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重整計劃出爐 中國半導體“彎道超車”策略失敗

紫光集團的科研人員在北京的研究中心工作。(2016年2月29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紫光重整計劃出爐 中國半導體“彎道超車”策略失敗

曾是中國芯片“國家隊”的清華紫光集團(Tsinghua Unigroup)去年底爆發債務違約危機,今年7月遭法院裁定破產重組後,終於在上週五(12月10日)確定由北京建廣資產管理 (Beijing Jianguang Asset Management) 聯手智路資產 (Wise Road Capital) 所組之財團接盤,並制訂了旗下7家企業的重整計劃。

對此,部分觀察人士說,紫光這個曾經瘋狂灑錢收購芯片同行的“併購狂人”所留下的債務“一塌糊塗”,未來的重整將是“龐大的工程”,但基於半導體業的戰略重要性和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紫光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不過,分析人士建議中國,記取紫光的慘敗教訓,放棄在半導體發展上不循正軌、妄想“彎道超車”的策略。

紫光集團週一(12月13日)公告,已經和建廣等戰略投資者簽署《重整投資協議》並向法院提交了重整計劃草案。

根據財經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週二(12月14日)引述債權人所透露的訊息顯示,智路建廣財團所提之重整方案對紫光資產的估值最高,也打算投入高達600億元人民幣(96億美元)的現金,清償債務。紫光債權人可在現金加股票,以及三年、五年或八年留債的三種方案中任選一案。若順利達成協商,最終可望實現95%至100%清償率。

不過,紫光董事長趙偉國週三(12月15日)發布聲明,反對此一重整方案,因為他認為該方案將造成700億人民幣以上的國有資產流失,已經向中共中紀委等部門實名舉報。

紫光甫進入重整,就紛擾不斷。對於重組後的前景,部分分析人士也都不表樂觀。

紫光破產重整 中國“芯碎”

位於台北的資深創投人士、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紫光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母校清華大學的校企,也是十足的國營企業,有“政府品牌”和中國芯片國家隊的面子問題,而且趙偉國瘋狂舉債大併購後留下的債務“一塌糊塗”,所以未來的重整將是個“麻煩且龐大的工程”。

在趙偉國主導下,紫光在2014-2020年間,巨資收購了20多家不同類型的芯片公司,包括展訊通信、銳迪科微電子以及長江存儲等。其中,長江存儲在NAND閃存技術上具有一定競爭力。趙偉國還一度揚言要買下台灣的晶圓大廠台積電和IC設計公司聯發科。

不過,舉債擴張卻讓紫光負債累累,並於去年底爆發債務違約的危機。據債權人截至11月中的清算,紫光的總債務累計達1426億人民幣,雖然帳面總資產還有約3000億人民幣。

黃齊元說,紫光的最大敗筆在於缺乏半導體技術和管理不佳,因此,交棒智路等戰略投資人或可重新建立起管理制度,而且基於半導體的戰略重要性,北京已打算砸10兆人民幣來發展半導體產業,再加上中國未來是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可能與5G、電動車和互聯網等產業垂直整合,打造出完整的生態系。在此前提下,有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還有市場和生態系的優勢,未來紫光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不過,位於南台灣台南的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和位於台北的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林宗男則相對悲觀。他們認為,紫光已經在與國際一線芯片大廠的競爭中敗下陣來,雖然仍擁有一些次級技術,如長江存儲的NAND閃存技術,但在財務相對受限的前提下,未來的競爭力很難再有重大突破。

李忠憲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政府基本上是不會放著讓它(紫光)倒,無論如何也要名義上讓它繼續能夠存活下去,然後順便繼續去呼嚨中國人民說,他們還是在晶片(芯片)上面有競爭力,有繼續在研究。”

林宗男也同意,紫光不會倒,但也只能“苟延殘喘”地活著。

美國圍堵 中國芯片自主遭“鎖喉”

他說,隨著美國等民主國家加速推動6G的發展,而且聯手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祭出黑名單制裁中企並圍堵中國的科技崛起,中國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從西方國家輕易騙取到“科技紅利”,因此,紫光等中企和中國的科技產業未來恐逐漸走下坡。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八月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也曾指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設限,祭出‘單邊的小院高牆’策略和多邊的俱樂部策略(意指美國總統拜登結合國際盟友打群架的陣線),已經增加了中國在科技領域進行國際合作的困難。”

