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來在南中國海、東中國海的軍事活動增加都引起一些人對區域穩定的擔憂,前美國五角大樓官員則明確表示,中國近來在台海周邊及遠至日本的軍事演訓,已經過於挑釁且更具侵略性,“到了美國重設並重新思考對台灣安全防衛的時候了”。
前美國國防部貿易安全政策副次長(deputy undersecretary for defense)斯蒂芬·布萊恩(Stephen Bryen),星期一在《亞洲時報》撰文說,中國在南中國海和台海的侵略性及挑釁作為,已經觸及長期設立的紅線,在台灣周邊及遠至日本的軍事演習,對台灣及日本發出的信號“不是和平與合作”,因此美國亟需重新思考和建立一個台灣策略。
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時正好隨一個非官方代表團在台灣訪問的布萊恩說,當時的經歷非常危險,讓他至今仍然心有餘悸,他還記得克林頓總統經過多長的時間才派美國航母到台海,最後終於迫使中國退後。布萊恩說,那時如果不是美國的支持,台灣要渡過危機的機率很小,而那時台灣的空軍和海軍的軍力比現在要強大得多。
布萊恩指出,中國的隱形戰機J-20在南中國海的出現、在南中國海“侵占並軍事化”不屬於它的島嶼,以及對美國盟友,尤其是台灣與日本日漸增多的威脅,已經改變了整個局勢,因此美國必須“建立一個適合台灣並符合美國利益的威懾計劃”。
布萊恩認為,這個威懾計劃涵蓋4個重要步驟,前3項涉及武器硬件:美國應該提供台灣真實的能力應對中國J-20及SU-35戰機的挑戰,這包括提供台灣F-35或另一型波音提議的F-15SE(Silent Eagle)匿踪戰機;另外是潛水艇和導彈防禦,台灣需要薩德或SM3型導彈防禦系統,現有的愛國者PAC-3系統已不足以應對中國的先進彈道導彈。
最後一項,布萊恩認為最需要做重大改變的是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他說,美國應該與台灣討論一套程序,讓美國能夠在任何危機或緊急情況下使用台灣的空軍基地,無論是否與中國有關,一旦有了適當的程序,中國政府及軍方領導層將立即理解到,如果中國太過侵略性,美國必定會協防颱灣。
不過,也有前奧巴馬政府官員擔憂,川普政府對中國的態度更加對抗,可能有意或無意把台灣捲入其中,反而造成對台灣的傷害。
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瑞恩·哈斯(Ryan Hass)及麥艾文(Evan Medeiros),這個月初在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共同發表評論,擔憂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更加對抗的策略可能傷及台灣。
文章指出,台灣目前所處的地緣政治處境非常困難,來自中國的經濟、軍事壓力不斷增加,美國對台政策的角色也變得更加重要,但他們“強烈建議”川普政府,“避開任何可能把台灣當成用來對中國施壓工具的作為”。
文章說,川普對中國的策略轉變,“可能有意或無意的把台灣推進美中日漸加劇的競爭中,反而會傷害台灣、腐蝕美國的可信度,最終導致亞洲不穩。”
文章特別提到,美國國會及川普政府中的“台灣之友”現在想利用美中關係未來可能惡化的時機加強與台灣的關係,原因是認為美中兩國可以合作的領域較少,這使得北京能夠用來報復、華盛頓必須付出的“機會成本”比較低,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涉台條文、《台灣旅行法》等,都是這種想法的體現。
2人擔任國安會資深主任任期加起來長達9年的瑞恩及麥艾文指出,奧巴馬總統對台灣的策略是“友台但不反中”,因為“台灣不是一張被用來打的牌,它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珍視的伙伴”;美國的台灣政策是關於如何幫助並確保台灣對自己的安全有信心、得以掌握自己的經濟命運、在全世界享有尊嚴並受到尊重,“不是要型塑與抗衡中國的行為”。
他們提醒川普政府區別“友台”與“反中”的作為,協助台灣提高其競爭力及吸引力,可以採取的作為包括強化彼此經濟關係,組織重量級貿易代表團到台灣並鼓勵台灣到美國投資;支持台灣被納入第2輪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鼓勵台灣將英語列為官方第2外語,並為此以類似“日本交流與教學”(JET)項目的做法般,派出大量英語教師到台灣;深化美台指標性科學合作,例如癌症研究、物聯網、人工智能、綠能發展與應用等。
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上星期調整內閣人事,由曾任民進黨政府駐美代表的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接任外交部長,原任外交部長李大維出任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
這個人事挑戰被視為是蔡英文總統為抗衡中國軍事威脅,尋求更進一步拉近台灣與美國關係的大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