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暑期中文課程撤出中國遷台 台灣盼學風自由吸引更多外籍生

資料照:台灣大學校園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哈佛暑期中文課程撤出中國遷台 台灣盼學風自由吸引更多外籍生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暑期中文進修計劃“哈佛北京書院”,明年起將從北京轉移到台北,並改名為“哈佛台北書院”。根據哈佛大學的規劃,目前預計有60名學員將來台參訪、學習中文。對此,分析人士預期,美中關係持續惡化的前提下,未來更多美國學校可望與台灣學校達成華語教學的合作。他們說,擁有“學術自由”優勢的台灣,可把握這個機會,透過外國學生將“台灣故事”傳遞給國際。

哈佛大學學生刊物《哈佛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10月初報導,原先與北京語言大學(北語大學)合作設置的“哈佛北京書院”暑期中文進修計劃,將在2022年改與台灣大學合作,開設為期8週的華語課程,名稱也會改為“哈佛台北書院”。

北語大學疑似刁難 禁止慶祝美國國慶

哈佛華語進修課程主任劉力嘉(Jennifer Liu)對《哈佛紅報》表示,該書院之所以要從北京遷往台北,是因為北京的協辦方北語大學近來在提供教室和宿舍問題上,疑似故意刁難。例如,她說,北語大學不打算為外籍學生提供單獨宿舍,而是將他們分發到兩個條件不同的宿舍,或是讓學生們一起住到酒店。

劉力嘉說,參加“哈佛北京書院”的學生們往年都會在7月4日美國國慶這天舉辦小型派對,大家團聚吃意大利薄餅、唱美國國歌,但是從2019年開始,北語大學就禁止哈佛師生在當天舉辦國慶相關的聚會,不准唱歌、也不准慶祝。

資料照: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小鎮的孩子們參加慶祝美國獨立日的街頭活動。 (2015年7月4日)

她認為,北語大學之所以變得這麼不友善,與中國政府對美國機構的態度轉變有關。不過,北語大學隨即透過微信公眾號反駁,校方稱劉力嘉的言論與事實嚴重不符,並強調正與對方進行核實與交涉。

根據北語大學的官網資訊顯示,2005年北語大學和哈佛共同成立“哈佛北京書院”,十餘年來,有超過一千名哈佛、耶魯大學及其他常春藤盟校學生參加這項暑期華語進修計劃,但去年及今年的課程則因為疫情而取消。

分析人士認為,取消“哈佛北京書院”、改設“哈佛台北書院”,這樣的轉變其實反映出來的就是美中關係惡化下,促成美台關係的提升。他們說,緊繃的美中關係短期內看不出來有和緩的跡象,儘管中國官方試圖將哈佛的最新決策淡化為單一事件,不過美國的華語課程未來從中國轉往台灣,將會是新的趨勢。

中國淡化哈佛項目撤離 台學者預期美大學跟進

對此一學術事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於10月13日的例行記者會表示:“中方一貫歡迎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進修,高度重視保護留學生的合法權益,積極回應留學生的合理關切和訴求,中方反對任何將人文交流政治化的做法”。而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則說,這是普通的校際交流項目,僅一個合作項目不能執行下去,不值得大驚小怪及渲染。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哈佛上海中心(Harvard Center Shanghai)主任柯偉林(William C. Kirby)也澄清,哈佛在中國的多數機構仍如常運作,並無撤出的計劃,而北京書院的異動只是後勤問題所致。他強調,現在哈佛大學還不需要全面退出中國。實際上,哈佛仍在尋求各種可能性,以深化其與中國的合作。

位於台北的台灣師範大學華語系主任蔡雅薰

位於台北的台灣師範大學華語系主任蔡雅薰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中交惡連帶影響到兩國的語文教學和學術交流,這從孔子學院陸續退場就可以看出端倪。她認為,哈佛大學將暑期中文進修計劃從北京轉往台北不是單一突發事件,可以視為孔子學院退場的後續事件。

2020年8月,美國國務院將管理美國境內各孔子學院之經營的“孔子學院美國中心”列為“外國代表機構”。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更稱孔子學院佯裝成文化語言機構,但實質為“由中國資助成立、來進行全球影響力和文宣工作的工具”。根據全美學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的統計,2017年4月全美共有103間孔子學院,但是到了2021年7月,全美只剩下41間孔子學院,其中9間也已經預定要關閉。

蔡雅薰指出,台灣和美國去年底簽署《台美教育倡議》,凸顯台灣在中文教學的重要角色,並力求擴大台灣在這方面的影響力。她說,有了國家戰略層面的支持,台灣教育部也更願意補助經費,促成台灣10所大學與美國21所大學合作,將提供外籍生到台灣學華語,並從台灣選送華語教師到海外任教。而這次“哈佛台北書院”的誕生就是這項計劃的產物,未來台美之間大學的交流項目將陸續增設。

