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安全部隊星期三(3月3日)繼續對抗議者開槍,打死至少38人。這是在軍方2月28日血腥鎮壓抗議軍事政變的民眾,並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後發生的。分析人士指出,緬甸軍方認定國際社會在緬甸政變問題上不會有一致立場,所以才會有恃無恐。隨著抗議者的繼續集結,軍方再次發出威脅,外界擔心緬甸局勢會進一步惡化。
不顧國際譴責,緬甸軍方繼續射殺示威者
不顧星期天的血腥鎮壓,緬甸抗議者星期三重聚街頭,繼續抗議,要求結束軍事統治。緬甸安全部隊星期三繼續向全國各地重新聚集的抗議人群開槍。雖然緬甸軍方表示,已經告訴安全部隊不得使用實彈,但是,路透社的報道說,星期三,軍方在各地的鎮壓活動造成至少13人死亡。
仰光的政治評論家欽佐溫(Khin Zaw Win)告訴美國之音,儘管軍方動用催淚彈、高壓水槍、甚至直接開槍射擊,但是,血腥鎮壓止不住緬甸人的抗議決心。他在一份電子郵件中說:“當然,開槍時他們會跑開,但是,他們會重新聚集,繼續抗議。他們對政變的厭惡超過了對自己生命的珍惜。”
他說,緬甸的年輕人組成了“先鋒隊”保護抗議民眾。他們頭戴堅硬的頭盔,身穿自製的盔甲,手持盾牌走在最前沿。他們還戴著手套,以便可以撿起催淚彈,丟向警方。
星期三的暴力事件是軍方在2月28日向示威者開火,造成至少18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引發國際社會一片譴責後發生的。
緬甸軍方2月1日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奪取政權後,緬甸爆發全國性抗議。在全國各地城鎮,成千上萬民眾走上街頭。與此同時,醫生、教師和其他公務員罷工以抗議政變。
美國對緬甸軍方2月28日的的暴行作出了立即反應。 3月1日星期一,美國警告緬甸軍方統治者稱,如果安全部隊殺害手無寸鐵民眾並襲擊新聞工作者和積極人士的話,美國將採取更多行動,追究責任。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說,美國與印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們正在協調,將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德國同一天強烈譴責緬甸的鎮壓行動,並傳召緬甸大使抗議。英國在暴行發生的當天表示,緬甸針對示威者的暴力升級時令人憎惡的,並表示已經聯合加拿大採取共同的製裁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緬甸的暴力鎮壓。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湯姆·安德魯斯列出了聯合國會員國和安理會採取行動的選項,包括全球武器禁運,對軍政府擁有或控制的企業實施制裁,以及召開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這一問題。他敦促已經實施一些制裁機制的國家“立即考慮更多制裁”。
新的暴力鎮壓前一天,東南亞國家聯盟外長剛剛舉行就緬甸局勢舉行特別會議,呼籲各方保持克制。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與新加坡等四國的外長還呼籲軍方釋放釋放昂山素姬等人。
美國和西方制裁緬甸,但力有不逮
在軍事政變後,美國和西方的譴責最為嚴厲。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也分別對緬甸軍方採取了針對性的制裁措施。另外,歐盟在軍方的血腥暴行前也表示,考慮對軍方領導人進行製裁。
美國總統拜登2月10日簽署了行政令,宣布對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等緬甸軍方高級將領實施制裁,並凍結緬甸在美國超過10億美元的資產。拜登當時還暗示,如果局勢惡化,美國準備採取更多的措施。
有報道說,美國已準備暫停部分對緬甸的援助。但是,數據顯示美國國去年對援助緬甸的金額約有1.09億美元。美國國務院官員也坦承,美國向緬甸發放的援助絕大部分是透過公民社會團體,對該國政府發放的金額“非常少,近乎零”,所以,美國暫停援助對緬甸軍方的影響甚微。
繼美國之後,英國和加拿大也宣布對緬甸的軍事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進行製裁。英國還暫停了可能被用來間接支持緬甸軍事政府的英國援助。
分析人士說, 緬甸領導人之所以一意孤行 ,從發動軍事政變到現在對抗議者實施暴力,是因為緬甸軍方領導人知道,國際社會對他們的制裁有限。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東南亞項目資深研究員莫瑞·希伯特(Murray Hiebert)告訴美國之音:“(軍事政變領導人)他們計算了政變的影響,他們知道,國際社會一定會對他們實施有限制裁和壓力,並且他們認為中國、俄羅斯、甚至東盟都有可能站在他們的一邊。於是他們發動了政變。 ……他們認為,自己受到的製裁不會再超出目前的水平了。 ”
2017年,在緬甸羅興亞人危機爆發後, 美國已經對軍方的官員採取制裁,包括停止緬甸軍方現任和前任官員的旅行豁免權等措施等。
希伯特說,緬甸軍方應該沒想政變會引發如此大規模的民眾抗議, 不僅是年輕人,緬甸的數萬名公職人員,包括醫生、教師和公務員都加入了大罷工。他們可能希望通過血腥手段迫使這些人返回工作崗位,尤其是緬甸的經濟因為新冠疫情受到嚴重影響的時候。
不過,他又說,鎮壓抗議民眾對軍方來說也是“標準做法”。 1988年和2007年,緬甸分別爆發了兩場聲勢浩大的民主運動,但是,最終都遭到了軍政府的鎮壓。
