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究竟會不會改變對中國和台灣的關係?

  • 燕青

台灣駐維爾紐斯的台灣代表處擺放的台灣與立陶宛旗幟。 (2022年1月20日)

立陶宛現任總統、並且有望獲得連任的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日前在接受立陶宛媒體採訪時提出改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這再度引發外界對立陶宛對中國和對台灣外交政策走向的關注。不過,熟悉立陶宛的外交人士說,鑑於立陶宛的政治體制和權力架構,外交政策並不是總統一人能決定的。同時,立陶宛副外交部長埃吉迪尤斯·梅魯納斯(Egidijus Meilūnas)在接受美國之音書面採訪時表示,立陶宛珍惜與台灣在眾多領域的合作,並將繼續擴大雙邊合作。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先前報導,尋求連任的瑙塞達5月7日稱,台灣在立陶宛設立的“台灣代表處”應該改名為“台北辦事處”,以穩定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 “雖然原則上歡迎(台灣)在立陶宛設立這樣一個‘代表處’,但在穩定對華關係的背景下,我認為有必要更改其名稱。”瑙塞達說。

瑙塞達一個人說了不算

不過,就算瑙塞達現在決定更改“台灣代表處”的名字,也並非易事。立陶宛的憲法規定,外交政策是同時由總統和內閣,即總理以及外交部長等官員決定的。

保守黨黨魁、立陶宛外長加布里埃柳斯·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執掌的外交部,在台灣以及與民主國家結盟問題上的立場,依然堅如磐石。

5月6日和7日,來自美國、歐洲和印太地區的共30個國家代表在立陶宛舉行了“抵禦經濟脅迫2024”會議。蘭茨貝吉斯在會議上呼籲建立民主國家聯盟來對抗(來自中國的)“經濟脅迫”。蘭斯貝爾吉斯的祖父是立陶宛走出前蘇聯佔領、再獨立後的國家重要領導人。

立陶宛總理,也在角逐總統職位的因格麗達·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e)也是親台灣的立場。根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希莫尼特近日在接受波羅的海通訊社(BNS)採訪時表示,台灣駐立陶宛辦事處的名稱是台灣人自己選擇的,因為他們“根據國際法原則,擁有這樣做的道義上正當的權利”。

她也告訴BNS,立陶宛大多數決策者已經意識到,立陶宛強迫台灣更改辦事處名稱既不明智又無用。而瑙塞達本人在最近的外交政策辯論中也支持這樣的立場。她說:“如果他的立場發生變化,那將是令人驚訝和難以理解的。”

瑙塞達前後不一致

可是,這並不是瑙塞達第一次前後不一致。根據彭博通訊社5月7日的一篇報道,瑙塞他最近曾將中國稱為“威脅”,因為它與俄羅斯結盟。

2022年1月,瑙塞達也曾說過,立陶宛政府允許台灣以“台灣”而不是“台北”的名義在該國設置代表處,是一個“錯誤”。他還抱怨說,他整個過程中既沒有被諮詢。

不過,他的說法當時就遭到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的反駁。蘭茨貝爾吉斯說,這件事“每一步”(every step of the way)都有徵詢總統的意見,而且總統本人就包括代表處的名稱等所有事宜都表示了支持。

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田中光5月13日接受台灣中央社訪問時表示,瑙塞達先前的表態或許是選舉上的一種語言。另外,台灣方面表示,如何稱謂駐立陶宛代表處是雙方中方之間達成的共識,希望各方能夠“向前看”。

不過,熟悉立陶宛外交的人士告訴美國之音,如果保守派聯盟在定於今年十月舉行的下一屆議會選舉中失去多數席位,左翼政黨得以組閣的話,那麼,台灣代表處何去何從,或許會成為一個問號。

2021年,正是因為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而非“台北”的名義在立陶宛設置辦事處,而受到來自中方的大規模政治、經濟打壓,另外北京還降級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級別。

“我們必須了解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圖景。降級兩國關係的國家應該主動推動兩國關係‘正常化’。”希莫尼特告訴波羅的海通訊社。 “我們試圖以犧牲台灣為代價‘恢復’與中國這樣一個威脅立陶宛國家安全,並幫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的國家的關係,我們不僅會冒著損害立陶宛在人們眼中聲譽的風險,同時也會在強烈支持立陶宛立場的跨大西洋夥伴眼中也丟了面子。”

中國提供的巨大商業機會和市場被大幅誇大?

蘭茨貝爾吉斯的副手,立陶宛副外長梅魯納斯日前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書面採訪時說,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提供的巨大商業機會和市場的概念”被大幅誇大了。

立陶宛副外交部長梅魯納斯(左)、經濟部副部長庫洛基娜(右)2024年5月在首都維爾紐斯會晤到訪的美國副國務卿費南德斯。 (立陶宛外交部提供)

梅魯納斯指出,在過去五年內,中國從來不是立陶宛的一個主要出口目的地。 “即便是在中方出台一系列針對我方產業懲罰性措施之前的2020年,中國作為立陶宛的外貿出口市場,排名只在第22位。”

