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距離蔡英文訪問紐約還有一個星期時間,但紐約“蔡英文競選總統美東後援會”總召集人彭良治說,她在紐約的行程細節已經通過記者會向媒體宣布了。
與過去台灣很多政要訪問紐約通常選擇下榻曼哈頓不同,蔡英文這次將入住布魯克林大橋附近的酒店,並在布魯克林舉行餐會和發表演講。
台灣將於2016年1月舉行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 2014年台灣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大敗,民進黨版圖大幅擴大。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將於7月宣布。最近台灣的民調顯示,民進黨民意支持率一直領先國民黨可能的參選人王金平、朱立倫10個百分點上下。
台獨議題基本不存在
海外的綠營支持者傳統上是主張台獨的力量。但是,彭良治告訴美國之音,“急獨和急統這種議題在目前的政治生態下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他說,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的“一邊一國”政策,“這些提法是反映了台灣歷史上,台灣人民的一種心聲。”而他認為,“這種心態跟著世界的現況慢慢都在調整。”
他承認,馬英九政府執政期間台海兩岸關係“過去幾年維持了一個和平的能對話的狀態,這是好的方向。”
那麼紐約的蔡英文支持者們對她的期待是什麼呢?彭良治說,“我們的期望是台灣的經濟能維持繼續不斷往上提升,而且不希望台灣在國際社會變成一個國際孤兒的角色,希望能走進世界的大家庭裡;經濟方面讓它自由發展,不要因為兩岸關係的維持而影響台灣的整體發展,影響台灣整體社會人民的福利。”
“92共識”是國民黨馬英九總統上台後予以承認,而蔡英文最近明確否認其存在的涉及兩岸關係的一個熱點話題。 “92共識”的背景起源於台灣的李登輝和大陸的江澤民執政時期雙方兩個非政府組織海基會和海協會在香港會談時對“一個中國”的各自表述。 2000年由台灣陸委會主委蘇將這些表述概括為“92共識”。
彭良治希望台灣和大陸在對“92共識”現有的不同解讀的基礎上,雙方能夠繼續對話,“繼續取得更大共識,使兩岸關係得到妥善解決。” 他說,“人類有這個智慧來解決。我們抱著樂觀的期待。”
新鮮力量與時俱進
彭良治認為,海外支持蔡英文的活動中,與過去不同的最大特點是新鮮力量的湧現,“每年新鮮力量的成長明顯感覺得到,可是這一次更大,變成凝結年輕力量的一個事件。”
他說,與台灣其他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比較,蔡英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更大,“蔡英文對年輕族群的號召力,或者吸引力,好像是蠻大的。所以這一次的準備過程中年輕人自動自發要來幫忙。”
他表示,“以前都沒見過的都出來了。你會感覺到年輕的力量每日與時俱進。我們要尊重他們、接納他們。”
李翌琪是紐約台灣社區團體的組織者,負責這次美東地區蔡英文後援會與年輕人的聯絡工作。 2014年,她是支持台灣“太陽花運動”330全球串聯的主要組織者之一。那次活動中,他們利用社交網絡,在數天時間裡聚集了上千人在時報廣場集會。
她告訴美國之音,海外支持蔡英文的台灣年輕人包括兩部分: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和來美國留學的。
90後的汪採羿協助李翊琪聯絡美籍台灣年輕人支持蔡英文。她是紐約廣告公司的分析師。當記者脫口而出稱她華人時,她立刻加以糾正,“不,我是台灣人。”
我愛惜我的台灣身份認同
她告訴美國之音,她之所以參加台灣人社區的活動,是因為她確實很在乎自己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許多人問我,'你又不是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為什麼要那麼在乎?' 我在乎是因為身份認同是我很愛惜的東西,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要繼承的東西。”
她說,她認為蔡英文訪美是件大事。因為她是台灣的總統參選人,如果她當選,她會進一步推動台灣年輕的民主制度。她說:“她的團隊將有可能影響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民主發展和公民社會。此外,自由和民主這些都是我們的價值,即便不是台灣人也會很在乎的。”
