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像鷹一樣”嚴防中國趁機犯台 專家指美國對台政策漸趨清晰


美國空軍2020年1月10日在西太平洋上空練習空中加油(美國空軍照片)
美國空軍2020年1月10日在西太平洋上空練習空中加油(美國空軍照片)
中國或在俄烏戰爭之際對台行動?美將領:像鷹一般注視;專家稱美對台政策漸趨清晰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1:22 0:00

俄烏戰爭進入第二週,外界擔憂北京可能在全球目光齊聚歐洲時對台灣採取行動,美軍太平洋空軍司令維斯巴赫說,他正“像鷹般”注意中國的舉動。同時,美國總統拜登這個星期指派一個由前美國軍事及國安官員組成的代表團訪問台灣傳達美國的再保證,專家認為此舉意在警告北京勿趁此機會對台灣輕舉妄動,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已漸趨清晰。

上星期四(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同日有9架次中國軍機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引起許多軍事專家對中國可能與俄羅斯同步發動對台軍事行動的擔憂。

美軍密切注意中國舉動

美國《空軍時報》星期四(3月3日)報導,太平洋空軍司令肯尼斯·維斯巴赫將軍(Gen. Kenneth Wilsbach)當天在佛羅里達州美國空軍協會年會的媒體圓桌會上表示,他正在密切注意中國在台海的一舉一動。

“我正在像鷹一般注視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包括通過軍事偵察設施。維斯巴赫說,“我到現在還沒看到什麼,但那並不表示他們內部沒有在談論這件事,也不表示他們不會嘗試做什麼。”

維斯巴赫說,他注意到自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侵略後儘管中國保持低調,不過“他們的確有一名發言人告訴低級別公共事務官員,不要有任何貶低俄羅斯的發言,因為'我們可能在處理台灣議題時需要俄羅斯。”維斯巴赫說,他希望這名發言人能公開解釋這個說法,“不過我們可以假設他們的意思是什麼。”

美代表團旋風訪台給再保證

在美國軍方密切注意中國在台海動靜的同時,星期一(2月28日)突然傳出拜登政府將派跨黨派前高官代表團訪台的消息。

這個由前美國國防及國安官員組成的代表團在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將軍(Adm. Mike Mullen)帶領下星期二下午抵達台灣,星期三晚間就離開,待在台灣的30小時被當地媒體形容為“旋風式”訪問,期間會見了台灣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國防部長邱國正等官員,也和在野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會面。

代表團成員包括布什政府副國家安全顧問奧沙利文(Meghan O'Sullivan)、奧巴馬政府副國防部長弗盧努瓦(Michele Flournoy)以及兩位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格林(Mike Green)和麥艾文(Evan Medeiros)。

穆倫在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面時說,這個代表團反映了美國不分黨派對美台牢固夥伴關係的支持,他希望藉由這個訪問向蔡總統、台灣人民,以及美國在地區的盟友和夥伴表達美國對其堅定承諾的再保證。

美不因歐洲戰事分心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從代表團的組成可以看出拜登政府有意凸顯跨黨派的一致性,成員不僅包括民主黨與共和黨政府前國防及國安官員,由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率團更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對台灣發出了軍事和安全的強烈信號。”

薩克斯說,這個代表團沒有經濟或國務院官員,顯示它要發出的是對準目標的信號,以表達美國對台灣和地區盟友的承諾,尤其是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週日公開呼籲美國捨棄戰略模糊做法,顯示美國印太地區盟友的確擔心華盛頓因歐洲戰事而分心,因此拜登政府也要讓這些盟友安心,告訴他們雖然美國現在的焦點在歐洲,尤其是烏克蘭,但美國不會因此而分散對印太地區的注意。

“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情勢仍然非常關注,特別是中國對台灣潛在的侵犯。所以它是一個對台灣的再保證信號,坦白說,更是一個對中國的威懾,告訴它不要試圖利用在歐洲發生的事而有任何想法,或假設美國註意力被分散而試圖利用這個機會,”薩克斯說。

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

薩克斯和外交關係協會會長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ss)前年9月在《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文章,倡議美國將數十年來在台海的“戰略模糊”政策改為“戰略清晰”,文章發表後至今仍然在美國政界和學術界引發討論。

美國之音問中文名“石可為”的薩克斯,拜登在俄羅斯與烏克蘭戰事激烈中指派前防務及國安高官訪台,這是否是一種“戰略清晰”的表現?是否意味著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正在改變?