對於紫光的破產,李忠憲說,則證明了中國在半導體發展上不循正軌累積技術實力,只想“彎道超車”的策略是行不通的。

李忠憲說:“中國就是想要彎路超車,不腳踏實地,我覺得這個是中國人的問題,就是它發展產業,不用比較正常的手段,基本上證明是失敗的。如果這一點沒有辦法去克服,只是多砸錢,恐怕效益是有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也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紫光等半導體中企“以工程師的方式進行資本投資,內容很多元,但沒有沉澱到高精尖領域,沒有沉下心來攻克尖端技術難關;為了多元化,他們不斷地舉債,從而資產越來越重。”

盤和林拒絕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作進一步評論。

半導體“彎道超車”難

針對中國企圖在半導體發展上“彎道超車”美國等領導品牌的策略,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聯合首席執行官梁孟鬆就曾於8月直言:“在晶片製造業方面,不存在所謂的彎道超車和跳躍式前進。”台灣籍的梁孟松先前曾任台積電的資深研發處長。

對此,黃齊元也說,半導體業在技術和管理制度上都有一定的學習曲線要慢慢累積,就像練武功一樣,不可能從一段馬上跳級到十段,因此,很難彎道超車。不過,他說,雖然在半導體技術上落後,但中國有人、有錢,還有市場和生態系的優勢,或許有機會可以縮短和美國的差距。

黃齊元說:“像5G,像雲計算,電動車,還有這個互聯網的高運算平台,這些最大的市場都是在中國大陸,所以中國大陸如果說要想要追上來的話,只要把這些的應用的生態系跟這個半導體結合,就是不要把半導體落單,但是跟整個的應用生態系結合,做一個垂直整合。我覺得不能說彎道超車,但是縮短和美國之間的差距,不是沒有可能的。”

對於所謂的“彎道”,位於台北的科技顧問烏凌翔將其定義為“技術變遷”,例如從真空管變成電晶體的技術或從電晶體升級為積體電路的機會。

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以目前半導體的理論或技術基礎都沒有出現什麼大變遷,也就是沒有什麼大彎道之際,中國要追趕上美國,可能會拖很長的時間。烏凌翔表示,中芯是中國芯片產業的龍頭,目前在14奈米芯片量產上仍步履蹣跚,嚴重落後台灣晶圓大廠台積電好幾代,因為台積電已經在量產4奈米芯片,試產更先進的3奈米芯片,以及積極研發2奈米芯片。

黃齊元判斷,中國在半導體發展上落後美國至少五到十年。不過,他說,中國基於材料的優勢,未來在第三代半導體上或可異軍突起,超越美國。

中國突破契機:第三代半導體

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中,第一代半導體是“矽”,第二代半導體是“砷化鎵”,第三代半導體則是“碳化矽”和“氮化鎵”,具有較穩定的特性和較佳的能源轉換,一般用於高頻率或高功率的元件或特定領域,但電機專家說,第三代半導體無法完全取代前兩代的矽晶圓半導體。

台灣大學的林宗男告訴美國之音:“未來的世界,矽晶圓還是會佔蠻重要的(地位)。所謂的第三代無法取代矽晶圓的設備,可是在一些特殊的應用,中國政府的半導體是有可能成功,因為它的製程比較低階的,有可能因為國內市場夠大,它有可能自給自足。”

受到美國的圍堵,目前中國在高階芯片的製造和供應上已經被嚴重“卡脖子”。分析人士認為,就算中國有心“閉門造芯”,自主研發出高階芯片的製程,也因為買不到荷蘭商艾司摩爾(ASML)所生產的光刻機而生產不出高階芯片。美國禁止艾司摩爾向中國出售這類含有美國科技、用於高階製程的深紫外光(EUV)光刻機。

一般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圍堵策略相當成功。不過,觀察人士指出,美國國內現有兩股互相矛盾的勢力可能拖累美國壓抑中國半導體崛起的進度。

烏凌翔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國內其實有兩股力量,政治方面的考量角度,可能壓抑中國的崛起,要能夠讓它的半導體產業落後,可是,美國的企業還想賣他們的產品給中國大陸。在這兩股力量之下,要能夠把中國半導體壓抑到什麼程度,可能不是那麼快的。”

對此,台大電機系的林宗男也說,美國商界可能成為中國突破美國政府芯片封鎖的破口,因此,拜登政府必須堅定抗中立場並提出對策,才能化解這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