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向經濟學人記者“開刀” 審批記者簽證涵蓋國安審查?

香港外國記者會 (資料照片)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港府向經濟學人記者“開刀” 審批記者簽證涵蓋國安審查?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記者申請延續工作簽證11月中旬被香港當局拒絕的風波持續擴大。中國外交部表示,簽證事務涉及一國主權,並強調“港版國安法”實施後,進入香港的外國記者有增無減。新聞從業員組織則擔心,同類事件會變成常態,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香港當局為何選擇向一名華裔記者“開刀”?這和“經濟學人”的編採方針又是否有直接關係,外界眾說紛紜。

申請延續工作簽證被港府拒絕的黃淑琳(Sue-lin Wong)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記者。 《經濟學人》在11月13日發表聲明,表示香港入境當局並沒有為拒絕延續黃淑琳簽證提供任何原因。

聲明對香港當局的決定表示遺憾,認為外國傳媒進出對香港維持國際城市地位至關重要,促請香港政府繼續容許外國傳媒採訪。

香港外國記者會11月5日公佈一項調查顯示,84%受訪記者表示,國安法實施超過一年以來,感到工作環境不斷惡化 (美國之音湯惠芸)

2013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身穿”清朝皇帝的龍袍,登上《經濟學人》的封面。 5年後,中國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不僅被外界質疑習近平是否想稱帝,更有人翻出這一期雜誌,感嘆《經濟學人》料事如神。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悉尼科技大學中國學副教授馮崇義對這個封面記憶猶新。

悉尼科技大學中國學副教授馮崇義。 (馮崇義提供)

馮崇義說:“它(《經濟學人》)並不是那麼注重時政。它的中國報道是學術性比較強的分析報道。它最近對一些政治議題有很多比較‘猛‘的評論,可能讓中國覺得冒犯。習近平剛上台之際。《經濟學人》的封面為習近平換上清朝皇帝服裝。最近也評論了習近平上台後一直搞‘國進民退’,就是對私人經濟的打擊,把政治和經濟連在一起說。按照中共的紅線,評論它的製度如同影響它的政治安全。”

黃淑琳遭“開刀”與華裔背景有關?

據了解,成為焦點的黃淑琳持澳大利亞國籍。馮崇義估計,她之所以成為港府“開刀”的對象,一定程度上與華裔背景有關。

馮崇義說:“她(黃淑琳)可以說是一個替罪羊或者犧牲品。(為的是)警告這個雜誌,還有給西方一個訊號:我們生氣了,要懲罰你了,控制你的言論,讓你考慮考慮是否修改編輯方針,不再批評中共。中國政府是很種族主義的政府。如果她(黃淑琳)是洋人或歐洲血統。它會更謹慎一些。這個人剛好又是華裔,它打壓起來更肆無忌憚。”

事件曝光後,黃淑琳已離開香港。她在個人社交平台對無法繼續在香港作出報導表示遺憾。根據《經濟學人》網站,黃淑琳主要報道中國大陸及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新聞。據悉,她也曾在路透社及金融時報工作,在2019年期間曾報道香港反送中浪潮。

由於香港當局沒有對外解釋,到底黃淑琳過往有哪篇報道或者哪些行為觸動了當局紅線,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馮崇義說:“如果明細劃了紅線,這樣威懾力反而小了。這個線劃下來,然後大家守界限,就沒有理由拒絕,沒有理由開除。它故意保持這種模糊狀態,隨機性的一個動作。誰都可以變成它的打擊對象,然後就可以起到震懾作用。香港實施國安法後,把所有的問題全部當成安全問題,全部納入國安範疇管轄。香港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安全就play safe(謹慎行事)。香港每況愈下。港府當打手幫中共維穩。”