薩克斯說,拜登政府至今並沒有對是否支持“戰略清晰”政策明確表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人坎貝爾前兩天被問到“戰略模糊”政策是否應該改變的問題時也才說過,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所以“我不期望這個政府會正式採取'戰略清晰'的姿態,不過我認為他們在做的是在朝那個方向移動,但卻不這麼說。”

前官員無法取代現任高官訪台

這是拜登上任後第二次指派跨黨派前官員代表團訪問台灣。前一次是去年4月,拜登總統指派他的好友,前民主黨參議員多德(Chris Dodd),率領小布什政府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和奧巴馬政府副國務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訪台。

薩克斯說,雖然這個訪問是一個有助益的姿態,台灣對此表示感激,台灣民眾也都注意到這個訪問,不過他認為前高官的訪問無法取代現任資深官員訪台的作用,因為前任官員能傳達的信息還是不同於現任官員,未來美國還是應該派現任高官訪台以傳遞敏感信息,例如美國對台灣面對的威脅的評估,以及台灣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威脅。

他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例子顯示,台灣面對的威脅並不抽象,而是非常真實,它在某一個時間點就會真的發生,因此台灣必須提高警戒和準備,但不須驚慌,能讓台灣提高對威脅的感知是一件好事,他相信此次訪團應該也帶去了類似的信息。

緊接著穆倫一行人的訪問之後,前特朗普政府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及夫人第二天也抵達台北訪問,隨行的還包括蓬佩奧在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的首席中國政策顧問余茂春(Miles Yu)。

蓬佩奧籲美外交承認台灣

蓬佩奧在抵達機場發表的簡短講話中稱台灣是一個“偉大國家”,星期五在公開演講中還呼籲美國政府給台灣外交承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連續兩天被問到蓬佩奧訪台的問題時以“無恥”、“信譽破產的前政客”形容蓬佩奧,並說“這種人的狂言妄語是不可能得逞的。”

不過前美軍太平洋艦隊情報中心主任詹姆斯·法內爾(James Fanell)告訴美國之音,蓬佩奧是最大聲、最公開批評中國共產黨的人之一,因此他的訪問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應。

法內爾說,蓬佩奧2月21日宣布訪問台灣時,正是50年前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的同一天,中國媒體和政府官員立即對他訪台做出譴責,並提醒他和全世界,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

目前是日內瓦安全政策中心政府研究員的法內爾也對拜登政府有所批評,認為拜登指派代表團訪台是為“抵消”(off-set)蓬佩奧的訪問。

拜登有意抵消蓬佩奧訪台?

他說,蓬佩奧訪台一事引起拜登政府的反應,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人坎貝爾宣布,由前奧巴馬政府官員組成的代表團將在蓬佩奧訪台前一天抵達台北訪問。

“這位亞洲沙皇還表明,這個代表團的目的是要'傳達美國對台海和平的一貫支持',但中華人民共和國鷹派喉舌《環球時報》立即指出,坎貝爾先生已經表明,拜登政府不支持台灣獨立。”

法內爾說,由於蓬佩奧在特朗普任內有公開反對中國共產黨的講話和具體行動的記錄,預期他在和蔡英文總統的會談中也將聚焦於台灣面對中國解放軍的侵略,必須在自我防禦上採取的務實及具體措施。

雖然拜登指派的代表團也會討論類似議題,不過法內爾說,“穆倫上將及其他代表團成員將面臨可信度的問題,因為正是同樣這批人在他們任內沒有做任何事來協助台灣確保他們的防衛。在某些情況下,這同一批人在奧巴馬時代還積極推動'不要挑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成文政策。”

法內爾認為,在烏克蘭衝突中這兩個對台灣的訪問在語調及可信度上有強烈的對比,儘管拜登政府拒絕對這兩個重疊的訪問做出評論,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解讀是,代表團訪台的目的是要“抵消”蓬佩奧更親台的訪問。

美須給台明確防衛承諾

他說,這兩個前後訪問的背景是習近平與普京2月4日在發表中俄兩國“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時展示的戰略同盟關係,因此“這不禁讓人質疑,一旦習近平及中共決定是時候像普京使用他的軍隊來攻占烏克蘭一樣使用人民解放軍時,美國究竟是否會出兵防衛台灣。”

他說,50年來,美國對於是否出兵防衛台灣的問題遵循“戰略模糊”政策,但這兩個訪問,尤其是蓬佩奧的訪問,為美國終結戰略模糊政策而走向一個更不模糊支持台灣人民的政策帶了極大壓力。他也一樣呼籲美國給台灣明確的防衛承諾,因為“就像烏克蘭人民一樣,台灣人民也需要朋友和同盟,那些朋友和同盟不會光說不練。現在正是世界歷史上的那個時候。”

台灣總統蔡英文星期四在總統府授予蓬佩奧象徵最高榮譽的“特種大綬景星勳章”,表彰他在任內對美台關係的貢獻。

蓬佩奧在國務卿任期內採取許多支持台灣的作為,包括全面解除美台官方交往限制、將對台軍售常態化、提高官方往來級別,以及與台灣建立美台官方經濟對話等,他還公開說過“台灣一直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對中國的嚴厲批評和力挺台灣的作為,使蓬佩奧在去年1月21日卸任後,被北京以“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與其他27名特朗普政府官員一起遭到中國政府制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