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星期二就烏克蘭局勢發表講話時表示,華盛頓相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仍有很大可能性”,並再次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面臨嚴重後果。
同一天,莫斯科表示願意繼續和西方就烏克蘭僵局進行對話,並聲稱已從與烏克蘭交界的地帶撤走某些部隊。不過美方目前無法證實這點。
北約和烏克蘭也對俄羅斯撤走部分軍隊的說法提出質疑。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星期三對媒體表示,他們所看到的是俄羅斯正在增加部隊的數量。
在此之前,美英等西方國家陸續撤離在烏克蘭的本國公民及外交人員,俄羅斯據報導也開始撤離駐基輔的外交人員,歐洲戰事似乎呈現一觸即發之勢。
俄羅斯與前蘇聯今非昔比,它憑藉什麼與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集團對抗?英國外交大臣說他嗅到了二戰前慕尼黑的氣味,普京咄咄逼人的訛詐能否得逞?北京稱中俄關係不是盟邦勝似盟邦,習近平從強硬的普京那裡學到了什麼?
歐洲亞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俊華認為普京把武力威脅的壓力升到最高,但美國領導的北約總體上頂住了壓力。但普京本身就是要利用這次危機來測試一下北約和西方陣營到底怎麼樣,因此不會因為不成功而尷尬恥辱。
張俊華說:“應該這麼說,美國現在的反應,或者說從危機開始到現在的反應,應該這麼說是很符合邏輯的。這個邏輯主要是在於,普京本身就是要利用這次危機來測試一下這個北約和西方陣營到底怎麼樣。應該這麼說,從他本來心裡對那個西方陣營的估測來說,他打的分是比較低的,這是第一。第二就是說,拜登政府應該這麼說,在他上任不久就在阿富汗撤軍的這個這個事件當中,就等於是弄了一個醜聞了,所以他必須要在這個事情上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完美的結局,來獲得人們對他中期選舉當中的一個好感。那麼從這點來說,這也是國內政治的需求。但是,最關鍵還是要取決於普京,因為這次整個危機,實際上普京是掌握著主動權。那麼從普京這個角度來說,他有意地要把各方面的威嚇的程度要做到極點。因為他的希望是,說不上對方真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軟下來了。這就是一種鬥雞。也就是說,一種膽量的對撞。對他來說,要顯示我強,這個可以說是膽量很大的話,那麼你們可能就軟下去了。但是應該這麼說,他基本上是失算了。這個失算就在於北約的聯盟。這次的表現來說,基本上是體現出相當的團結。當然有一些個別現象德國啊或者什麼,但是總體上來說,北約的各國相當團結。現在拜登政府所做的一切,一個目的就很簡單,就是要跟普京表明你要這麼做的這個成本很高。從這點來說,我想普京也意識到了,但是實際上西方各國並沒有把成本設置到高到極點,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一會兒再談。總的來說是這樣,就是我覺得普京不會因為下了最後通牒,但又不成功而臉紅。應該這麼說,對他來說,這不是什麼恥辱。”
休斯頓大學東亞政治學系副教授李堅強指出,儘管俄羅斯和普京在西方世界裡被看作是民主進程的絆腳石,但是一個“絆腳石”國家也有領土安全和地緣政治的利益訴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理解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
李堅強說:“我們現在說到俄羅斯,尤其西方,尤其是美國,都比較傾向於把俄羅斯看作是世界民主政治的絆腳石。把普京看作是一個獨裁者。他要恢復往日的蘇聯的輝煌。但是這種看法,就西方的這種看法有俄羅斯的原因,也有美國的原因。那我們把這些因素先放一邊。俄羅斯,不管它國內的政治多麼的糜爛,他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他這個地緣政治的訴求是不是合情合法?我們從這個角度說,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這樣一個周邊國家的安全利益的訴求。這個訴求可以說是僅次於領土主權的第二位的一個重要性。所以我覺得它的地緣政治利益的訴求,領土安全的利益的這種訴求是合情合理的。既然他有這種安全的利益,他反對北約東擴,反對美國還有歐洲國家把武器輸送到周邊國家,把武器運輸到烏克蘭。他做的所有這些反制行動,包括軍事行動,也就不奇怪。我們說如果把俄羅斯換成美國,美國是不是會做出同樣的反應。所以說從這個地緣政治角度來說,他的反應是合情合理的。”
張俊華認為,美國在處理烏克蘭危機時跟台海危機不同,美國很明確表示不會派軍隊去烏克蘭,但對台灣問題,美國採取了模糊策略。
張俊華說:“實際上,美國是明確表示不會派軍隊去烏克蘭的,這是第一。也就是說這個跟台灣問題還不一樣。台灣美國沒有明確啊,它是一種模糊的策略,但是在烏克蘭問題上,他已經很明確,這是第一。第二就是說,但是如果是真正是大規模的戰爭的話,那麼肯定會對烏克蘭的鄰國也會帶來事故,那麼這些事故很可能成為介入的理由。這個是另外一碼事了。從這點來說實際上,普京現在採取的策略就是跟美國對台策略一樣,就說是一種模糊策略,他就把這個軍隊都放在你的邊上,但是同時他又說我不打你、我不會打你的。這都是一種模糊策略。所以我個人認為第一,這次戰爭爆發的機率很小。因為我已經說了,普京看到了西方國家的反應,應該這麼說,是超過了他的預期、預料,這是第一。第二就是說烏克蘭問題這次得不到徹底的解決,或者這麼說,如果西方跟俄羅斯沒有一種徹底的談判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也就是說這個烏克蘭的這個這種類似的危機,俄羅斯類似的動作以後會不斷。”
(美國之音記者曉歌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