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雙方領導人日前在白宮舉行峰會,並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雙方就南中國海、香港、新疆等問題表達關切,並再次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在美日挑戰諸多中國的敏感話題時,目前為止尚未看到中國對此作出有威脅性的強烈反應。專家認為美日雙方均在審慎衡量後向中國傳達雙向訊息,而中國也因現實考慮而節制反應。
美日挑戰中國神經
菅義偉與拜登在峰會後的聯合聲明中,除了再次確立強化美日同盟為區域安保的主軸,還對中國採取經濟與其他形式脅迫行為等不符國際秩序的活動表達批評。兩國強調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安保、香港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更涉及睽違52年未寫入歷屆峰會聯合聲明的台海問題。這些內容無一不觸動中國敏感神經,一般預測中國的反應必然相當激烈。
然而目前為止並非如此。中國駐美與駐日兩大使館只是批評美日
“搞小圈子”,中國外交部以不具名方式書面提醒台灣、釣魚台是中國領土,涉港、涉疆事務純屬中國內政,連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僅僅表示此聲明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除了對聲明內容表示不滿之外,目前尚未看到具有威脅性或製裁相關的言論,有別於近來中國在外交上的戰狼模式。美日處理這些敏感話題的考慮,雙方要向中國傳達的訊息,以及中國至今反應未見強烈的原因,在各界引起廣泛的討論。
美國確立同盟,維持印太安全
若將本次美日峰會納入更廣泛的外交環境檢視,這無疑是正式開啟了2021年從美日延伸至印太,甚至可能到達歐洲的同盟與區域合作型態。從首次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 開始,緊接著美日2+2與美韓2+2會談,以及日韓國安顧問拜訪華盛頓,直到拜登上任後首次峰會,都循著同一條以美國與印太為中心的主軸。
哈佛大學美日關係項目博士後研究員查爾斯.麥克林( Charles McClean)向美國之音表示,在充滿爭議的阿拉斯加會談之後,以及中國以軍機軍艦頻繁干擾東中國海及南中國海域的背景下,美國安排這一連串的會議向中國傳達訊息,即美國重申聯合盟友維持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的立場,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接下來計劃5月進行的美韓峰會、6月在英國舉行包括印度與澳大利亞的G7+3峰會等,都是為美日同盟展示核心地位的安排。
麥克林說:“這一系列的會議是讓中國知道,美國與其(印太)地域盟友將共同維持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從長期核心盟友的日本開始,以及澳大利亞、印度直到整個區域甚至歐洲,都與美國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反對中國在世界上進行的各種威脅與壓迫。”
他認為,在疫情嚴峻時安排一系列的會議,除了展現領袖能力與建立個人歷史地位之外,更是向中國傳達美國與盟友將連手對抗中國的威脅,維持國際秩序的信息。
初次見面互相禮讓
自美日2+2會談開始,日本就一反常態地積極提出各種讓中國不滿的話題。除了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的爭議之外,香港、新疆、甚至最敏感的台海問題,都延續到峰會的聯合聲明中明確記載。外界或認為日本是單方面勉強順應美國的要求,麥克林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美日雙方都有考慮對方的立場,為了開始一段好的關係而避開某些問題,都沒有為難對方。日本固然在幾個讓中國敏感的議題上做了讓步,但美國也沒有進一步要求日本採取措施。
他說:“換另一個角度,美國也可以要求日本對中國採取制裁,特別是在談到新疆維吾爾人權議題上。可見拜登政府已對日本的狀況取得共識,把重點放在尋找更強化同盟共識的支點,而不讓日本處境太為難”。在美國看來,東京需要在其來自美國的安全需求和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之間採取困難的平衡。
而在另一方面,麥克林認為,日本理解美國不想在第一次會議上專注於棘手的貿易政策問題。目前拜登面對內政上強調“買美國貨”或“美國製造”的尷尬處境,特別是特朗普離開TPP後又未與日本在雙邊貿易協議上有太大進展時,日本在前首相安倍的引導下,在多邊貿易夥伴關係方面遙遙領先。日本也體諒美國,在首次峰會中不以貿易為中心話題,不讓拜登感到棘手。
日本表態安保絕不妥協
自從中國實施海警法以來,中國船隻出入東中國海,以及近期加強在台海周邊地區的頻繁侵擾,都讓日本感受威脅。日媒報導,若發生衝突演變成美軍介入,則駐日美軍基地與日本的西南領土,很有可能遭受中共攻擊。自美日2+2會談至美日峰會的聲明,日本都在對中國強調美日同盟維持區域和平的立場。而台灣問題向來是北京的”紅線“,日本不惜惹怒中國也同意寫入聲明。
