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中國!供應鏈危機下“美國製造“ 越來越有吸引力

供應鏈危機下“美國製造“ 越來越有吸引力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揮別中國!供應鏈危機下“美國製造“ 越來越有吸引力

在美國,提起棒球帽和書包,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沃爾瑪里便宜的中國貨。

但是在距離紐約曼哈頓11英里的紐瓦克,一家供應鏈完全在美國的紡織品公司卻有著傲人的業績。

“我們在北紐瓦克生產我們所有的產品,我們已經經營30年了,現在,我們有大約155名員工,我們準備馬上再招聘25人,” 紡織品公司Unionwear 總裁米契· 卡恩(Mitch Cahn) 通過電話對美國之音說。

Unionwear 成立於1992年,主要生產棒球帽、圍巾和書包等等。

“今年我們的業績特別好。很多原本從其他國家進口這些產品的公司無法負擔進口的成本,改為購買當地產品了,”他說。

新冠的衝擊

新冠疫情給供應鏈帶來的衝擊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變得越加明顯。世界工廠中國本身的各種勞工問題進一步暴露,而新冠疫情大大增加了貨物的運輸成本。即使公司能夠負擔高昂的運輸費用,由於中國目前實行嚴格的清零政策,導致貨品無法離開中國碼頭。再加上烏克蘭危機導致的油價上升,許多公司都開始重新審視中國製造,美國消費這個冗長的供應鍊是否仍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Unionwear總裁卡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我們賣的定制棒球帽大約是8到10美元一頂,“他說,”我們假設一個公司可以從中國以2.5美元的價格購得這頂帽子,之後加上關稅,加上運輸到港口,加上空運,加上運輸到消費市場,還要加上最後的包裝,對外國貨物的檢測…現在這頂帽子也要賣8到9美元了。”

他說,在新冠疫情前,他的公司生產的棒球帽要比進口產品貴大約30% 到40%,而書包則要貴25%左右。 “但是現在,我們兩個產品線都完全能與進口產品競爭,”他說。

不僅是中小型公司,大型公司最近也出現了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的苗頭。

通用汽車今年年初宣布,將在密西根州投入70億美元擴大電動汽車和汽車電池的生產。這將為當地創造和保留共5000個就業崗位。密西根州州長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說,這將使得“密西根成為讓世界在車輪上轉起來的基地。“(enable us to build on our legacy as the place that put the world on wheels)

美國半導體製造公司美光科技(Micron)去年10月承諾,在未來10年投資1500億美元進行芯片的研發和製造,其中很大一部分將是在美國進行。

與此同時,一些外國企業也承諾將投資美國。去年11月,韓國電信巨頭三星承諾將在德克薩斯州投資170億美元建立半導體工廠,服務北美市場。

一個底線到三個底線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商務研究主任威廉·芮恩施(William Reinsch)說,很多公司實際上早就開始考慮供應鏈本地化的好處了。

“這並不是個新的趨勢,這個趨勢至少有十年了,“他對美國之音說,”公司希望供應鏈變短,他們希望靠近顧客群,他們對於波動的能源價格和不斷升高的運輸成本感到憂慮。“

他補充說,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產品施加的關稅減少了進口產品的吸引力,而新冠疫情更加速了公司對於自己供應鏈不足的考量。

加上烏克蘭危機,很多公司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供應鏈依賴於其他國家的風險。哈里·莫澤(Harry Moser)是行業組織“回岸倡議”(Reshoring Initiative) 的創始人和總裁,這個組織旨在幫助製造業重回美國。

“大約1年前,我常常去向公司兜售我的服務,他們都會跟我說,他們太忙了。現在,公司蜂擁而來尋求幫助。其中不乏一些大公司,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他對美國之音說。莫澤在創立回岸倡議組織之前,曾擔任高端機床製造GF(Georg Fischer)北美分公司總裁22年。

他說,在現在情況下,有大約20%到30% 的公司能夠在不加價,不減少盈利的情況下將供應鏈帶回美國。

他為記者舉了一些例子:“如果你的運輸成本很高,想想那些非常沉重的物品。或者你的公司需要經常更換設計,你就需要不斷跟供貨商溝通。或者是需求波動的產品,比如說是衣服,在外國生產,你可能需要2月下訂單,11月拿貨。如果能直接在當地尋找原材料,那麼你可以提前一個月下單,仍然能滿足顧客需求。”

“這個邏輯就是縮短供應鏈,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供應鏈,“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全球供應鏈管理主任維亞斯(Nick Vyas)對美國之音說。

他說,縮短的、更為多元化的供應鏈將會更加有彈性,更有可持續性。減少大量的運輸成本,這也能夠降低碳足跡。

“從前,公司只考慮一個底線,那就是成本。但是現在我們要考慮三個底線:我們要考慮成本,我們也要考慮供應鏈的彈性和可持續性,“維亞斯補充道。

政府和企業可以做什麼?

美國政府已經開始採取行動鼓勵公司進行回岸。拜登總統的重建美好未來方案(Build Back Better Plan)中有一個目標,即增加500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平衡貿易逆差。這裡面採取的一些步驟包括製造稅收減免,離岸外包稅收處罰,打擊假貨等等。

在莫澤看來,這都將幫助製造業回流美國,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這個項目要求為美國培訓更多的技能勞動力。

“美國在招聘和培訓熟練勞動力方面嚴重不足。德國、瑞士、奧地利…這些國家60%的年輕人都會參加學徒項目,之後再去上大學。他們擁有強大的實踐和技術背景,這個數字在美國祇有5%,“他說。

他解釋道,這就是為什麼德國的工資水平與美國相當,但是由於他們的熟練勞動力有更高的生產力,他們能夠保持高達經濟體量5%的貿易順差,而美國目前則一直承受著經濟體量3% 的貿易逆差。

南加州大學的維亞斯教授補充說,美國還需要對基建進行投資,這包括道路、橋樑和港口。 “如果這些公司要回岸,我們的基建能不能承受這樣大量的運輸需求?現在是不行的,“他說。

芮恩施說,他認為美國政府會出台某種程度的工業政策來輔助一些行業進行回岸,而這很大程度上原因是中國因素。

他說,共和黨人過去一般都反對對任何行業傾注政府資源,他們認為這是乾預市場的做法。

“現在兩黨對於中國的威脅高度一致,所以如果一個工業政策是關於抵制中國威脅,他們大多能夠接受,” 芮恩施說。

紐瓦克的米契·卡恩對回岸的潮流感到樂觀。他說,廉價進口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國製造成了具有真實吸引力的名字。

他也給希望回岸的公司提供了一些建議。 ”發展當地的供貨商…或者是那些在美洲的供貨商,或許在加勒比盆地,或者是在南美,或者在加拿大…這樣你就能保護自己不受不斷上揚的海運價格的影響,“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