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解放軍頻繁派遣多架次戰機擾台,台灣國防部周一(9月21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已重新律定海、空軍各部隊的“突發狀況處置作業規定”,明確將台灣方面的“第一擊”定義為“自衛反擊權”之行使。不過,對於台灣軍隊可以行使反擊的時機或條件,國防部未進一步闡述。
此一戰備原則之更動,引發外界不同的解讀,有部分媒體將其解讀為:台灣不開兩岸之間的“第一槍”,甚至在共軍軍機入侵台灣領空後,台灣軍隊也必須在解放軍有明顯的敵對行為下,才能開火,以避免“擦槍走火”,引發台海戰爭。
不過,也有部分媒體和人士將其解讀為:若共軍對台軍展現攻擊意圖,第一線作戰人員在獲得授權後,也就是國防部長下令後,即可開火應戰。他們認為,這相較於兩岸之前都說“不開第一槍”的陳述,改為“自衛反擊權”後,彰顯台灣在捍衛防務上的絕不讓步,說法比較強硬,反而可能觸發戰爭。
台灣行使“自衛反擊權”
對此,部分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軍事專家皆表示,“自衛反擊權”代表台灣在口頭上嚇阻的意味的確比較強,但不代表台灣的戰備原則有任何改變,不過,若共軍機艦下一步更逼近台灣、甚至侵入台灣領海空則已構成“明確的挑釁”、也“侵犯到台灣的領海領空權”,就國際法備戰原則,台灣已具有正當性可以行使“自衛反擊權”。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首先反駁外界對台灣軍方所使用的“自衛反擊權”是共軍內部的術語,他說,他研究解放軍30餘年,共軍的確切用語是“自衛還擊”,而現在台灣所使用的“自衛反擊”是依照國際法所做的改變,並不是共軍的慣用術語,而是代表國際上通用的備戰準則:只要遭受攻擊,就會反擊。
黃介正說,就實質意義而言,“不開第一槍”和“行使自衛反擊權”只是陳述上的不同,前者屬負面表列、後者則是正面表列,但內容是一樣,仍然代表國防部所指稱的“不挑釁、也不怯敵”立場不變,而且就台灣的備戰原則和法規而言,也沒有任何更動。
不過,他說,國防部將第一擊、改為自衛反擊,旨在向解放軍釋放更明確的嚇阻訊息。
明確的口頭嚇阻
黃介正說:“我們用另外一種說法的意思是,我們擔心,他(共軍)會有一個approaching tactics(進逼策略),就是一點一點增加、愈來愈接近,我們如果一直講不會開第一槍,他就會一直試探我們,所以,我們說,如果你開火的話,我們一定還擊,等於是比較明確的verbal deterrence(口頭嚇阻),等於是,傳達訊息給對方,你不要再繼續試探,不然的話,總有一天,會開火的。”
黃介正說,對台灣空軍來說,如果遭遇共機開火攻擊,台灣當然必須反擊,但如果只是被共機雷達鎖定或做比較危險的戰機操控(dangerous maneuver),到底算不算攻擊,的確有灰色地帶。
不過,他說,共機若進入台灣領空,就是明確的挑釁了,台灣就會啟動一定的接戰準則(rule of engagement),一定要有所反應,否則共機只會得寸進尺。
不過,黃介正評估,共機侵入台灣領空的可能性很多,因為,北京也要考慮美國可能有的反彈。
他說:“如果(共軍)再挑釁、愈來愈接近台灣,那極有可能觸發美國的反應,如果美國開個航空母艦到了台灣北、東或南邊,有一個航母戰鬥群,(屆時),如果(中共)的空軍都不敢出去了,那就被14億人民笑翻了。”
他說,北京挑釁的程度一定會算準美國會不會出手,因為,一旦惹惱美國出手,中國若無力回應,也很難對外交代。
台灣前防長:共軍恐試探台灣領空
不過,台灣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他認為,肆無忌憚的解放軍下一步很快地就會向台灣的領空、也就是距離台灣24海哩(約44公里)挑釁。
上週五(9月18日),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克拉奇(Keith Krach)訪台的第二日,共軍軍機擾台一度逼近達台灣37海浬(約68.5公里)近,相當於戰機約2分鐘內就可抵達台灣海岸上空,挑釁意味史無前例。
因此,蔡明憲認為,台灣國防部應該要採取更嚴厲的措辭和舉動來示警,“不挑釁、也不能示弱”,才能嚇阻解放軍的步步進逼。
他建議,台灣戰機在共軍軍機抵達台灣24海哩內的領空前,就可以仿效日本自衛隊,向共機發射閃彈,做出更強硬的示警。屆時,若共機仍不返航,持續朝台灣進逼至領空,而且不理會廣播警告,“就算是攻擊了”。
他說:“開了閃彈,若還繼續(朝台灣領空)飛的話,就很顯然是要侵犯台灣安全,我方戰機就可以將其以雷達鎖定,共機若遭雷達鎖定還不返航…我們的飛行員就可以在警告過後,就可以做自衛的攻擊權,”包括,掛載飛彈的台灣戰機或地對空、地對海的防空飛彈就可將共機擊落。
台灣前防長:台灣強勢示警