關於日本向中國傳達的信息,台灣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石原忠浩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說:“日本向中國表明,日美不接受中國以武力改變東中國海、南中國海、台灣海峽的和平現狀,如果中國以軍事力量破壞現狀,日美都將介入。”
在最具爭議性的台海問題上,石原忠浩指出,日本秉持一中原則,持續強調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立場,以期待將來和平對話的機會。然而日本也必須申明反對中國單方面使用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並要中國知道一但動武,日美都會讓中國付出一定的代價。他說:“我認為很有意義的是讓中國明白,這麼做是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的。”
不必擔心貿易制裁
日本商界一直十分在意經濟制裁,特別是有澳大利亞的前例,商界擔心峰會若提及敏感話題,會讓中國對日本在經貿方面採取報復行動。石原忠浩認為不必這麼擔心。
他說:“澳大利亞對他們(中國)是有依賴的,但是日中之間的依賴程度是更深的。一旦制裁都是雙輸。中國對日本的製裁,風險還是很大的,現在就有供應鏈的問題,所以日本和中國都不希望(經濟制裁),我覺得(經貿)不可能完全斷掉。不過現在這個趨勢,美國主導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中國在經貿上不太想傷害彼此。 ”
他認為日本在表明美日同盟反對中國以軍事破壞區域秩序,也對人權問題提出關切的同時,並不尋求價值觀全部相同的貿易夥伴,而是在部分議題上願意合作。他說:“也就是傳達,日本在確立與美國的安保強化的前提下,願意與中國就經貿、非傳統安全保障等議題進行對話與協調。”
習近平拚連任中國放話轉內宣
目前尚以口頭或書面表態的中國,外界紛紛猜測是否計劃以武力響應,而最有可能遭殃的就是台灣。針對台海危機,台灣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顏建發向美國之音表示:“就實力上來說,中國還是在美國與日本之下,所以它(中國)現在只能維持到現在還繼續不斷地一定範圍的恐嚇,和一定範圍的軍機繞台,如此而已。這個部分再輸入到內部做大內宣,宣示他們(中國)並沒有讓步,還保留這個權力,就是這樣而已。”
分析人士認為,從中共在台海附近明確卻自製的表態與軍事動作看來,中國的目的是強勢宣示主權,卻不願實際升級行動。
顏建髮指出,習近平今年將舉辦中共的百年黨慶,明年又將面臨冬季奧運和突破舊例迎接第三任期的重頭戲,在維穩的前提下不會輕易動武。但習需要有些業績表現,所以會表示出外交恫嚇與軍事作為,但都是“茶壺里風暴”, 全部在一定範圍。然而這些壓力必須有出口,他說:“對中國來講,我猜他(習近平)接下來的一步,力量可能會往內壓,去整肅一些貪官污吏或是異己,包括向馬雲等跟他利益不一致的人。抓一些人來作作態,這樣他可以有一些對內立威的作法。”
分析人士還說,其中確實存在習近平無法管控鷹派的風險,但這方面中國應當非常謹慎。由目前美國四處結盟制中的態勢,中國一但動武就要面對四方安全對話國家,以至於“新八國聯軍”的對製,必然有非常多顧忌。
石原忠浩以中日外交的觀點分析,到目前為止,中國對日本的反應相對溫和,其實從過去例證可以解釋。目前對中國來說美國是最大的敵人,既然美中衝突已經不可避免,中國不會想再製造另外的戰場。例如特朗普政權時美中關係惡化,中國就調整對日本和印度的態度,這是打從毛澤東時代就存在的外交策略。日本也理解這一點,所以也希望在某些議題上對話與協調,例如經濟、環境、能源等,而中國必然同意繼續互動。
“鬥而不破”期待後續談判
如果動武並非中國所願,強調維持區域和平與穩定的美日必然也不主張戰爭。
顏建發說:“反過來講,美國和日本也不想戰爭,因為他們各自的內部問題,尤其是疫情之後的經濟重建,是很辛苦的。美國還需要在跟日本合作打造工業升級與科技化,來面對中國的挑戰。還要去拉攏邦交國,尤其是歐盟,或包括東盟等國家。所以他們(美日)要作的事情很多,只要中國不挑釁,能夠在他們的掌控底下,這對於美國與日本來說就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雙方都有理性的計算在裡面。”
回到聲明內容中的敏感話題,或許能從聲明的鋪陳與遣詞用字中尋找出美日對於中國的態度。麥克林指出:“其實聲明中所有對於中國的用詞,都在謹慎小心地提醒中國註意它對待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威脅與壓迫行為,但同時一再強調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紛爭的原則。這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結果,顯示美日並非想跨越紅線造成更大的紛爭,而是傳達美日對於中國發動軍事侵擾、危害人權、改變國際秩序的立場,期待中國在理解防線後有所節制。”
美日點到敏感話題卻未作繼續延伸,中國略為表態後無強烈行動,採訪專家均認為,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輕啟戰端。他們說,或許這一切“確定立場”而無反制執行方向的外交秀,只是出口轉內銷的對內宣傳工具,以及今後在其他議題上談判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