。

美學者:廢除徵兵制台灣鑄大錯

美國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資深研究員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美國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資深研究員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今年一月在接受台灣《天下》雜誌專訪時也曾指出:“台灣犯的最大錯誤,是廢除徵兵制。”

福山表示,台灣不夠重視自我防衛,而且面對中共武力犯台的威脅,很多台灣人只想靠美國協防,但這是個很大的謬誤。如果台灣人不願為了保衛自己國家而犧牲生命,就沒有美國人會願意為台灣犧牲,美國不會為一個“不為自己而戰的國家”而戰。

除了高漲的民意,軍事專家也認為,台灣的兵役改革過了頭。

台灣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新加坡、韓國、以色列為因應周邊的安全威脅,都規定役男需服兩年或以上的義務役。但台灣面對解放軍的文攻武嚇,卻只要求役男服役四個月,完全看不到自衛的決心。他說,只要兩岸一開戰,台灣根本沒有資格要求美國等其他國家幫我們打仗。

台灣前國防部長蔡明憲

蔡明憲認為,四個月的兵役無法達到軍訓的成效,也不符合作戰需求,役男更難以成為有效的戰鬥士兵。他說:“(四個月)太短,四個月你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步槍兵。我們那時候三八式步槍(訓練)就四個月。四個月出來,你也沒有戰場的經驗,要作戰還是不足的。”

蔡明憲分析,俄烏戰事已經讓台灣人民覺醒並得到教訓,民意也顯示多數人支持延長兵役至一年或更長。他認為,過去台灣疏於提倡全民國防和全民防衛,不過現在台灣年輕人常常說“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當國家有需要了,年輕人就該挺身保家衛國。

台灣前立法委員林濁水上週五(3月11日)在一場國防改革公聽會上也疾呼恢復徵兵制。他指出,過去20多年來,從兩位前台灣總統陳水扁到馬英九,再到現任總統蔡英文,都為了選票考量而推動全募兵制,而他們所任用的歷任國防部長也只會為總統的政策辯護,忽略了軍中的主流意見仍反對廢除徵兵制。

台灣“厭兵”情結

台灣前立法委員林濁水

林濁水分析,台灣社會普遍有“厭兵”情結,一來是因為戒嚴時期軍人成為威權統治的打手,二來是因為統治權貴階層爭相搞特權,讓子弟逃避兵役,所以多數台灣人都不想當兵,而政治人物也迎合民意,朝逐年縮短義務役役期的方向改革。

林濁水說:“到現在國防部長會鬆動,一定是我們總統覺得不得了,80%(支持延長役期)的民調出來了。為了選票才來改變固然令人遺憾,但是總是好事。”

林濁水錶示,前蘇聯解體後,歐洲國家紛紛由徵兵制轉為募兵制,但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瑞典和立陶宛率先恢復了征兵制。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曾考慮要恢復徵兵,德國最近的民調也轉向支持恢復徵兵制。這些都不是第一線接壤俄羅斯的歐洲國家,但他們都願意恢復徵兵制,反觀台灣站在第一線對抗中國,廢除全民皆兵的徵兵制實在毫無道理可言。

林濁水認為,三任總統已經讓台灣虛擲了20年的歲月,走上募兵的寃枉路,但如今面對日益緊張的台海局勢,蔡英文不妨善用民氣,毅然扭轉20年來的錯誤,領導國家走上正軌。

儘管民意對恢復徵兵制有所期待,但是軍事專家也提醒,不是役期越久越好。一支軍隊的戰力高下,最終要看的還是訓練內容是否紮實。

專家:役期長短是假議題訓練紮實才是關鍵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基本步兵訓練至少要三個月,下部隊再銜接訓練兩個月,然後入營服役三到六個月,才能訓練出有戰力的士兵,因此,如果真的要規劃延長役期,不超過一年對國家整體效率最好。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

蘇紫雲告訴美國之音:“參酌歐洲民主國家,我覺得一個比較理想的平均值就是在9到12個月之間,這樣的考量,第一個是比較符合國家安全需求,而且兼顧役男的生涯規劃。”

蘇紫雲說,台灣如果要維持現行的四個月軍事訓練役也未嘗不可,但最好能配合教育制度的改革,讓役男在上大學前就先服完四個月的兵役,並在寒暑假期間再接受教召,加強基本教練。

他認為,四個月的訓練若精實,也可以打造出合格戰士。他說,以全球戰力最強的美國陸軍為例,一個合格戰鬥兵只需經過十週訓練,就可以對輕兵器、機槍、手榴彈和槍榴彈的操作,駕輕就熟。此外,瑞士的役期是18週,相當於四個半月,其實跟台灣很接近,但是很少有人會質疑瑞士軍隊的戰力。

蘇紫雲強調,役期長短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台灣必須革新軍中僵化的訓練,摒棄表演性質的刺槍術或形式主義的射擊訓練,要讓受訓的役男覺得學到東西、有所收穫,延長役期才有意義。

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

位於高雄的軍事專家、中山大學亞太英語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持類似的看法,他表示,役期長短只是假議題,俄烏戰事若告一段落,或許台灣對兵役的討論熱度也就消退了。而且他說,如果拉長役期只是為了訓練出更多能在最後階段的城鎮戰與解放軍交戰的步槍兵,也不見得符合台灣的作戰規劃和整體國防。

林穎佑說:“國防部其實需要的是一個整體通盤的規劃,就像打、裝、編、訓一樣,你要打什麼樣的戰爭?你要什麼樣的武器?你等到要用到步槍兵上場的時候,你已經打到什麼時候了?那我們要打到那樣的程度嗎?”

林穎佑認為,台灣不一定要做到全民皆兵,或是進部隊拿槍才能保家衛國,讓部分菁英走入社會,一樣能對戰事做出貢獻。例如,飛彈轟炸市區後,需要有人清理瓦礫堆,也需要有人指揮交通,儘速恢復物資補給線。因此,只要人人各司其職,而不是人人都爭當步槍兵,這樣或許才更貼近所謂的全民國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