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任駐美大使謝鋒週二(5月23日)抵美履新。一些人認為,謝鋒的到來是美中關係即將“解凍”一個新跡象,而謝鋒本人將為改善美中關係帶來新希望。美國總統拜登上週末在日本表示,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應該很快可以解凍”。然而,分析人士認為,鑑於美中之間“信任完全瓦解”,短期內改善美中關係“任務艱鉅”,但雙方可以避開“原則問題”,從具體的小事著手,甚至可以是“交易性的”,一步步建立某種信任。
美中關係陷“死亡螺旋”,雙方都想改善關係
謝鋒在抵達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後說,他是為了增進中美交流合作而來。在中國駐美大使的職位空缺了四個多月之後,謝鋒的履新至少顯示兩國關係有回暖的跡象。不過,謝鋒自己承認,“當前中美關係遭遇嚴重困難,面臨嚴峻挑戰”。
對謝鋒的到來,美國表示歡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Matthew Miller)說:“我們期待與候任大使及其團隊合作。正如我們多次說過的那樣,我們仍然致力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溝通渠道,以負責任地管理競爭。”
此前,拜登在廣島七國集團會議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應該“很快”可以解凍。
前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成員,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資深研究員羅伯特·曼寧(Robert Manning)告訴美國之音,美中關係持續陷入“死亡螺旋”(a death spiral),的確有跡象顯示雙方都在努力試圖扭轉局面,因為“雙方都在擔心事態發展失控”。
進入5月,美中高層官員開始互動,有了“融冰”的跡象。5月8日,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北京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會晤。5月10到11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國最高外交官員王毅在維也納的會談,雙方稱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實質性和建設性”。曼寧認為,這次對話應該為兩國在重大問題上重新接觸打下了基礎。
星期四(5月25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還將訪問美國,和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會晤。之後,他還將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會談,並出席在底特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部長級會議。
現在還不清楚美中國防部長能不能在6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安全會議上會晤。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希望能在香格里拉安全會議上與中國新上任的國防部長李尚福會晤,中國希望美國取消2018年對李尚福實施的製裁,以此作為雙方防長會晤的前提條件,但美國國務院5月22日表示,美國不考慮解除對李尚福的現有製裁。
不過,美中商務部長的對話可能開啟更多美方官員的中國之旅。雷蒙多和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L. Yellen)此前都表達了去中國訪問的興趣。美國氣候變化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也曾表示,他得到北京的邀請,希望他“近期”訪問中國。
美中關係今年本來應該有相對平穩的發展。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會晤,曾指示雙方官員為兩國關係設立“底線”和安裝“護欄”。但是,二月的“間諜氣球”事件將兩國關係打入谷底,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不得不取消今年早些時候原定前往中國的訪問計劃。
未來數月很關鍵,拜登行政令可能“埋雷”
然而,就在雙方高層官員展示了互動的跡像後,美中關係近日還是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
5月20日,美國和七國集團的其他成員在日本廣島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成員國必須通過去風險化來抵禦中國的經濟脅迫,同時表達了對台海局勢的關切。
5月21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發布聲明,以國安風險為理由,要求中國境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
接下來有兩件大事可能會給未來的美中關係“埋雷”。第一件是拜登總統近期將要簽署的一項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對中國某些高科技領域的投資。這是繼去年10月拜登政府實施對中國高級半導體和芯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措施後的又一項舉措。
另一項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其他機構對間諜氣球攜帶的電子設備的調查。5月24日的《華爾街日報》援引中國官員的話說,如果氣球調查公開或是拜登行政令實施,中國都可能進行報復。屆時,美中可能會取消兩國官員之間的會晤。
美國地緣政治風險分析機構戰略預測(Stratfor)高級副總裁羅傑·貝克(Rodger Baker)認為,七國集團的共同聲明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聯合行動會讓中國接下來“更合作一些,更友好一些”。
他告訴美國之音:“如果我們看看中國的利益……(北京)現在要確保它能夠減緩美國建立更強大的聯盟夥伴,就算不是聯盟夥伴,至少也是結盟夥伴的這種明顯勢頭。各國越來越願意在中國技術、貿易動態和礦產資源等的某些方面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可能希望開始更加協作,更加合作,更加友好展示他們可以與美國合作的地方,這樣他們就不會總是直接將其視為競爭對手。”
不過,《華爾街日報》的那篇文章援引美國官員的話說,中國現在試圖與華盛頓重新接觸是因為北京覺得氣球事件後,中國的地位更加強大了一些。這位官員說:“他們認為我們看起來狀況不好”。
北京4月初以罕見禮遇接待法國總統馬克龍,後者表示,歐洲不應該成為美國的“追隨者”。四月中旬,中國接待巴西總統盧拉,盧拉呼籲印度、俄羅斯和南非“金磚國家”成員放棄美元,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在七國集團在日本舉行峰會期間,中國也在西安招待到訪的中亞五國首腦。
也有人士認為,中國此番願意與美國進行溝通是因為中國希望為今年11月習近平來美國舊金山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鋪平道路。
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3月底曾表示,未來幾個月將決定是否有可能與北京重新建立建設性外交關係。他說:“我想你們會在未來幾個月看到是否有可能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重建有效、可預測、建設性的外交關係。”坎貝爾當時呼籲需要建立“冷戰”時期的熱線和其他危機機制。
美中要解凍,專家建議從小處著手
但是,對如何重建“有效、可預測和建設性的”外交關係,美中之間的互信缺乏令專家們擔心。
史汀生中心資深研究員曼寧說:“我認為根本的挑戰是信任已經完全瓦解,問題是如何重建信任?”
他建議美中“以互惠措施為基礎,一小步一小步,一塊磚一塊磚地,建立某種程度的信任。”美中之間的交流不得不是“交易性的。”
他說,有很多小的事情可以做的,比如雙方重新開放被關閉的領事館、放寬學生和教師的簽證、開展貿易技術談判以及為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制定全區規則等。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何瑞恩(Ryan Hass)5月23日就美中如何解凍發表文章建議,美國“應停止與北京就處理兩國關係的危機管理機制和原則進行談判”。他說,“在戰術層面,在當前的關係氣氛下,這些問題沒有取得進展的餘地。現在推動這些話題將比降低風險更令人惱火。”
他建議美國官員圍繞具體問題提出具體建議來降低與中國的風險。比如,美國可以就如何制定相互接受的、避免產生軌道碎片的反衛星試驗進行談判,或者就人工智能支持的武器系統的使用限制進行談判等。
他說,這樣的方法對管控兩國關係可能有效,比較不會有機會讓中國提出美國必須在台灣問題上改變做法,才能獲得中國在其他更廣泛的原則問題的合作。
他甚至建議華盛頓優先考慮與中國的直接和私下的外交。他以2021年3月美國和中國外交官在安克雷奇的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政治局委員王毅最近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期間的爭吵為例說明,美中任何公開的事件都會適得其反。
他說,私人信件、電話、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安靜對話、無戲劇性的訪問以及通過大使館開展的工作,將更有可能在美國與中國的優先事項上取得進展。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就指出,3月21到29日,中國其實派遣了由前駐華大使崔天凱率領的一個代表團來到華盛頓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以及副國務卿溫迪·謝爾曼(Wendy Sherman)會談,期間,雙方還談到北京有意促成烏克蘭的和平。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