梅魯納斯繼續介紹說,對中國的出口,在2021年,只佔立陶宛出口總額的0.8%,也就是說千份之八;2022年,也就是中方對立陶宛實施經貿懲罰性措施之後,相關份額下降到0.2%,也就是說千分之二,對立陶宛總體經濟來說,效果甚微。 2023年一年,出口到中國的貨物比2022年大幅上漲(漲幅為82%),但只佔立陶宛出口份額的0.3%,也就是千分之三。

梅魯納斯也指出,由於中方長期以來針對外資採取的政策,所有在那裡運作的公司都面臨非常困難的市場環境,並沒有一個公平、正常的投資、運作環境,而且還要面對強制性的技術轉讓,或者是技術被竊。而之後,那些被迫轉移或被竊的技術,很有可能被用來挑戰那些將技術轉移或盜竊的外國公司在自己本國的市場,電動車就是一個例子。

梅魯納斯告訴美國之音,立陶宛民眾對於中國、包括中方對烏克蘭實施經貿脅迫的看法,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已經是向負面轉變。他說,中方被視為幫助俄羅斯逃避制裁,而且強化了俄羅斯的戰時經濟。

他說,民間有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中方不僅在用各種資訊來擴充利益,而且和其他極權政府一起,更深地潛入資訊空間,企圖顛覆、重構現行國際秩序。

立陶宛珍視與台灣的關係

談到和台灣之間的關係,立陶宛副外長梅魯納斯說:“我方珍視和台灣在許多領域的合作,尤其是高端科技領域的夥伴關係,包括生物科技、雷射產業、金融科技、綠色能源、半導體產業,等等,我們將進一步發展雙邊之間的合作和夥伴關係。”

梅魯納斯也介紹說,在中國針對立陶宛推出一系列涵蓋外交、政治、經濟領域的打壓措施之後,立陶宛得到了來自美國、歐盟和世界各地民主國家的有力援助。

他特別提到台灣方面迅速做出反應,購買被中國海關禁止入境的產品,並於2022年一月宣佈斥資兩億美元,設置投資基金,用於半導體、激光、生物科技領域的合作,並另外設置了價值10億美元的信貸,用於支持立陶宛和台灣之間的合作項目。

本月早些時候,梅魯納斯在立陶宛首都主持了以“發展韌性經濟、抵制經濟脅迫”為題的國際研討會。梅魯納斯對美國之音說,會議主旨是要鼓勵民主國家之間的友誼和協盟關係,讓民主國家之間的聯盟向縱深發展。他說:“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成效。”

梅魯納斯也介紹說,會議之後,得出幾個重要結論,其中之一是:自由貿易的相關規則只適用於自由體制國家。極權國家傾向於訴諸經貿脅迫手段,而且很可能會繼續做下去。我們需要拿出能夠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產生效力的方案來;所謂的特殊環境,指的是單靠通常意義上的法治準則,恐怕不夠。

立陶宛成功抵禦來自中國的經濟脅迫?

梅魯納斯告訴美國之音說,發展和美國之間強而有力的雙邊關係是立陶宛本屆政府的首要戰略考量之一。 “我們的戰略目標是要盡可能強化立陶宛和美國之間在政治、安全、和經貿領域的合作關係。”

他也表示,美國在歐洲和波羅的海國家(包括立陶宛、愛沙尼亞、拉特維亞)的存在,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共同安全來說,至關重要。他說,美國軍隊和北約組織的軍隊一起在立陶宛,對於打消俄羅斯侵犯的念頭來說,都是關鍵因素。

梅魯納斯也告訴美國之音說,在包括美國和其他國家盟友的幫助下,立陶宛已經成功抵禦了來自中國的經貿領域的脅迫性行為。

2021年,在中國時取消了和立陶宛之間價值大約三億美元的出口信貸後(之前立陶宛的公司和企業用這筆信貸,來購買中國產品),美國國務院和美國進出口銀行一起,同立陶宛經貿部在2021年秋天簽署了一項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並為立陶宛方面提供六億美元,用於採購美國的產品和服務項目。

梅魯納斯談到美國對立陶宛的支持時說,除了政治和外交領域的支持外,美方還加強努力,以便更多來自立陶宛的商品和農作物得以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國務院一位官員對美國之音表示,立陶宛2023年對美國的出口,比一年前增加了約20%。梅魯納斯對美國之音引言說,自2021年以來,美國一直是立陶宛五大貿易夥伴之一。

2023年一年,立陶宛出口到美國和世界各地民主國家和友邦的服務類貿易總值,佔全國全部服務類貿易出口額的90%。

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事務的副國務卿何塞·費爾南德斯(Jose W. Fernandez)日前在接受美國之音書面採訪時說,立陶宛的經歷告訴我們,每個國家都有能力抵禦來自中方的經濟脅迫。

他還說,除卻經濟和貿易領域,從更廣的意義上說,立陶宛的行動為中小規模的國家創立了一個成功建構多元國際經貿關係、不受制於威脅和各種壓力的模式。

“立陶宛在抵制來自中國的壓力方面,展現出了不尋常的領袖風範,而這一領袖風範也為他們國家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開拓了同新的、不隨意動用貿易關係作為控製手段的伙伴之間的市場准入。”

立陶宛副外長梅魯納斯從首都維爾紐斯回覆美國之音書面提問時特別指出:我們一定要記住,中國依賴民主國家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需要他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