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國事訪問期間,美中關係成為了華盛頓政界以及學術界的熱門議題,佔據美國各大媒體顯著版面。從美中關係近現代歷史中,雙方領導人又能借鑒甚麼?美國一家智庫邀請到三位美中關係歷史學專家,從歷史中看發展。
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表示,從長遠來看,將歷史作為當代政策的參考書很重要。李成說:“孔子曾經說過,我在這裡引用,‘溫故而知新’。”
分別來自哈佛大學和馬里蘭大學的三位專家﹐作客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 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表示,美中關係長遠的發展﹐很容易在媒體每日瑣碎事件和觀點的報道中迷失方向。
歐立德在講話中提到,美國領導人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中國的民族文化中﹐所積累下來的帝國思想,這是美中文化之間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差異,也與中國的崛起以及美中關係當今的發展關聯緊密。
歐立德說:“與之前的共產主義革命的變革時期不同,中國共產黨已愈發地轉向另一種發展模式,雖然它並沒有完全摒棄共產主義革命。”
用他的原話說,這個發展模式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種思想是在20世紀中後期顯現出來的。中國人想要恢復在清明時期﹐中國在東亞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這成為了中國與鄰國,甚至美國關係中引發問題的源頭。
專家們表示,這也進而解釋了中國人﹐對於“維護主權”獨特的看法﹐以及在南中國海地區爭端的強硬態度。
回顧美中關係的歷史,哈佛大學的另一位從事中國研究的教授柯偉林(William C. Kirby)表示,美中雙方存在共同敵人的時候﹐往往關係最穩定,比如在二戰時期共同面對日本。而這個原理可以為當代提供借鑒。
柯偉林說:“如今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在沒有共同敵人時候,建立一個成熟的,有效的關係。美中之間共同的最大一個挑戰﹐是全球環境問題。”
專家們還表示,彼此之間更多了解會對美中關係的長遠發展很有幫助。愈來愈多中國留美學生進入領導層後, 他們留學的經歷外交關係非常有好處。他們也希望有更多的美國學生去中國學習政治,以了解中國未來領導人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