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官員今年加快了對台軍售的速度,因為台灣正在對比其更強大的老對手“中國”進行防禦戰略調整,並且雙方的專家均認為,華盛頓方面特別渴望對台表示支持。
台灣正在走向非對稱戰爭,也就是使用非常規戰術應對更強大的敵人。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政府認為正確的防禦方式應是緊隨其後的戰略。專家說,美國官員希望向中國展示他們將始終反對對台灣所謂的武力威脅。
台灣淡江大學的戰略研究教授黃介正(Alexander Huang)說:“華盛頓與台灣的共識可能是中國的威脅正在增強,兩岸的平衡正在嚴重傾斜,而過去的台灣武器採購戰略過於注重武力對武力的能力,而不是不對稱的能力。”
三年的軍售
台灣國防部星期五(11月6日)公告,台灣與美國已簽署一項30.6億新台幣(約合1.07億美元)的武器採購協議,這項採購案將為台灣海軍各型艦艇在未來9年內不間斷供應彈藥,其中包括海軍艦炮、艦載“方陣”近距離武器系統(CIWS)等19項所需彈藥在內。
此前,美國國務院本週二(11月3日)批准了一項6億美元的軍售計劃,其中包括4架無人駕駛海上巡邏機、海上雷達以及其他為飛機提供支持的硬件。
美國國務院10月21日還批准3筆對台軍售的預售計劃,其中包括導彈、火砲和傳感器,總估值18億美元。 5天后,國務院又批准了一項價值23.7億美元的交易,出售100套波音公司製造的“魚叉”(Harpoon)海岸防禦系統。今年早些時候還宣布了另外兩項武器銷售授權,總額為8億美元。
研究機構蘭德公司(Rand Corp.)的高級分析師德里克·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說:“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武器的銷售肯定可以幫助台灣成為堡壘,正所謂,軍售可以讓台灣變成堅不可摧的堡壘來抵禦中國的攻擊。”
華盛頓2019年通過兩項對台軍售案。其中包括三種獨立的武器系統,包括F-16戰鬥機和M1A2T主戰坦克,總價值約102億美元。 2018年批准了一項單筆3.3億美元的備件銷售。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6月給出他上任後第一筆也是當年唯一一筆總價14.2億美元的軍售。
來自中國的威脅
自上世紀40年代中國內戰以來,大陸一直宣稱對自治的台灣擁有主權。當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戰敗後,在台北進行了重建。北京稱不排除使用武力統一兩岸的可能性,並且中國軍機在10月多次進入台灣宣稱為領空的防空識別區。
台灣和中國大陸在2016年結束了正式對話,當時北京對台灣總統蔡英文拒絕將兩岸視為同一國家表示反對。民調顯示,大多數台灣人反對統一。
紐約的帕克戰略(Park Strategies)政治諮詢公司副總裁肖恩·金(Sean King)說:“來自北京日益增長的對台威脅以及入侵台灣領空,證明台北有必要在可能的區域擴大軍事力量。”
台灣歡迎美國向其軍售併升級技術,這不僅顯示中國是其主要地緣政治對手,還表現出來自世界上最強大軍事力量的支持。台北前立法委員、台灣智庫“中華21世紀”首席執行官雷倩說:“台灣政府有錢購買美國提供的任何武器。”
美國的“算盤”
台北政府的媒體官員周四表示,只有美國有權決定軍售的時間,而不是台灣。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軍售旨在幫助台灣維持其自給自足的國防需求。
美國政府視台灣為亞洲盟友鏈中的一員,在必要時可以利用它來反擊中國的擴張。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上個月說,台灣應該為來自中國的入侵做好準備。
奧布萊恩在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的活動上說:“我認為台灣需要開始考慮一些不對稱和反介入區域阻斷的策略等,並以某種方式真正加強自己,以阻止中國採取任何形式的兩棲入侵,或者甚至是灰色地帶行動。”
金說:“特朗普希望為武器銷售的頻率做下'標記',並讓這種趨勢比他的總統任期更長。”格羅斯曼說:“軍售作為抵抗中國的方式在美國國會兩黨間都受到歡迎。”
詹姆斯敦基金會政策研究組織(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policy research organization)2019年7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前兩任美國總統任期內,對台軍售經常被推遲或中止,原因是華盛頓擔心與中國的關係或是台灣的政治分歧。
位於夏威夷檀香山的“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高級研究員饒義(Denny Roy)說:“軍售頻率的提高可以讓中國做好準備,接受其為常規操作。”
饒義說:“許多美國官員正努力使對台軍售變成常態化和例行化,這樣就有一個穩定的武器輸送渠道,而不是每一筆交易之間需要長期的積累,導致每一兩年與北京發生重大攤牌。”
黃介正說:“一些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將軍售看作是將台灣變得足夠強大從而減輕美國'負擔'的一種方式。”如果台灣受到攻擊,美國政府有義務考慮動用自己軍事力量來保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