緬甸的政治評論家欽佐溫說,緬甸軍政府奪權後,短期內是根本不會將權力返還給民選政府的。他說,美國以前在緬甸非常受歡迎,近幾年,美國的影響力有所下降。他說,緬甸人現在在看著拜登政府的動作。他認為,美國應該在國際法院採取行動,那才是軍方的軟肋。
亨特·馬斯頓(Hunter Marston)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專注東南亞研究, 他對美國之音說:美國在美國應該加大外交力量,加強與日本和新加坡的一致行動。
他說:“鑑於美國的有限制衡力,我認為拜登政府目前的對緬甸政策比較合理。在目前針對性的制裁之外,外交也很必要。我認為美國政府正在努力,並且應與國際夥伴合作,特別是在日本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對軍方施加了壓力。 ”
馬斯頓說,如果軍方同意還政給民選政府的話,美國甚至還可以給緬甸軍方一些激勵措施,比如,解除制裁或是在未來加强两軍的合作等。
新加坡是緬甸最大的投資者,但是,新加坡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對緬甸實施制裁。
緬甸的軍事政變也給日本政府帶來難題。如果像美國和西方盟友那樣,以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的名義制裁軍方,日本可能會失去與緬甸軍事領導人的接觸和利用的機會。作為緬甸的主要外國投資者,日本也可能失去商業利益,日本過去十年在當地投入了上百億美元的資金。另外,日本可能會在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失去優勢。
緬甸軍方扣押昂山素姬等人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在談話中表示“嚴重關切”,但未使用政變這一表述,也沒有譴責。 2月中旬,日本與美國及七國集團的其他成員一起譴責了政變,但日本並沒有像美國一樣對緬甸軍事統治者實施新的制裁。
若美國拜登政府斷然實施制裁,日本也有可能被要求採取同樣的步調。首相官邸消息人士指出:“如果被呼籲一起制裁,就會相當苦惱。“
最近有報道說,日本正在探討暫停對緬甸的政府開發援助(ODA)新項目。但是,這個說法已經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否認。
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如何應對緬甸將對拜登政府強調的以民主價值觀和盟友為主的外交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奧巴馬總統的前特別助理、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亞洲研究系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曾在一次研討會上說,“如果美國政府能在解決緬甸(政變)問題上表現出與亞洲盟友和合作夥伴一定程度的共識,我認為那會是一個擴大聯盟意願的早期指標。”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希伯特說,緬甸軍方鐵了心要將昂山素姬領導的民選政府拉下馬,國際社會目前的壓力很難湊效,除非中國、俄羅斯以及東盟採取一致行動。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他又說,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其實對緬甸軍方的影響力都有限。
不譴責軍方 中國小心翼翼在緬甸各方中保持平衡
緬甸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應該對緬甸擁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緬甸軍事政變以來,中國在公開聲明中盡量避開任何批評意味的詞語,官方的新華社最初將這次政變稱為軍方“對緬甸現政府進行大規模改組”。
中國與俄羅斯聯手阻止了聯合國安理會迄今為止想對緬甸採取的任何重大行動。 2月3日,中國還和俄羅斯聯手阻止了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譴責緬甸軍方的聲明。在2月12日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特別會議上,中國與俄羅斯都表示, “反對召開這次會議”。
在2月28日緬甸軍政府對示威者進行血腥鎮壓後,中國外交部稱推動緬甸局勢降溫是當務之急,中國既沒有譴責鎮壓,也沒有敦促恢復民選政府執政。相反,中國呼籲國際社會尊重緬甸主權、政治獨立、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
不過,政變以來,在緬甸民眾質疑並抗議中國在政變中扮演的角色後,中國似乎稍稍改變了立場。有關中國先是默許了政變的發生,並在政變後協助緬甸軍方進行網絡管制的報導層出不窮,引發緬甸民眾到中國駐緬甸使館請願,有的甚至到中國駐美國使館外抗議。
仰光的政治評論家欽佐溫(Khin Zaw Win)告訴美國之音,緬甸人對中國的不信任已經很深,目前的這場危機加劇了這種不信任。
