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中國爆紅 折射中國人獵奇心態與壓抑情緒

洪昰顥以電影《周處除三害》獲得金馬獎第60屆最佳動作設計獎。(2023年11月25日)

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在中國熱映,最新累計票房已沖至全中國第二名,也創下中國票房史上台灣電影第二高的佳績。 影評人士說,中國觀眾對這部暴力犯罪影片的支持可能反映了中國人普遍的集體社會焦慮。 不少網友也直言,中國社會一連串的動盪與壓抑情緒的累積造就了《周處除三害》的爆紅現象。

由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的《周處除三害》是一部僅耗費新台幣6000萬元(約190萬美金) 製作的小成本影片,自3月初開始於中國上映後,好評不斷,廣被內地的影評圈盛讚為「現象級」的電影。 該片雖和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沾不上邊,但票房表現亮眼。 根據中國電影數據資訊網的統計,截至3月24日,已排行第二高,創下6.04億人民幣(約8,400萬美金)的累計票房佳績。

《周處除三害》劇情十足暴戾血腥

《周處除三害》劇情描述一名在台灣排行第三惡的通緝犯陳桂林(阮經天飾),為了在歷史留名,先後剷除了通緝榜排行前兩名的“香港仔”和“牛頭 ”,其中“牛頭”還搖身一變成為假靈修、真斂財團體的首領,也是靠著陳桂林的追踪和揭露,才殺光所有參與斂財的密教成員,而陳桂林最後也自首,入監領受死刑 ,成為一舉為民除三害的「現代周處」。 該片長度兩小時14分鐘,拳腳相向、槍殺毆打情節貫穿全片,被貼上大尺度、暴力血腥之作。

為什麼這麼一部暴戾十足的黑色電影可以透過中國官方的電影審核,又能得到中國觀眾的青睞?

中國網友透過微博給出各式理由,包括有網民說:“它反應了台灣群眾在黑幫和邪教下水深火熱的生活,所以(中國)審核放了一馬”,也給台灣 “立一個反面教材”;有人留言稱這部片是“以暴制暴的爽片”,似乎也反應了中國在缺乏獨立司法審判制度下,民眾對私刑正義的渴望;還有人說,看完 片尾集體槍殺那一幕,“頗有一種大掃除的爽感,讓我以往積攢下來的怨氣一掃而空。”

對於《周處除三害》映照出的中國人心,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全名的在北京的自媒體博主蘇小姐說,這部電影用小人物以暴制暴、反抗社會的故事,直 白地擊中觀眾內心的希望,因此,票房開出紅盤,背後反映的可能是中國社會普遍的集體焦慮。

常在電影社群交流觀影心得的蘇小姐表示,中國群眾普遍對司法審判程序不滿,例如,河北鄔近日發生初中生殺害同學並埋屍的駭人命案,但加害者因未成年不僅不能判 死刑,還可能獲得減刑,這讓很多人無法釋懷,更期待有人可以出面伸張正義。

另外,她說,暴力片也緩解了中國人3年疫情封控所累積的壓抑情緒,讓整個社會長期的躁動得以釋放。

蘇小姐告訴美國之音:“你哪兒都不能去,文化又嚴管,經濟也頻頻下滑,大家的神經狀態其實特別緊繃,你但凡有點什麼暴力宣洩的出口,大家都會把它無限放大。”

在深圳從事文化傳播業的韓小姐也是電影愛好者,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姓名的她則分析,電影中所有涉及“槍”的情節都代表審判,最終在男主角被處決後完成閉環,並投射到真實社會。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矢板明夫说三道四: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

《周處除三害》引出中國的全民獵奇心理?

她認為,《周處除三害》在中國之所以票房亮眼乃是因為“全民的獵奇心理”,包括該片已入圍多項獎項。

韓小姐告訴美國之音:「民眾會好奇說,小眾劇情片居然能過審?或者是暴力情節怎麼能讓廣電總局過審?加上中國對境外產制的電影上映有總數規定且限制很多 ,所以大家就是且看且珍惜。”

英國廣播公司BBC3月12日報道,北京影評人弦子認為,中國觀眾“苦審查制度久已”,因此,《周處除三害》一片體現了中國觀眾對暴力與娛樂性電影的渴望。

蘇小姐指出,中國電影審查政策一向嚴禁暴力、色情鏡頭,且必須符合「我方獲勝」或「反派是他者」的劇情設定,但近期影視作品的審查限制略見寬鬆,《周處除三害》佔了「鬆綁」時機點的優勢,雖然中國上映版較港台版仍有部分刪減。

《周處除三害》有政治隱喻?