蔡明憲持一貫的看法,他認為,近期共軍的挑釁已經構成準戰爭行為,雖然他也不認為,共軍會開第一槍,因為對台海開戰的代價很高,尤其是從1996年的台海危機以來,美軍只要派遣軍機或軍艦來台海周邊,就是對共軍最有效的嚇阻。
他說,這次共機擾台其實是劍指美國,但美台關係升溫不是中共派幾架軍機來嚇阻就能成功的,美國維持台海和平的堅定承諾,一年半載內是不會退縮的。
蔡明憲說:“因為退縮的話,就是掉入中國的陷阱,(中共)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就退縮?中國是吃軟怕硬的戰略。所以,美國如果採取明確的戰略,中國就會至少退縮一點,這是必要的嚇阻。”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薩波(John Supple)上週曾譴責中國的軍機擾台事件向台灣中央社表示,“這反映中國不斷企圖改變現狀與改寫歷史,以軍隊為工具脅迫台灣與鄰國的另一例證。”
相對於美、台的譴責,中國國防部和軍方的一貫因應則為:“這是針對當前台海形勢、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採取的正當必要行動。台灣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其中,鷹派聲浪,包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則屢屢叫陣,他說,解放軍應發射飛彈“穿越(台灣)總統府上空”、或“對某個屢屢幫著美國挑釁中國且踩了底線的美國走狗痛揍一頓,殺雞儆猴。”
共機上週擾台時,對於台灣戰機發出“已經越過海峽中線”的廣播警告,解放軍也首度以“沒有海峽中線”來挑釁回應。
不飛越海峽中線的默契?
對此,黃介正和蔡明憲皆表示,海峽中線的確只是美國在1959年要兩岸都不要飛越的默契警戒線,但此距離台灣約百餘公里的臨界區,在國際法上面並非領海或領空的界線,所以,兩岸空軍若飛越,通常代表要提高警戒,不算入侵。
黃介正說,80年代以前,台灣的空軍比較強的時候,也常常飛越海峽中線,“飛到福建去玩一玩、曬曬太陽再回來”,但只要沒有過度挑釁的動作,兩岸還是可以相安無事。
不過,黃介正認為,隨著美中交惡,台海已達史上最緊張的情勢,“熱戰不可能,但擦槍走火的機率很高。”因為,美中交惡、兩岸溝通管道又全部中斷,現在的情勢比1996民的台海危機、國共內戰、美蘇冷戰時都還復雜和麻煩,因為,他說,這三個時期,不管是兩岸之間、國共之間、還是美甦之間都有一定的默契或熱線可以化解誤會。
黃介正分析,美中之間、以及兩岸之間的對峙和競爭可能會拖很久,不過,現在兩岸尚停留在“言詞交鋒,就是大家都在鍵盤上打字打仗,反正兩岸都有鍵盤部隊”,情勢還算緩和,然一旦升溫,就可能只有兩種下場可以緩解兩岸逐漸升溫的敵意。
他說,一是兩岸都認知到已經到了很危險的臨界點,應該要降溫,並創造彼此有接觸的機會,不過,這個選項也要看美國的態度,美國已經改變了以前所扮演的踩兩岸煞車皮的“公親變事主”的角色。美中交惡,兩岸關係要如何升溫,是個更複雜的課題。
另外一個可能下場,黃介正說,就可能要等待真的發生衝突了,“掉軍機、或死了人了”,屆時雙方才會有不能再僵持下去的動機,或者有人出面調停,兩岸或許才會有降溫的轉機。
兩岸熱戰?
位於美國紐約的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則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的採訪,他表示,兩岸“沒有人會主張主動率先開火的,尤其不可能是台灣。當然,依據過去七十年來的經驗,中共測試台海底線的做法是沒有限度,也是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所以,never say never難說….。”
至於兩岸是會熱戰起來,梅復興說,“這完全要看習(近平)政權的圍城心態會持續惡化到什麼地步。蔡(英文) 政府其實一直很明顯的在努力避免所有北京所謂的“紅線”,可是習政權卻在特朗普政府的步步近逼下日益王牌出盡,而不得不依靠軍事恫嚇來表現它的軟弱無力。”
另外,針對上週所執行的電腦兵棋推演,台灣國防部也透過新聞稿表示,“推演過程中納入最新區域情勢與新增敵情威脅,並以台澎防衛作戰需求為訓練主軸進行攻防,以因應當前情勢的嚴峻,演習結果除充分達到訓練的目的,並獲致的重點驗證成果。”
針對部分媒體報導,台灣軍方出現“精準彈藥不足、可能無法擊退解放軍”的報導,台灣國防部周一也予以反駁、並指出,台灣軍隊“現階段可滿足防衛作戰需求,無報載彈藥不足問題。惟共軍近期積極發展軍備,犯台戰力持續增長,國軍為因應新情勢、新威脅,透過本次漢光電腦兵棋推演,設定最嚴酷的作戰場景(飽和攻撃),並重新檢視防衛作戰戰略、戰術需求,重點在於如何快速提升戰力,強化各式製空、制海等彈藥籌補,以因應新增敵情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