對於是否滿意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位用英語表達勝過中文的年輕美籍台灣人說,應該可以更好,“對於兩岸關係的現狀每個人有不同的的解讀,美國、台灣、中國,看法都不一樣。我個人認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必須獲得國際承認。”
她進一步解釋:“兩岸關係需要平衡。這種平衡能夠使相互交往而不犧牲國家認同,不犧牲自己國家的人民。我知道這不容易做到。但這是政府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
目前在紐約大學攻讀國際事務的博士生徐歆惠,在這次支持蔡英文活動中負責聯絡美東地區台灣留學生。 80後的她在身份認同問題上,明顯比汪採羿有更高的敏感度。
當被問到她的身份認同時,她先說台灣總的趨勢,“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過去10年來一直在上升”。
感情層面無法一刀兩斷
當追問她自己的認同時,她躊躇了,“怎麼說呢”,思考了一下,她回答:其中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國家認同,“你認為你這個國家的定義是什麼?” 她說,另一個層次是感情上的,“比方說,我跟我的中國朋友回答說我是台灣人的時候,他們有時候會覺得情感上受傷了,'你為什麼不認同你是中國人?或者為什麼不認同中國文化呢?'”她認為,這不是一個可以“一刀兩斷”的問題。
那麼她為什麼要支持蔡英文競選呢?她認為,主要是對現實狀況的不滿使得台灣的年輕人“從這一波一波社會運動,大家都動員起來,然後大家發現,真的你覺得社會很糟糕,那最好的辦法還是去關心它,真的去做些什麼。”
這些社會運動包括了2014年的台灣太陽花學運,又稱318學運。它起因於台灣大學生不滿國民黨立委快速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進而引發了佔領台灣立法院將近一個月的台灣社會運動。
台灣年輕人的困境
徐歆惠說,台灣年輕人面臨的失業挑戰十分嚴峻,“比方薪資停滯,倒退了16年。薪資跟16年前差不多,可物價已經漲了很多,房價是16年前的3倍,年輕人的失業率比其他年齡層還高。年輕人想要結婚也沒有辦法,因為沒有錢。”
而這些社會問題都出現在過去兩岸關係越來越密切的過程中。因此,對於“中國強大了,只有進一步密切兩岸關係,才能改善台灣社會狀況”的看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示了懷疑。
“大家發現馬政府一味地把台灣經濟依賴於中國,變成台灣資金外流到中國去。技術、人才都往中國跑的時候,台灣的產業停滯而且空洞化,沒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剩下來都是很不好的就業機會。”
徐歆惠說,對台灣年輕人來說,很難說服他們的是,“只有兩條路,好吧,要么到那邊去工作,會有更好的發展,要么如果你在台灣就只能接受很不好的待遇。這對台灣年輕人是很不公平的。”
因此,像徐歆惠這樣的台灣年輕人,他們認為台灣新的領導人“應該說身為台灣人,我們如何把台灣建設成能讓我們有很好的工作機會,讓優秀的年輕人願意在這邊來為家鄉打拼的地方。”
加入TPP是台灣出路
美東地區的台灣人社團最近也邀請了海外中國民主運動人士來談兩岸關係和美台關係。政治分析人士陳破空認為,蔡英文明確提出兩岸政策維持現狀,使她的政見已經與美國兩岸關係政策相吻合。 “因此,她這次來美國訪問,完全有理由說服美國,完全有理由讓美國放心。”
陳破空認為,台灣堅持本位,就是要堅持台灣的民主。而在經濟上,台灣要擺脫對大陸的過分依賴,就應該致力於加入美國倡導的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即TPP。
另一位演講者是天安門學運參與者郭先生牧師。他認為,與“維持現狀”相反的就是“改變現狀”。 “目前改變現狀的最大力量是國共兩黨,蔡英文此行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告訴美國,誰在改變兩岸現狀,誰在破壞維持現狀的台美共識。”
郭寶勝認為,蔡英文此次訪美的挑戰是如何避免出現她2011年訪美的失敗。
有媒體報導,2011年蔡訪美結束後,因美方質疑她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的能力,導致她次年以6個百分點之差敗給馬英九。
台灣總統馬英九在蔡英文6月訪美後,將於7月出訪中美洲,並將過境美國。媒體稱為此為馬對蔡的反制。