至少4名外媒記者被拒續簽證

黃淑琳是港版國安法2020年7月生效後,至少第3名簽證被拒的外媒工作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同年7月簽證不獲續批,一個月後,香港自由媒體(Hong Kong Free Press )的外籍編輯尼可拉斯(Aaron Mc Nicholas)則在送出申請近半年後,獲通知被拒。更早之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亞洲新聞主編馬凱於2018年(Victor Mallet)被拒續發簽證。被港府視為“港獨”份子的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曾在香港外國記者會召開講座,當時的主持就是馬凱。

香港時事評論員楊健興告訴美國之音,這些個案涉及的都是享負盛名,在財金界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媒體。港府把它們的記者擋在門外是最差的對外宣傳。

楊健興說:“它們都是在國際上有公信力而且專業的新聞機構、特別是《經濟學人》跟金融時報是國際金融界很有聲望的媒體。 香港也好中國大陸也好都希望透過媒體把中國故事或者香港故事說好。這次港府沒有解釋就拒絕了一個工作簽證,對中國和香港政府的形像都不太好。”

楊健興說,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近年急劇惡化。由於黃淑琳是澳大利亞國籍,不能排除北京利用黃淑琳向澳大利亞發出警告的可能。他相信,香港入境處審批外國記者工作簽證已加入國家安全審查,包括向駐港國家安全公署諮詢意見。審批外媒簽證已不再純粹是香港內部事務。

中國外交部:簽證體現一國主權

在北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週一(11月15日)回應外媒提問時強調,簽證事務是一國主權。香港特區政府有權依據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就簽證申請作出決定。

趙立堅表示,港版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社會重回安定,法律體系更加完善,香港居民及所有媒體記者享有包括新聞自由在內的各項合法權利和自由。港版國安法實施後,進入香港的境外新聞媒體及從業者有增無減。截至4月,駐港外媒總共有628名持工作簽證。外籍員工相較去年同期增加98人,增幅18.5%。經濟學人一年來在香港外籍員工人數上升22%。

趙立堅說,希望有關方面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客觀公正開展涉港報道。

時事評論員楊健興則認為,趙立堅的說法矮化了“一國兩制”的“兩制”。

楊健興說:“‘一國兩制’下,中國中央政府授權香港特區政府處理出入境的問題,包括工作簽證。這樣的說法模糊了‘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下香港當局處理出入境的權力。”

週二(11月16日)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被媒體要求回應黃淑琳事件。她表示不評論個別個案,卻以她自己曾被美國拒發簽證入境為例,強調批核簽證屬於任何一個政府的自主權。

林鄭月娥說∶“譬如作為香港行政長官,我申請美國簽證被拒絕,雖然我會提出質疑,但美國政府有自主權和決定權,簽發簽證是入境處處長考慮每個個案的情況,決定會否批准、延續或者施加任何條件,我們不會評論個別個案。”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朱家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有些事情也不用說的太明, 外界會猜到其中隱含的信息。審批有依據並按照程序,或許問題出自申請人過去的言行與工作範圍和簽證性質不符。不獲審批工作簽證人士需要反思以前曾做過什麼事、 發表了什麼言論。他說,污衊港府“侵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人權”是危言聳聽。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在2019年“反送中”抗爭中進行採訪活動。 (陳朗昇授權使用)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反駁朱家健的言論。

陳朗昇說:“現在不是‘父母官’的年代。入境和簽證涉及政策問題。有沒有可能叫人去反思你自己做了些什麼。這完全反映了中國大陸一些人士的思維與社會脫節。”

香港記者協會表示,香港當局就黃淑琳事件的回應完全無法消除社會疑慮。既然港府多次表明,新聞自由在香港受到保障,理應清楚交待。

香港記者協會更擔心這並非個別事件,而是收緊外媒報道。若無故拒絕延續駐港記者簽證成為“常態”,外媒或另覓亞洲其他城市作為總部,香港多年來建立的“亞洲國際都會”品牌勢必褪色。

陳朗昇說:“香港是金融和資訊中心。很多歐美傳統著名媒體都在這裡設立亞太地區總部。(這次事件)讓人懷疑,這個亞太地區資訊中心一百多年來的新聞自由傳統能否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