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兩宗涉外暴力事件 學者:民間交流不該因此蒙上陰影

美國大使館外排隊簽證的中國人(資料照)。

在四名美國大學講師6月10日在吉林遭人持刀攻擊後,6月24日在蘇州又發生一宗中國人持刀砍傷日本公民的案件。短短兩週內兩宗針對外國人的惡性事件,是否會讓新冠疫情之後重啟的中外民間交流再次陷入停滯?專家認為,在這兩宗事件的動機被完全弄清楚之前,不應過度渲染這些事件對民間外交的影響。

“偶發事件”

6月10日,四名來自美國艾奧瓦州康奈爾學院(Cornell College)的大學講師在吉林一家公園遊覽時,被一名持刀男子砍傷。吉林警方在11日晚間表示,來自吉林市龍潭區的55歲男子崔大鵬與其中一名美國教師發生碰撞,隨即揮舞菜刀對四名教師發動攻擊。

傷者之一是艾奧瓦州眾議員亞當·薩布納(Adam Zabner)的兄弟大衛·薩布納(David Zabner)。他在接受艾奧瓦公共電台訪問時表示,警方告訴他崔大鵬是無業者,並說他“最近運氣不好,我們的人剛好撞到他了,所以他決定做出他採取的那個反應。”

吉林警方並沒有對此案再發表任何聲明。中國外交部在一次例行記者會上將此次事件定性為“偶發事件”,並沒有對此案再做進一步的說明。

康乃爾學院在發給美國之音的聲明中說,四名教師中,有的回到美國與家人團聚,有的繼續他們此前安排好的夏天旅行計劃。

在這起事件發生兩週後的6月24日,一名52歲的持刀男子在蘇州距離一所日本人學校一公里處的公交站台持刀傷人,造成兩名日本人輕傷,而校車上的中國籍女乘務員胡友平挺身而出。她被砍傷,經搶救無效後離世。

據網易報道,這名持刀男子是近期從外地來蘇州的無業者。 “手握刀刃,或許是生活不如意,或許是憤世嫉俗。”

中國外交部6月25日稱這是“偶發事件”,並對此表示遺憾。根據共同社的報道,目前警方也正在對這名男子的犯案動機展開調查。

美國賓州大學美中關係未來計劃(Penn Project on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主任、中國法專家馬瑞欣(Neysun Mahboubi)對美國之音說,他認為這樣的惡性暴力事件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不過中國政府的處理方式應有所改進。

“我認為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中國政府的錯,但是我認為他們對最初的回應不夠高明負有責任,”他透過電話對美國之音說。

“你理應,一非常透明,二非常快速的對此表達關切。你可以想像,如果他們能迅速表示道歉,譴責這些事件,並且公開展示一個非常透明的過程來了解發生的事情,這或許會對我們對它的公開討論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他解釋說。

目前,中國官方除了表示這兩起事件都是“偶發事件”,警方正在對犯罪動機進行調查外,並沒有對此過多說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6月28日的記者會上對中國籍空服員胡友平去世表示哀悼,但並未回答事件調查最新進展的問題。同時,毛寧再次批評了日本排放核廢水的做法。日本從去年8月開始向太平洋排放經過過濾處理的核廢水,此舉雖然受到了國際原子能總署的首肯和監督,但一直遭到中國激烈的反對,並加劇了中國民間對日本的抵觸情緒。

仇外言論?