《周處除三害》的政治隱喻也備受關注。

微信獨立時評公眾號「凱老師好」3月9日發表這部電影的十大政治隱喻,包括男主角的粉紅小豬手錶暗指小粉紅及港台同胞「心向祖國」的心願、警方與 黑幫等電影角色則分別暗指國民黨、民進黨勢力,和其他台灣政治人物,引發熱議。

但蘇小姐不認同,她說,這是對電影的過度解讀,而台灣電影常被賦予政治隱喻也是其“原罪”,或與中國民眾常提及的政治正確有關,包括“習大大一定要拿 下台灣”等論述。 因此,多數中國影評為符合政治主旋律,常強行將電影劇情與政治掛鉤,但其實沒必要。

港媒《香港01》3月20日分析,兩岸交惡下,部分中國輿論出現「逢台必仇」的現象,因此不少中國網絡影評也拿《周處除三害》的邪教情節來暗諷 「民進黨洗腦台灣選民」的不實想像。 此外,該報道稱,片中呈現出台灣黑幫橫行、邪教林立、治理失敗的叢林社會,也讓部分中國觀眾有了「圍觀舊社會」的優越感。

《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用《周處除三害》來做為指控資本體制的黑材料,他在微博發文稱:“邪教猖獗,黑社會也多,是全球資本主義體制的通病”, 因此中國眾觀影後能提升對中國社會安全的感悟。

蘇小姐也說,此片情節有助於中國推行大內宣“主旋律”,亦即,外面的社會個個水深火熱,只有中國一片歌舞昇平。

不過,韓小姐認為,一般觀眾根本不會聯想到這些政治性的弦外之音,但她個人對電影採用的象徵手法倒是很有感,例如,槍象徵權力和審判、小豬手錶、鴿和蛇紋身則 分別象徵貪、瞋、癡等、而邪教信徒則隱喻屈服於強權的老百姓。

社群二次熱議成《周處除三害》的行銷利器

對於《周處除三害》,在北台灣新竹的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魏玓分析,基於一般民眾對事件的認知相對封閉,中國社群引發的內部衝擊就相對大, 因此中國觀眾不僅看電影,也追著圍繞這部電影的所有解讀,這種透過社群二次創作衍生的話題,大概是這部電影票房紅得不成比例的主要原因。

魏玓告訴美國之音:「各種影視產品的行銷非常仰賴社群話題,如果你延伸出各種說法或是次文本,就是所謂二創或者是各種迷因等等,都會對(電影) 討論度或去觀賞的動機有很正面的幫助。”

魏玓直言,《周處除三害》並不帶有政治含義,也無法反映中國社會的現狀,但中國觀眾卻樂於闡述這部電影帶給他們的意義。 在電影故事內容簡單、文本解釋空間又大的前提下,中國觀眾的分析像是“湊答案”、“趕熱鬧式”的討論充滿了一廂情願的“後見之明”,怎麼說都有道理。

《周處除三害》「一戰封神」言過其實

《周處除三害》雖在中國開出票房紅盤,但去年10月在台灣上映時,雖挾著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獎項的加持,票房卻叫好不叫座,收 在新台幣4700萬元,連香港市場的反應也十分冷淡。

但蘇小姐說,《周處除三害》在中國「一戰封神」並非質量取勝,而是中國同檔期電影製作粗糙,競爭作品「太弱」才因此突出。

她批評《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參與感低,黑幫暴力的情節也不突出。

魏玓也說,《周處除三害》缺乏娛樂性「爽片」的基本要素,劇本也不夠精彩,全片精華集中在前半部的動作打鬥場面。

他說,這部片中的亡命之徒要鏟姦除惡的故事設定有創意,可惜角色設定太單一,對其性格描繪的邏輯也充滿矛盾。 再加上劇情合理性不足,男主角每次「大開殺戒」的動機和理由偏薄弱,可能是在台灣和香港未受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