2月15日,中國駐緬大使陳海表示,緬甸現在的局面“完全是中方不願意看到的”,並駁斥關於中國涉入政變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中國後來也與聯合國安理會其他成員國一道呼籲釋放昂山素季。這實際上也表示了中國對政變的不快。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馬斯頓說,在緬甸,中國其實一直在採取兩條腿的措施,既與軍方保持密切的聯繫,同時也對昂山素姬政府進行了大量的投入。比起緬甸軍政府,中國與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領導的政府打交道其實更舒服。
他說:“北京在與昂山素姬和民選政府的關係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我認為,他們過去在一起工作得很好。與全國民主聯盟相比,緬甸軍方實際上更擔憂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
2018年9月,中國與昂山素姬領導的政府簽署共建中緬經濟走廊諒解備忘錄。同年12月,緬甸成立由國務資政昂山素姬任主席、第一副總統敏瑞任副主席的“一帶一路”實施領導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括多名聯邦政府部長及省邦首席部長。今年1月10號,中國外長王毅訪問緬甸時,兩國還就合作開展曼德勒-皎漂鐵路的可行性研究簽署備忘錄。
相反,軍方對縱貫緬甸的中緬經濟走廊的審視的嚴格也超過了昂山素姬政府。緬甸軍方對中國的影響力抱有戒心由來已久,尤其是軍方認為中國一直在支持中緬邊境上的一些民族武裝叛亂組織。據報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去年訪問緬甸時,軍方曾向他抱怨中國資助叛軍的問題。
緬甸軍方1962年的首次政變就發生在民族叛亂期間,軍方曾經為政變辯護說,政變是為了保持國家團結所必需採取的措施。緬甸邊境地區最近幾個月的民族衝突有所加劇。
20世紀90年代,隨著西方制裁的加劇和緬甸經濟的惡化,軍方試圖通過經濟自由化,以擺脫對中國援助的依賴。
2011年,緬甸過渡政府領導人、前軍政府成員吳登盛暫停了中國援建的密松水電站的建設。該項目仍處於暫停狀態。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馬斯頓說,緬甸民主對政變激烈的反對也引發了對緬甸長期不穩定的擔憂,這威脅到中國的重大經濟和戰略利益。北京更希望緬甸能有一個穩定與和平的環境,以便他們可以繼續對“一帶一路”以及中國在印度洋戰略至關重要的緬甸項目。
東盟各國雖立場不一致,但不願制裁軍方
面對緬甸軍方周末的暴行,東南亞國家聯盟外長3月2日與緬甸軍方代表舉行了特別的視頻會議。雖然在會議後的聯合聲明中,各國外長雖一致同意呼籲緬甸各方克制,但只有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與新加坡,呼籲軍方釋放釋放昂山素姬等人。聯合聲明甚至避免使用“軍事政變”這個詞。
作為緬甸最大的外國投資者,新加坡這次的表現得較為強硬,在聲明中表示“嚴重關切”,並形容對抗議者使用致命武力是“不可原諒的”, 但是即便這樣,新加坡也不願對緬甸軍方實施制裁。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2日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在被問到新加坡為何沒有對緬甸軍方實施制裁時,李顯龍說:“局外人幾乎起不到任何影響。不論是排擠、譴責,或是通過決議與否,其實對於緬甸方會怎麼做,影響有限。”
他強調說,實施制裁受苦的不是緬甸軍隊或將軍,而是緬甸人民,因為這將剝奪他們的食品、藥物、必需品和受教育的機會。他還說,制裁也會讓緬甸重新靠攏那些願意與他們對話的人,比方說,中國。
他說,“我認為我們必須現實地看待情況。我們必須對至今的行為表示不贊成,因為這違反了許多國家的價值觀,實際上也違反了大多數人類的價值觀。但要宣稱對他們採取行動,會導致什麼後果?有示威者說對緬甸進行軍事干預?美軍第82空降師會來嗎?”
泰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甚至在最初也都拒絕批評緬甸政變,形容這是內部事務。
彭博通訊社星期二的一篇文章說,亞洲各國對威權統治的反應冷漠。由於亞洲拒絕與美國和西方採取一致的制裁行動,這對緬甸的這些軍事統治者來說,保留了一條生命線。報導說,在緬甸10年前走上民主道路之前,也是亞洲國家的決定,讓緬甸的軍政權得以在西方的更廣泛的製裁中存活下來。
東盟十國包括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目前,十國中,緬甸和泰國這兩個國家由通過政府上台的軍政府統治; 老撾和越南是共產主義國家,並沒有民主選舉。新加坡和柬埔寨的執政黨執政超過20年;文萊是君主制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是真正的民選政府掌權。
印度尼西亞是東盟最大的國家,曾在解決上世紀80年代柬埔寨衝突等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現在,印尼已經開始採取行動,尋找解決緬甸危機的途徑。此次的東盟外長特別會議就是在印尼的努力 下召開的。緬甸軍政府任命的外交部長溫納貌倫(Wunna Maung Lwin)也出席了這詞視頻會議。
但是,這次會議計劃的一個細節引起了爭議,也激怒了緬甸抗議者。根據這個方案,緬甸軍政府要遵守承諾在一年內舉行新大選,並釋放昂山素姬和其他全國民主聯盟政客,並允許他們參加競選。
緬甸抗議者認為,必須尊重去年11月民盟以壓倒性優勢贏得的選舉,支持舉行新選舉相當於承認軍方推翻上次選舉結果,只會鼓勵他們發動更多政變。他們還認為,各國在與軍政府打交道過程中,東盟冒著使這些政變合法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