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星期二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針對四名美國人被砍傷的事件,“我們得到的有關犯罪動機的訊息不夠充份,我對此不滿意。

伯恩斯大使在訪談中也指責中國政府言行不一,背後煽動反美情緒。他說:“我來到這裡兩年多,對中國政府竭力詆毀美國,歪曲美國的社會、歷史和政策感到擔憂。這種事每天都在政府掌控的所有網路上發生,網路上的反美情緒很強。”

自從前總統特朗普上台美中開始貿易戰後,兩國關係急速惡化,並在新冠疫情期間陷入冰點。雙方政府的互不信任,加上民眾在新冠期間停止交流,使得兩國人民對對方的好感也急劇下降。

華盛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顯示,81%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評價,包括43%的美國人對中國持非常負面評價。而2023年1月《當代中國事物期刊》(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的報告則指出,75%的華人受訪者對美國持負面態度。

賓州大學的馬瑞欣認為,目前的大環境解釋了為什麼這些惡性事件受到如此大的關注。

“它們恰好發生在美中人文交流脆弱的時刻,因此它們的重要性可能會被放大,這是自然的和可以理解的,”他說。

日本前駐澳洲大使山上信吾(Shingo Yamagami)發推文說,不應輕視這兩起事件。

“大衆不禁要問,戰狼外交的語言以及中國當局對仇外行為的寬泛譴責是否導致了這一結果,”他在推特上寫道。

網路上一些網友也有類似的看法。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改變,宣傳機構不改變,以後刀槍不入的會越來越多,”一名網友說。

“煽動民族主義、煽動仇日、煽動仇美的社媒輿論氛圍是有責任的,受盅惑的腦殘一旦遇到極端困境就容易幹出捅刺老美、老日等惡行,”另一個網友寫道。

不過,英國知名公共外交學者任格雷(Gary Rawnsley)對美國之音說,他認為這些屬於偶發暴力事件,不應當完全與網路上的仇外情緒關聯起來。

“我認為中國有義務與美國大使館合作,向美國大使館提供充分的建議和資訊。但我認為,如果這一切都與外交語言、政界人士可能使用的一些更具民族主義的言論有關,那有點太過了,”他說。

任格雷目前是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社會與政治科學院院長及公共外交學教授。

“在我們了解這些襲擊的全部動機之前,我認為我們不應過於擔心。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這些事件如何被用於政治目的,”他補充道。

“舊金山願景”蒙上陰影?

“舊金山願景”是中方提出的新熱詞,也就是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2023年11月於加州舊金山舉行峰會,承諾重啟兩國關係,並增強兩國人民的互動。

新華社當時引用習近平的話說,“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他並承諾為人民之間的交往提供便利。

此後,美中兩國重啟高層政經對話。雙方航班也逐漸恢復。不過跟在美國的中國學生相比,在中國學習生活的美國人少之又少。

根據美聯社的報導,目前美國有30萬中國留學生,而在中國大學學習的美國人僅剩700人,而10年前這個數字還是兩萬5千人。

目前,美國國務院對中國的旅行警告為三級,即要求美國公民”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理由是任意執行當地法律並有錯誤拘留的風險(包括出境禁令)。

不過,美國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4月曾表示,美國正在考慮放寬針對其公民前往中國的警示。他當時在一次活動中說,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溝通管道在幾個月的高度緊張後已基本恢復正常。

賓夕凡尼亞大學的法學家馬瑞欣在新冠疫情旅行禁令解除之後已經幾次去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他告訴美國之音,在中國他整體感覺安全,也很高興能重新前往與中國法學界的同事交流。不過他談到,與過去相比,目前的政治空間收緊,一些學者對於”紅線“在哪並不清楚。

“中國的體制正在展示或發出訊號,歡迎外國學生和學者回來,但他們是否願意讓我們進行我們習慣的那種探究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而學者能夠進行這種探究是很重要的,”他說。

這位學者說,他所關注的是,去中國只是要證明我們在那裡是不夠的。

“我們去那裡是要去學習,去做事情的,所以如果中國政府只是讓我們去,而又對我們能學習什麼施加限制,那麼這也不是真正的令人感到鼓舞,”他補充道。

公共外交專家任格雷則認為,在民間交流領域,政府的參與越少越好。

“我不知道政府在民間交流方面能夠發揮什麼作用,” 他說。 “當涉及到民間關係、民間外交時,政府的參與度應該會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