蔡雅薰說:“哈佛北京書院變哈佛台北學院就是一個‘標誌’(指標)一樣,就是說,如果台灣的大學跟美國大學合作,慢慢地我們台灣就會看到很多美國很好學校的學生來到台灣。不是只有跟美國,台灣的大學還會跟加拿大、跟英國合作。”

美國官方應對中國崛起 中文人才需求孔急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

台灣教育部全球華語專案辦公室計劃協同主持人、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透露,約在五、六年前,美國國防部、國務院轄下的華語班就嘗試轉移到台灣來上課,雖然從比例上來看並不算多,但是這代表美國政府已經開始懂得透過課程的轉移來分散風險。

周湘華告訴美國之音,十幾年前掀起“中國熱”,美國很多大學開始成立漢學系或是開設華語課程,那時候很多學生搶著念,然而自從美中關係急轉直下後,招生情況也變得不太好。他指出,一般美國學生是為了市場考量而學習華語,但是當美國出現跟中國脫鉤的跡象,甚至嘗試阻斷中國的供應鏈,自然會降低民間學習華語的意願。

不過,周湘華指出,美國政府從國安角度出發,要了解中國這個對手就需要學中文,因此,對中文人才的需求反而更大、更急迫。只是,美中之間的交流遇到阻礙,那麼美國人要學中文,台灣就成為最好的跳板。

周湘華說,不論是《台美教育倡議》的簽署或是哈佛北京書院的異動,兩者都是美中對抗下的一系列結果。他說。只要美中對抗的趨勢不變,就會有更多美國學校跟進哈佛的作法,找台灣合作。

周湘華說:“其實在大陸的學校對美國學校配合度很高,但是為什麼劉(力嘉)教授會講宿舍也不給方便、也不給慶祝國慶,那是因為大陸的政治氛圍改了,大家會寧左勿右,基層的人也怕得罪哪邊政治不正確,寧可做過頭,所以導致他們(哈佛)的不滿。”

學術自由優勢 台灣高調歡迎哈佛

相較於北京的低調,試圖切割教育和政治,台北則是高調歡迎哈佛的到來,並高舉“學術自由”的旗幟。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說,台灣民主自由體制、社會多元蓬勃發展,將可使美國青年學子對台灣及華語世界有更深入的體認與了解。她說,只有在沒有言論審查的自由環境中,學生才能有最好的學習成效。台大校方也表示,希望在台大的自由學術氛圍中,為優秀的哈佛學員奠定穩固的中文根基,同時藉由與台灣學生的課外互動,提升台大學生的國際視野。

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陸梅吉(Margaret Lewis)

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陸梅吉(Margaret Lewis)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則解析,當維護“學術自由”在中國變得越來越艱難,反而突顯出台灣的重大優勢。她預言,中國官方的態度若不改變,華語課程轉往台北的趨勢就會持續,哈佛不會是最後一個做此決策的學校。

陸梅吉曾在90年代居住在中國長達四年,她今年初接受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邀請、來台擔任訪問學者。她坦言,看到美中教育交流“斷線”,確實感到有點難過,因為身為一個漢學學者,能夠在兩岸學習、生活,都是相當可貴的經驗。

陸梅吉說:“正是因為兩地都住過,這讓我意識到今天的台灣和今天的中國有多麼不同。作為一個人權關注者,我很感激台灣有強大的公民和政治權利,在這裡看到抗議是很常見的事情。自由是我非常珍視的價值,不幸的是,如今中國的人民卻無法享受到。”

台灣師範大學華語系主任蔡雅薰也說,台灣是個自由的社會,很容易獲取各種資訊,儘管只是短期的語言學習,但是當外籍學生來到台灣,會慢慢感受到台灣人的思維,而她相信,作為教育者,只要守護這塊自由的沃土,今日札下來的根,未來某一天就會茁壯,為台灣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說好台灣故事

蔡雅薰說:“如果台灣有更多大學去做這樣的連結,可能五年、十年(以後) ,它就會不一樣,因為這些過來學的(美國)人,可能他以後變成了一個參議員(或是)企業(的 領袖)。”

淡江大學華語中心主任周湘華則認為,台灣的優勢在於擁有自由的思想、民主的素養與多元價值,形塑出在地的生活樂章,這就是“台灣故事”。他說,當權者不用設想既定目標,也不用太過矯飾,只要外國學生願意來台灣生活,自然而然就會對台灣產生好感。

不過,周湘華也提出警告,對於美台學術交流的提升,台灣不應過度自滿,也不應藉此過度刺激中國。他說:“高興一下就好,不用刻意貶低它(中國),也不用刻意宣傳美台關係多好,因為現在美台關係變好,都不是源自於台灣的能力,而是源自於美國的善意,這是不安全的,你沒有具備這個能力去享受這個善意是危險的。”

周湘華強調,台大的國際華語研習所實力堅強,才能爭取到哈佛的合作,但是台灣想要爭取到更多國外大學的合作,除了善用當下的趨勢外,也要展現出自己具備能成為華語教學重鎮的資格。他說,華語教學的最大市場在海外,台灣有沒有能力輸出,甚至在海外設立教學據點,這才是一流實力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