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決定將知名的“哈佛北京書院”暑期中文進修計劃從北京移到台北,並改名為“哈佛台北書院”,提供美國學生到台灣大學學習繁體中文、參觀故宮和體驗書法、象棋、包餃子等文化活動。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台灣的民主自由體制可以讓美國的青年學子對台灣及華語世界有更深入的體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反對任何將文化交流“政治化”的做法。做為美國學術界的領頭羊,哈佛大學的這項決定是否可能引發骨牌效應?繼各國紛紛關閉“孔子學院”之後,中共以文化交流作為包裝的意識形態輸出是否再次踢到鐵板?美中近來在經貿領域釋放出“重新掛鉤”的積極訊號,但在其他各個領域的“脫鉤”為何仍在持續?台灣在美中相關領域脫鉤的過程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兩岸究竟哪一邊可以讓外國學生學習到真正的中華文化?人權組織“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與政論作家陳破空深入分析。
哈佛暑期中文項目從北大移到台大,北京稱這只是普通交流項目不必大驚小怪。不過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相信,北京對美國學術重鎮哈佛大學仍然十分看重,對此舉引發連鎖效應會感到擔憂。
楊建利:馬曉光(國台辦)說不必大驚小怪,中國政府對這件事情心裡還是有點忌憚的。因為哈佛有指標作用,是美國的教育重鎮。中國的孩子和家長對哈佛是趨之若鶩,想盡辦法把孩子送進哈佛,沾點兒仙氣。所以這種舉動會帶來可能的連鎖反應,這是中國政府比較擔心的。趙立堅說的不要把文化交流政治化,我們都知道政治化的不是別人,無論在哪個領域的交流,政治化的首先是中國政府。不光是中國,甚至在美國的一些項目,比如說孔子學院,本來應該是個純粹的語言學校,結果充斥著政治議題,不讓你談某一種禁忌的話題,這本身就是中國政府把文化交流政治化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美國高等學府與主流媒體紛紛將交流項目與駐點人員從北京撤出移到台北,政論作家陳破空指出,習近平處心積慮打壓台灣,但他加緊管控思想言論反而加速文化上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陳破空:網民稱習近平為“總加速師”並非浪得虛名。就在兩岸關係和文化轉進中,他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實際上他本來不需要這麼做的,但是他以為這麼做有利於鞏固共產黨政權,有利於鞏固他的權力。這麼做看到大量的轉進,這就像敦刻爾克大撤退,或者1949年國民政府大撤退一樣,看到這個文化大撤退。文化大撤退在中國大陸往外撤。共產黨把“一國兩制”砸了,把香港砸了。原本紮根香港的媒體比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很多媒體和文化機構很多都往台灣台北轉進。看到兩岸軟硬實力的對照。中國以為它強起來了,它有硬實力,但是軟實力確實他的弱點。台灣雖然小,但是是民主國家,它有軟實力,所以硬實力雖然比不上中共,但是硬實力是它的強項。 ……習近平的主觀意圖是要一黨專政、一人獨裁,客觀效果就是中國被掏空,不僅外媒被驅趕,中國的國內媒體也被牽制。 ……我現在不擔心台灣做得好不好,我只擔心台灣以後會忙不過來,台灣需要總動員,孔子學院要被全面代替,台灣任重道遠,台灣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